摘要: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殷墟深情驻足,表示要“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殷墟甲骨文:对话世界的新地标
龙晨曦 高扬 黄亚明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载延绵不绝;
甲骨惊世,跨越三千年历久弥新。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殷墟深情驻足,表示要“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2023年,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持续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次年2月,殷墟博物馆新馆建成开馆,半年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成为全国文博界新晋顶流。当年11月,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落地安阳,下设四大研究室,推动甲骨文研究与活化利用。
资料图
今年7月,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进一步明确目标——聚力打造殷墟甲骨文世界级文化地标。半个月后,在全市入境旅游主题推介会上,安阳发布3条入境旅游精品线路,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景区等文旅单位与境外旅游机构、企业签订6个合作项目。
从“中华”到“世界”的定位升级,是安阳对总书记嘱托的坚定践行。树牢全球视野,肩负从“地域性存在”跃升为“人类文明符号”的使命,安阳发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邀约。
(一)
定位升级,底气何在?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作为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殷墟早已位列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是公认的世界文明宝库。而作为汉字的源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甲骨文将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成为解码中华文明基因的“活化石”。
1928年,董作宾在安阳小屯村挖下第一铲黄土。近百年间,殷墟考古工作从未中断,甲骨文中记载的“大邑商”面貌愈发清晰,中华文明“密码”被持续破译。
甲骨上的刻痕,记录了商王朝的兴衰,更映照了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突出特性——即便今日,从“安阳”二字的甲骨文写法中,我们仍能读懂先民对阳光照耀安居之所的朴素向往。
资料图
国际社会的认可,定格了殷墟甲骨文“出海”的闪光时刻,更印证了其全球意义。从殷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到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再到“让甲骨文以数字化形式回归殷墟”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实践案例集,直至今年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首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一系列世界级认证,让殷墟甲骨文从书房案头的研究标本,成为全人类守护共享的精神资源。
(二)
定位升级,新在何处?文化传播的生动表达。
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一道相映生辉,既要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要用创新的智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盘铭,如今成为殷墟甲骨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际化表达的鲜活注脚。
资料图
创新,已融入这座城市肌理:百余座甲骨文书屋散布街巷,甲骨文广播体操走进中小学校园,一处雕塑、一杯咖啡、一碗面条甚至斑马线、窨井盖、表情包都融入了甲骨文元素。从“一片甲骨惊天下”到“满城尽带甲骨文”,冷门绝学“潮”起来。
创新,让这份文化记忆焕发新生:殷墟博物馆“地层悬浮”设计全球首创,考古发掘现场转化为沉浸式展陈空间;无人机编队勾勒出甲骨文星空,AI助力甲骨文考释与活化利用,借助全息投影、交互等技术,“甲骨占卜”“妇好出征”场景重现,从互动式体验到一秒穿越三千年,中华文明“动”起来。
创新为翼、活态传承,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提升,殷墟甲骨文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世界级定位有了更坚实的根基。
(三)
定位升级,走向何方?文明对话的国际视野。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让殷墟甲骨文成为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安阳对话世界的桥梁已然搭建并不断拓宽。
殷墟博物馆开馆不到两年,已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近20家博物馆建立合作,共同推动商文明研究。“殷契文渊”大数据平台整合全球甲骨资源,让散落全球的甲骨“游子”实现“数字化归乡”,为国际学者搭建起协作研究的平台。“品味中国·安阳时刻”主题交流活动以甲骨文为纽带,为国际民间社会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提供了崭新视角。
构建“1+2+N”殷墟甲骨文大展示格局,启动实施殷墟国际考古研究中心项目,将考古、研究、交流纳入全球视野规划;发布“数字甲骨国际共创计划”,推动跨国联合研究,破解早期文明谜题;“字里行间——汉字中的文明密码”主题展览亮相联合国总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罗中国文化中心,首个海外甲骨文书屋落户马来西亚,甲骨文文创产品热销全球。在不同文明交流中,甲骨文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时光流转三千年,殷墟甲骨焕新生!
一次次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成就了一次次跨越国界的双向奔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安阳正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并再一次用行动证明:三千年文明记忆与新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世界级文化地标正加速崛起,它必将闪耀寰宇,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
来源:安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