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家2001年成立的企业,早年靠仿制药起家,只用6年就坐稳了心脑血管药物市场的头把交椅,2014年市值突破500亿港元,和复星医药、中国生物制药这些行业头部企业站在同一梯队。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提到四环医药,很多关注医药行业的人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心脑血管药王”的标签上。
这家2001年成立的企业,早年靠仿制药起家,只用6年就坐稳了心脑血管药物市场的头把交椅,2014年市值突破500亿港元,和复星医药、中国生物制药这些行业头部企业站在同一梯队。
但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家曾经的行业标杆,会经历连续三年亏损,最终靠医美业务实现翻身?
更让人意外的是,2025年10月它分拆出去的创新药子公司轩竹生物刚在港股上市,8天内股价最高上涨430%,市值超过300亿港元。
这一连串变化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转型逻辑?先说说四环医药那三年的“阵痛期”。
2022年到2024年,公司的净利润连续为负,2022年亏损22.83亿元,2023年亏损0.54亿元,2024年亏损2.1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25亿元。
市值也跟着大幅下滑,较2014年的巅峰时期跌去近9成,之所以会这样,核心问题出在它的“老本行”仿制药业务上。
早年四环医药靠心脑血管仿制药发展得顺风顺水,2007年到2014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达到40%,净利率常年维持在30%以上。
但2015年后,随着国家集采政策推进,仿制药“以价换量”成了行业常态,曾经能贡献高利润的品种价格大幅下降,销售推广费用也被大幅压缩。
到2024年,公司仿制药营收同比下降29.4%,2025年上半年表现更明显,仿制药营收只有5.0亿元,同比再降15.8%,曾经的“现金牛”业务彻底失去了往日风光。
就在市场以为四环医药要慢慢淡出视野时,医美业务成了它的“救命稻草”。2025年上半年,公司首次扭亏为盈,净利润1.03亿元,而撑起这份盈利的正是医美业务。
同期医美营收达到5.85亿元,同比增长81.3%,不仅第一次超过仿制药营收,还贡献了超3亿元的税前利润,几乎是公司上半年盈利的3倍。
四环医药涉足医美,其实算不上“早有预谋”,2014年它和韩国Hugel合作代理肉毒素时,最初只是把这款产品当成特殊药品来运作,没有特意往医美方向布局。
直到2017年,看到国内医美市场开始快速增长,才慢慢组建专门的销售和研发团队,又陆续引进玻尿酸等产品。
真正的转折点在2020年,这一年年底,代理的Hugel肉毒素正式获批,公司也明确提出要打造中国第一医美产品研产销平台。
连年报封面都从原来的分子图换成了美人面,转型态度十分明确,从那之后,四环医药的医美业务就没停下增长的脚步。
除2022年略有波动外,2020年到2024年,医美营收从2686.7万元增长到7.44亿元,2025年上半年更是直接超过仿制药,还追上了行业里的老玩家昊海生科。
现在它的医美产品已经覆盖全国370多个城市,合作的医美机构超过7000家,这个覆盖力度和华熙生物、爱美客这些头部企业比起来,其实相差不大。
不过目前医美业务还有个明显的“短板”,过于依赖肉毒素,现在公司80%的医美营收都来自代理的Hugel肉毒素,在整个国内肉毒素市场,它大概能占到20%的份额。
好在2025年公司有新动作,自研的水光针、童颜针、少女针都已经获批,按照公司规划,等年底童颜针和少女针正式上市后,肉毒素在医美营收中的占比能降到60%左右,明年可能再降到50%,产品结构会更均衡。
除了医美,2025年10月分拆轩竹生物上市,也是四环医药的一个重要动作,轩竹生物是四环医药在创新药领域的核心布局。
早在2008年,公司就收购了轩竹生物的前身山东轩竹60%的股权,2012年又买下剩余40%的股份。
最初的想法是靠它研发出能打进国际市场的创新药,帮助自己成为全球性企业,但创新药这条路并不好走,虽然轩竹生物现在有3款商业化创新药。
分别是2023年获批的安奈拉唑、2025年5月获批的吡洛西利、2025年8月获批的地罗阿克,可目前只有安奈拉唑贡献了营收。
2024年轩竹生物收入从2023年的2.9万元增长到3009万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1789.3万元,同比只增长11.62%。
而且这几款药面临的竞争都不小,安奈拉唑所在的PPI市场,国内已经有7款同类药,丽珠集团的艾普拉唑2023年销售额就有30亿元,2025年石药集团的艾普拉唑首仿药又上市。
吡洛西利属于CDK4/6抑制剂,在它之前国内已经有辉瑞、礼来、恒瑞医药等4家企业的同类药获批。
地罗阿克的竞争更激烈,是国内第9款获批的ALK抑制剂,即便如此,轩竹生物上市后的表现还是超出不少人预期。
2025年10月15日,轩竹生物以11.6港元的发行价在港股上市,之后8个交易日里,股价最高冲到61.5港元,比发行价上涨430%,市值也突破300亿港元。
市场之所以看好它,一方面是因为吡洛西利有差异化优势,它是国内唯一能单药治疗H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的CDK4/6抑制剂,其他同类药都需要联用,而且安全性和抗转移效果也不错。
另一方面,轩竹生物还有超过10条在研管线,覆盖肿瘤、NASH等领域,虽然进展较快的NASH药物刚结束临床I期。
落后于正大天晴、众生睿创等8家已经进入临床II期的企业,但长期来看仍有发展空间。现在的四环医药,已经明确“医美+创新药”的双轮驱动路线。
医美业务负责“造血”,2025年上半年的盈利已经证明了它的能力,接下来随着新品上市和海外布局,增长潜力还能进一步挖掘。
比如2025年10月入股的瑞士Suisselle,能为其带来水光针、三文鱼针产品和全球销售网络,2021年收购的美国GenesisBiosystems,已经帮助它进入美国市场。
创新药业务则交给轩竹生物,通过分拆上市获得更多融资,减轻母公司的研发压力。
按照公司规划,未来主攻糖尿病的子公司惠升生物也会分拆上市,到时候母公司可能会变成一家更纯粹的医美企业。
从连续三年亏损到2025年上半年扭亏,四环医药的翻身仗,其实是传统药企在行业变革中寻找新出路的一个缩影。
它曾经靠仿制药站上巅峰,也因仿制药陷入低谷,现在靠医美重新找回增长,又通过分拆创新药打开未来的可能性。
不过这条路也不是没有挑战,医美要摆脱对肉毒素的依赖,创新药要在拥挤的赛道里找到突破口,这些都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至少现在,它已经走出了最关键的一步,用盈利证明了转型的可行性,而这,或许就是它给行业里其他还在挣扎的传统药企,最实在的参考。
来源:沧海旅行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