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从“曹州珍品”到“产业支柱”,菏泽牡丹凭什么火了千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16:20 1

摘要:菏泽,从春天的美丽,到产业的发展,一朵花,带动了一座城,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2024年,菏泽牡丹产业总产值达130亿元,带动50万人就业,从单一观赏走向“一二三产融合”的全面发展。

菏泽,从春天的美丽,到产业的发展,一朵花,带动了一座城,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2024年,菏泽牡丹产业总产值达130亿元,带动50万人就业,从单一观赏走向“一二三产融合”的全面发展。

四月的菏泽,万亩牡丹花海如锦绣铺展在齐鲁大地上。花农们指尖翻飞直播带货,汉服爱好者在花丛中演绎“曹州花事”,远方游客为一睹“中国牡丹之都”的盛景不远千里——这株扎根菏泽的名花,从古代的“曹州贡品”到如今的“产业引擎”,火了千年,凭的从来不止“花海盛景”。

曹州百花园

菏泽牡丹的故事,要从北魏说起。那时它还只是黄河岸边的药草“鼠姑”,当地人采其根茎入药,治病御寒,谁也没料到它会成为一方地标。转折点在明清,菏泽(古称曹州)花农开始专注牡丹培育,凭借黄河冲积平原的肥沃土壤和温带季风气候的滋养,培育出“葛巾紫”“青龙卧墨池”等数十个独有品种。到了清代,曹州牡丹已名动天下。《曹州府志》记载,彼时菏泽牡丹“栽培之盛,甲于天下”,花农们甚至总结出“紧栽芍药慢栽花(牡丹)”的种植口诀。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曹州花会”成了北方春天最热闹的雅集——菏泽牡丹的“文化基因”,就在这一垄一畦、一诗一画中,成了齐鲁大地的美学符号。

菏泽牡丹的“长寿”,在于它从不满足于“只做观赏花”。上世纪80年代,菏泽花农就开始探索“牡丹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后来把牡丹籽油提炼成高端食用油,将花瓣制成牡丹花茶,用花蕊研发化妆品……如今,菏泽牡丹产业涵盖种植、加工、文旅、文创等全链条,年产值超百亿元,带动数万增收致富。这种“全产业链”思维,让菏泽牡丹在时代浪潮中站稳了脚跟。2021年,菏泽牡丹被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了山东的“农业名片”;2023年,菏泽牡丹机场通航,“乘飞机看牡丹”成了新旅游风尚,也为普通人认识菏泽、了解菏泽经济,开辟了新航道。牡丹像一位务实的匠人,既能在花田里孕育繁花,发展旅游经济,也能在车间里生产价值,发展产品经济。

在互联网时代,菏泽牡丹的“出圈”能力令人瞩目。它不再只是菏泽人的“后花园”,而是成了全国皆知的“产业顶流”。菏泽花农的直播间里,“牡丹花王”拍卖、“牡丹籽油现场压榨”的画面吸引百万网友围观;在抖音,#菏泽牡丹 话题播放量超50亿次,外地游客的打卡视频让“曹州牡丹园”成了网红地标;就连在国际舞台上,菏泽牡丹也频频亮相——2022年北京冬奥会颁奖用花,就有菏泽牡丹的身影。这株齐鲁大地上的“花中君子”,玩起了新营销。

有人说,菏泽牡丹的火,是因为它“品种够多”;也有人说,是因为它“产业够强”。但深层来看,菏泽牡丹能火千年,是因为它始终与时代需求同频,古代是文人的审美寄托,现代是经济的增收引擎,未来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鲜活样本。这个春天,当你走进菏泽的牡丹花海,不妨留意新产品的模样,新建的地标,宏大的人气。那万亩花海背后,藏着的不仅是一朵花的传奇,更是一座城的奋斗与智慧。

从明清市井的花香四溢,到如今的全网走红,菏泽牡丹的发展过程,本质是品质、文化与创新的共振。它既是皇家认可的“国色”,也是民众喜爱的“天香”,更是产业升级的“新标杆”。这朵穿越千年的鲜花,正以更鲜活的姿态,续写着永不褪色的传奇。

中国牡丹园

来源:北冥有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