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64岁女子查出肾结石,天天吃小米粥,复查时医生:7点做得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16:55 1

摘要:湖南岳阳,一个64岁的阿姨在医院里坐了半天,手里攥着一份检查报告,脸色不算好看。她前阵子总觉得腰酸,没当回事,以为年纪大了就是这样。后来疼得厉害,才去医院。结果一查,肾结石。

湖南岳阳,一个64岁的阿姨在医院里坐了半天,手里攥着一份检查报告,脸色不算好看。她前阵子总觉得腰酸,没当回事,以为年纪大了就是这样。后来疼得厉害,才去医院。结果一查,肾结石。

她不想做手术,也不想打碎石,怕受罪。回家后一门心思调理身体,别人说小米粥好,她就天天喝,几乎顿顿不落。过了大概两个月,复查那天医生看了片子,皱着眉头又笑了:“7点做得好。”

这“7点”,不是时间,是方向。结石掉到了肾盂底部的7点钟方向,临近输尿管,自己滑出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听起来是个巧合,但背后其实有门道。

肾结石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它是身体代谢紊乱的结果。尿液里本来就有一些矿物质,比如草酸钙、尿酸、磷酸盐等。这些东西本来应该随着尿液排出去,但如果浓度太高、水喝少、代谢慢,它们就会“抱团”沉积,时间长了就成了结石。

很多人误以为肾结石是吃多了钙,其实不然。钙摄入过低反而容易诱发草酸吸收增加,让结石更容易长。关键是饮水、饮食、代谢这三样,缺一不可。

而且肾结石不是“一个病”,它有很多种成分。最常见的是草酸钙,其次是尿酸结石、磷酸钙、胱氨酸等。不同类型的结石,成因不一样,处理方式也不一样。

小米粥不是神药,它也不直接“溶结石”。但这位阿姨天天喝,不仅没坏处,反而对她的身体起了不少正面作用。

小米性平,利尿作用明显,能增加尿液排出量,让尿路更“通畅”。小米粥水分多,长期喝下来无形中增加了每日水摄入,对预防结石加重有帮助。

小米中含有一定量的镁元素。镁在体内能阻止草酸钙结晶的形成,有一定抑制结石成长的作用。

别误会,小米粥不是“特效药”。它只是这个阿姨的饮食习惯,在某些条件下刚好起了正向作用。配合她坚持喝水、少吃咸、减少高草酸食物的摄入,一起才把结石“送”到了该送的地方。

肾脏的解剖结构像个豆子,肾盂就像个小漏斗,尿液从这里往下流进输尿管。医学影像上常用钟点方向来判断结石的位置。

所谓“7点方向”,指的是结石滑到了肾盂靠近出口的下方位置。在这个位置,只要水喝得足、尿量稳定,结石常常可以自己排出体外,不需要额外干预。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一看片子就说“7点做得好”。不是说她做了什么厉害的治疗,而是身体条件、饮食习惯、结石位置三者刚好配合得上,才可能自然排石。

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不少人结石卡在输尿管,不上不下,疼得要命。更别说有些结石大到根本排不出去,必须手术处理。

看到这儿,有人可能跃跃欲试:“那我也天天喝小米粥!”这事得具体分析。

小米虽然温和,但不是每种体质的人都适合。脾虚湿重的人喝多了反而腹胀、不消化;糖尿病人天天喝小米粥,血糖也容易波动。

更不能盲目效仿别人的饮食方案。她适合,不代表你也适合。结石的种类不同,饮食建议完全可能相反。比如草酸钙结石要少吃菠菜、坚果等高草酸食物,而尿酸结石的人要少吃动物内脏、海鲜类高嘌呤食物。

饮食调理归饮食调理,但最重要的是查清楚自己结石的成分、大小和位置。否则就算天天喝水、吃粥,也可能“喂养”了结石。

比起治病,能不生病才最省事。肾结石这个事,跟生活习惯关系太大了。

长期不喝水、不运动、吃得咸、爱喝饮料,这些习惯一个个都在为结石“打地基”。尤其是年轻人,白天不喝水、晚上喝奶茶,结石越来越低龄化,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每天保证足够的饮水量,平均不少于2000ml,让尿液保持清亮,不仅能防结石,还能辅助排毒。

控制蛋白质和盐的摄入量,不吃太咸、不过量补钙、不盲目吃保健品,也都很关键。

有结石史的人,更要定期体检,有些小结石没有任何感觉,一发现就已经卡住了。

那位湖南阿姨的故事让人感慨——不是她吃了什么神药,而是她愿意改变生活方式。这种主动意识,才最值得夸。

肾结石不是绝症,但它也不会“自己好”。它是你每天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结果。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对你。

有时候生活里的小改变,真的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转机。一碗小米粥也许不是灵丹妙药,但它背后代表的是一种态度:不躺平,有行动。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李红.肾结石的成因与饮食调控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3):256-259.

2. 陈立波.不同类型肾结石的营养干预策略[J].营养学报,2021,43(5):487-490.

3. 王晓庆.利尿食物与泌尿系统结石的关系探讨[J].中国食疗与健康,2022,14(2):65-67.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