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破石市场调查:从“野草”到“黄金草”的产业突围之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16:25 1

摘要:2023年中药材市场经历“非理性繁荣”后,穿破石价格随整体行情冲高回落。2023年8月安国中药材价格指数达历史高位151.55点,穿破石作为根茎类品种虽未位列涨幅榜首,但受市场资金炒作影响,价格曾短暂上扬。进入2024年下半年,随着产能过剩问题凸显,穿破石价格

2023年中药材市场经历“非理性繁荣”后,穿破石价格随整体行情冲高回落。2023年8月安国中药材价格指数达历史高位151.55点,穿破石作为根茎类品种虽未位列涨幅榜首,但受市场资金炒作影响,价格曾短暂上扬。进入2024年下半年,随着产能过剩问题凸显,穿破石价格持续走低。2025年10月数据显示,亳州市场穿破石统货价稳定在11-13元/kg区间,较2023年高位跌幅超20%。价格疲软主因包括:一是非道地产区盲目扩种导致供应过剩,如安徽、浙江等地无序种植加剧市场竞争;二是下游药企采购需求减弱,受医保控费政策影响,中成药原料采购量缩减;三是市场投机资金撤离,穿破石因金融属性较弱,缺乏资本炒作支撑。当前价格已接近成本线,部分种植户面临亏损风险。

穿破石作为桑科植物构棘的干燥根,具有祛风利湿、活血通经、解毒消肿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闭经及慢性盆腔炎等疾病。现代研究表明,其黄酮类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香豆素类物质能扩张血管,多糖成分则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尽管药用价值显著,但市场需求呈现结构性分化: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对穿破石的需求保持稳定,年消耗量约5000吨,主要用于风湿类中成药生产;另一方面,高端市场对道地产区药材的需求未被充分满足,安徽歙县产穿破石因有效成分含量高,价格较普通货溢价30%以上。然而,受整体市场低迷影响,2025年穿破石年交易量同比下降15%,药企采购策略转向“按需采购”,库存周转周期延长至6个月。

穿破石种植面临三大技术瓶颈:一是道地产区保护不足,非道地产区盲目扩种导致品质下降,如浙江产区因土壤贫瘠,穿破石根茎直径较安徽产区缩小20%;二是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根结线虫病发生率达30%,传统农药防治效果有限;三是机械化程度低,采收环节仍依赖人工,效率仅为机械采收的1/5。产业层面,穿破石种植呈现“小散弱”特征:全国种植面积超10万亩,但单户种植规模不足5亩,缺乏规模化基地;加工环节以初加工为主,深加工产品占比不足10%,附加值较低;市场流通环节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低价劣质货冲击道地药材市场。此外,2025年中药材市场整体下行,穿破石种植户收益大幅缩水,部分产区出现弃种现象。

机遇方面,穿破石存在三大发展潜力:一是政策红利释放,2025年《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支持道地药材基地建设,穿破石作为安徽、浙江等省的道地品种,有望获得专项补贴;二是临床应用拓展,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穿破石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盆腔炎等慢性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市场需求可能向医疗终端延伸;三是国际市场开拓,东南亚国家对传统草药需求增长,穿破石因抗菌消炎功效,可能成为中药出口新品种。风险方面,需警惕三大挑战:一是产能过剩压力,2025年穿破石产量预计达1.2万吨,而需求量仅8000吨,供过于求格局短期内难以扭转;二是质量标准缺失,目前穿破石仅执行《中国药典》最低标准,缺乏道地药材鉴别指标;三是价格波动风险,若资本再度介入炒作,可能引发价格剧烈震荡。

穿破石作为传统中药材,正经历从“野草”到“药材”再到“产业”的蜕变。当前市场虽处低谷,但道地价值、临床潜力与政策支持构成其长期发展的“铁三角”。未来需通过三大路径实现突围:一是构建“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在安徽歙县、浙江淳安等道地产区建设标准化基地;二是加强科技赋能,利用基因测序技术筛选优良品种,开发穿破石总黄酮提取物等深加工产品;三是完善市场机制,建立穿破石质量追溯体系,打击非道地产区低价倾销行为。唯有如此,穿破石方能穿越市场周期,实现从“篱笆草”到“黄金草”的华丽转身。

#穿破石#

来源:本草情报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