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患者越来越多?医生劝说:宁可出门散散步,也别多做这3件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16:53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权威指南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欢迎关注、收藏。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权威指南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欢迎关注、收藏。

最近几年,很多人都在感叹:身边怎么越来越多人情绪低落、睡不着、做什么都提不起劲。

医生说,这些其实都可能是抑郁的信号。有人以为抑郁只是“心情不好”,其实它是身体和心理同时发出的“求救信号”。

有时候,咱们做的某些习惯,看似无害,实际上却在悄悄“助长”情绪的阴霾。医生常提醒:宁可出门散散步,也别多做这三件事。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抑郁并不是只有“心情不好”这么简单。

现代医学认为,抑郁与大脑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比如多巴胺、血清素等。当它们分泌不平衡时,人就容易情绪低落、兴趣减退。

长期的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缺乏运动,都会让这些物质分泌紊乱。

而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有类似的认识,认为“郁者,气之滞也”,意思是说,情绪抑郁多因气机不畅,久而久之,气血运行受阻,身体和心理都会出问题。

无论从哪种角度看,心情的调节和身体的舒畅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不该多做的事,就是“闷在屋里不动”。

很多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关上门,一个人坐着发呆,觉得不想见人,不想说话。其实,这样只会让情绪变得更糟。

科学研究发现,长时间待在封闭空间、缺乏阳光,会使体内维生素D水平下降,而维生素D与大脑的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同时,久坐不动会让身体的血液循环变慢,脑部供血减少,人就更容易觉得疲乏、无力。医生常说:“走出去,心情才会跟着亮起来。”

哪怕只是出门走上十几分钟,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晒晒太阳,也能刺激身体分泌内啡肽,让情绪自然好转。

第二个要避免的习惯,是“胡思乱想、自我否定”。

很多抑郁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钻牛角尖,总是反复想一些不愉快的事,比如“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我是不是没用”。

其实,这种负面循环对大脑伤害很大。

心理医生解释,当人陷入自责或反复思考时,大脑的前额叶活动会过度活跃,而与情绪调节有关的边缘系统则会被抑制,久而久之,情绪会更低落。

简单来说,就是想得越多,情绪越差。要改变这种状态,不妨试着做一些让注意力转移的事。

第三件事,看似无关,却很常见,那就是“熬夜”。

很多人白天压抑情绪,到了夜里反而清醒,想东想西,一玩手机就是半夜。可是,长期熬夜是抑郁的“加速器”。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让大脑中的褪黑素分泌紊乱,影响情绪调节;同时,睡眠剥夺还会让皮质醇水平升高,这种“应激激素”会让人更焦虑、烦躁。

医生提醒,规律的睡眠是稳定情绪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情绪不稳的时候,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哪怕睡前做些放松的小动作,比如泡脚、听舒缓音乐、深呼吸,都能帮助身体慢慢进入平静的状态。

除了这三件“要少做”的事,还有一件值得坚持的事——那就是“多动一动”。

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改善情绪。很多研究发现,适度的运动能刺激大脑分泌“快乐激素”,比如内啡肽和血清素,它们能让人感到放松和愉悦。

其实,不需要多复杂的运动,只要每天出门走走,做点轻松的伸展、太极、快步走,都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国外的心理医生甚至建议抑郁患者“运动处方”,就是通过规律运动来改善心情。

抑郁虽然让人难受,但它不是不可逆转的。医生强调,抑郁并不意味着“脆弱”,而是身体和心灵在提醒我们需要休息、需要调整。

不要害怕求助,也不要把情绪憋在心里。

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日常的小改变,往往比药物更有力量。咱们要学会善待自己,少想一点,多走一走,多笑一笑,让阳光和笑声替我们赶走阴霾。

生活中,压力总有,情绪难免起伏,但别让它成了生活的主角。

记得少熬夜、少胡思乱想、少闷在家里,多给自己一点自由呼吸的空间。情绪像天气一样,总会有阴有晴,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让自己永远待在阴天里。

希望大家都能学会照顾自己的情绪,给自己一点温柔,让心情慢慢变得轻盈起来。

个体体质差异大,本文仅为科普信息,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正规医疗机构医生。

参考文献:
[1] 刘晓敏, 李志新. 抑郁症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临床观察[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9, 33(5): 410-413.
[2] 张慧, 王海燕. 运动疗法对轻中度抑郁症的影响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0, 35(2): 145-148.
[3] 陈立新. 睡眠紊乱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1, 54(3): 200-203.

来源:健康来点真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