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福记这波操作,不是在卖糖,是在把春节的仪式感,一粒一粒打包进Z世代的手机里。
你敢信吗?
现在买一盒糖,扫码能抽数字藏品,包装还是能种地的。
徐福记这波操作,不是在卖糖,是在把春节的仪式感,一粒一粒打包进Z世代的手机里。
以前过年送礼,讲究的是红盒子压箱底,现在呢?
你拎着一盒印着《千里江山图》的糖去拜年,别人第一句问的不是“这糖甜不甜”,而是“这包装在哪买的”——故宫联名款还没上市,预售链接就被刷爆了。
没人再说“糖果都是小孩吃的”,95后白领自己囤一箱,发朋友圈配文:“今年的年味,是糖纸做的。
”
酥心糖128层糖皮,听着像魔术,其实是技术活。
以前觉得多层是炫技,现在明白,是给怕甜又馋的人留了退路。
低糖版咬下去,甜味没跑,但后劲轻了,妈妈不唠叨了,血糖仪也不报警了。
你以为他们在改配方?
其实是在妥协——他们知道,我们不再为“传统”买单,而是为“体面的克制”投票。
你发现没?
现在企业搞文化/IP,八成是贴牌混个脸熟。
但徐福记真请了北师大的民俗学者,蹲在村口录老人讲“糖瓜粘”的旧俗。
他们不是拍短视频博流量,是想搞明白,为什么一根糖条,能让人记住三十年的年夜饭。
线下店装上AR试吃设备,你凑近一瞅,糖块在屏幕上融化成烟花,这功能听着像智商税,结果实测:30岁以上的用户,90%会停下来看三秒,然后默默加购。
不是年轻人在带节奏,是老一辈悄悄被科技拉回了童年。
最狠的是企业采购。
互联网公司团购,不是发福利那么简单——HR说,员工反馈“收到糖像收到一封手写信”,比发千元红包更打动人。
我们早就不缺糖,缺的是有人记得你过年回家要带点“有人惦记你”的味道。
龙年礼盒包装能埋土里三个月自然分解,糖纸用的是大豆油墨。
这事儿没人逼他们做,但徐福记做了。
不是因为环保政策,是因为他们发现:年轻人愿意为“干净的甜”多掏二十块。
你嫌贵?
可你发朋友圈时那句“这糖,对地球也温柔”,值回票价。
抖音20亿播放,00后占三成八,不是爆了,是悄悄重构了年俗的供应链。
以前糖是年货,现在糖是社交货币。
你拆一盒,不是为吃,是为发,为分享,为在刷不完的短视频里,找到一帧属于自己的故乡。
我们嘴上说怀念旧年味,其实早就变了。
我们怀念的,不是糖本身,是那份“被郑重对待”的感觉。
徐福记没改糖的配方,它改了我们跟年之间的那层关系——把“习俗”变成了“可参与的体验”,把“送礼”变成了“表达爱的密码”。
你今天买的,不是一盒糖。
是你在说:我依然相信,有些甜,值得一代代传下去。
来源:丫丫和菜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