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医疗市场透着股奇怪的反差。一边是疼痛治疗赛道火得发烫,抖音上的医疗运营主播几乎都把疼痛科列为“必选专科”,相关技术推荐和培训量暴涨超2000%;另一边全国门诊量却在下滑,基层医院和个体诊所受冲击最狠,有乡村医生说一天接诊不到5人。这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2025年的医疗市场透着股奇怪的反差。一边是疼痛治疗赛道火得发烫,抖音上的医疗运营主播几乎都把疼痛科列为“必选专科”,相关技术推荐和培训量暴涨超2000%;另一边全国门诊量却在下滑,基层医院和个体诊所受冲击最狠,有乡村医生说一天接诊不到5人。这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让人实在摸不着头脑。
先看疼痛赛道的热度不是虚的。我国成年人群慢性疼痛患病率已超30%,部分高发地区快到40%,算下来患者总数得有4亿多人次。需求还在涨,2024年慢性疼痛治疗行业市场规模就到了1876.3亿元,同比增长9.7%,预计2025年能冲到2058.2亿元。这么大的盘子,自然吸引了各方目光。
患者观念的转变也很关键。以前不少人疼了就忍着,觉得不是大病,现在对生活质量要求高了,主动找专业治疗的人越来越多。像腰椎间盘突出的神经根痛、骨关节炎的退行性疼痛,还有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痛,这些常见的疼痛问题,都成了就诊的主要原因。大家不再硬扛,自然让疼痛诊疗的需求显了出来。
更深层看,疼痛科其实是个“跨学科领域”。“痛”这个症状涉及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神经内科等多个学科,导致“泛疼痛科”成了“小全科”。加上这一科室起步较晚,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缺乏统一临床路径,不同医疗机构得结合自身资源选方向,这反而让赛道的探索空间更大了。
国家政策的推动更给这赛道添了把火。卫健委一直在推进疼痛科规范化建设,要求二级以上医院设疼痛科,还在提升基层的识别干预能力。2024年又启动了慢性疼痛分级诊疗试点,在12个省份推开后,试点地区基层首诊率提高了8.3个百分点,患者等诊时间也短了21分钟。政策铺路,让发展更有底气。
可这边需求旺盛,那边基层门诊却冷清得很。按理说分级诊疗在推进,病人该往基层流才对,为啥反而没人了?核心问题出在资源配置上。截至2024年底,全国有疼痛科的二级及以上医院才2860家,只占同类医院的37.5%,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能规范看疼痛的还不到15%。基层没能力接,病人只能往大医院跑。
线上流量的虹吸效应也加剧了这种失衡。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能靠短视频科普抢占患者认知,医生还能认证黄V,很容易吸引关注。但基层医生大多没法认证,在海量视频里根本没存在感,线上获客难如登天。农村患者宁愿大老远跑城里,也不信村口诊所,基层自然留不住人。
基层诊所自身的困境也不少。多数诊所就两三个人,医生既要学诊疗技术,又得琢磨线上运营,抖音来客、同城团购这些新东西都得学,精力根本不够用。更麻烦的是,之前有些商家搞“进货送培训”,教的多是“表演型技术”,让基层医生对新技术培训没了信任,知识更新跟不上,更难满足患者需求。
技术发展的不均衡也拉大了差距。现在三甲医院都开始用AI辅助诊断疼痛了,通过语音识别和面部表情分析量化疼痛程度,准确率能到86%以上。可基层别说AI了,连基本的介入治疗设备都可能不全。疼痛治疗里的射频消融、脊髓电刺激这些新技术,基层很少能开展,自然没法和大医院竞争。
门诊量下滑还有些容易被忽视的原因。2025年7月起,国家医保局要求定点药店必须扫码核验药品追溯码才能医保结算,过滤掉了很多“刷医保买非药品”的非刚需客流。加上家庭医生服务完善,慢性病患者能开长期处方,就医频次平均下降30%,也减少了去门诊的次数。
居民健康意识提升也是重要因素。现在不管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更重视日常保健,规律运动、健康饮食成了常态。定期体检的人多了,小问题早发现早调理,不用拖到严重了去医院,自然减少了患者数量。这种从“治病”到“防病”的转变,从源头降低了就医需求。
不过基层也不是完全没机会,已经有地方走出了路子。江苏搞了区域卫生服务中心,把3到5个村卫生室合并,辐射5到10公里,结果日均接诊量涨了2.3倍,资源利用率提高38%。湖南的试点更实在,把慢性病用药报销比例提至90%,直接让慢性病控制率升了28%。这些尝试都说明基层有潜力可挖。
政策层面还有更具体的规划,2025年医保报销将更多向基层倾斜,社区、乡镇医院看病报销比例可能比大医院高出5-10个百分点。县乡村三级药品目录也会动态衔接,群众常用药基层也能配到,这些都能帮基层留住患者。
还有些基层诊所走专科化路线,专门做疼痛管理,避开了和大医院的全面竞争,反而打出了特色。毕竟疼痛治疗里,康复理疗和数字健康方案增速很快,2024年市场规模275.3亿元,预计2025年能到316.1亿元,年增长率14.8%。基层抓好这些细分领域,完全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科技赋能也在帮基层减负。全国64万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正逐步推广人工智能辅助诊断,CT、心电等检查在基层也能获得智能判读支持。加上大医院下沉资源,预留后援优先对接基层转诊患者,基层的诊疗能力会慢慢提上来。
现在的关键是把“热需求”和“冷基层”连起来。一方面要靠政策持续发力,落实医共体建设的资源投入,帮基层配齐设备、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基层也得主动求变,要么加入区域医疗枢纽抱团发展,要么搞专科特色,再借助远程医疗提升能力。这样才能让患者在家门口看好病。
说到底,门诊量下跌不是病人少了,而是就医结构在优化,加上基层还没准备好接住疼痛治疗这样的刚需。疼痛赛道的热度证明需求真实存在,随着分级诊疗深化,基层能力提上来,线上线下资源再均衡些,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怪象早晚会消失。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们身边的基层诊所看病方便吗?要是脖子腰腿疼了,会愿意先去社区医院或者乡镇诊所看看,还是直接去大医院?对于基层诊所搞疼痛专科,你们觉得最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才能让人放心就诊?
来源:健康大不同se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