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恶语一句寒冬至,善言半语三春暖——这说的就是治安管理处罚法里,不能随意辱骂他人的道理!”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草原上,一顶帐篷里,扎西大叔正捧着手机,反复播放着《谚语说法》汉藏双语短视频。视频里熟悉的乡音,把生硬的法条揉进谚语里,身旁的孙子则盯着另一部手机
“恶语一句寒冬至,善言半语三春暖——这说的就是治安管理处罚法里,不能随意辱骂他人的道理!”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草原上,一顶帐篷里,扎西大叔正捧着手机,反复播放着《谚语说法》汉藏双语短视频。视频里熟悉的乡音,把生硬的法条揉进谚语里,身旁的孙子则盯着另一部手机屏幕,对着憨态可掬的卡通牦牛形象咯咯笑——那是“AI普法”的主角,正用动画小故事解读草场纠纷的法律条款。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泽库县的草原牧场、牧民定居点随处可见。
10月24日,“法治护航新征程 共筑平安青海新‘枫’景”黄南行采访组走进黄南州泽库县探寻近年来泽库县司法局针对地域广、牧民居住散、传统普法“跑断腿却打不透”的痛点,创新打造“谚语说法”“法治在线”“AI普法”三大普法品牌,把法治精神融入草原的每一寸土地,跑出平安建设“加速度”的新路径。
“谚语说法”:乡音里的法治温度
“过去讲法条,牧民们低头干着活,左耳进右耳出。现在用谚语开场,帐篷里瞬间就安静了。”泽库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索南昂毛介绍。
为了让法治真正“听得进、记在心”,泽库县司法局联合当地谚语协会,邀请知名藏族谚说者深入牧场,挖掘“盗来的财宝是灾祸”“草场边界清,邻里情谊浓”等百余条蕴含法治智慧的民间谚语,以“谚语+法条+身边案例”的形式,制作汉藏双语普法短视频。从家庭矛盾调解到草场权益划分,从交通安全规范到生态保护责任,内容全是牧民日常会遇到的“身边事”。
“就像家里长辈坐在火塘边讲道理,亲切!”在和日镇的一次帐篷普法现场,牧民卓玛听完谚说者用“借物如期还,再借不难堪”解读民间借贷法律知识后,主动拿出手机关注“泽库普法”公众号。如今,《谚语说法》栏目年均制作播出20余期,通过公众号、融媒视频号实现“指尖普法”,覆盖率达85%,用最“土”的乡音,打通了法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法治在线”:指尖上的案例课堂
“你们视频里讲的草场纠纷,跟我家去年遇到情况的一模一样!多亏看了视频,我们照着方法找调解,没伤和气就解决了!”电话里,唐乃亥乡的牧民才让激动地向县司法局工作人员反馈。这通电话,源于“法治在线10分钟”短视频里的一则典型案例讲解。
瞄准手机普及率高的特点,泽库县司法局与融媒体中心合作,让执法干部变身“普法主播”,围绕牧民群众关心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安全生产等热点,以“案例讲述+法条解读”的形式,在抖音、快手、微信群等平台推送短视频。没有晦涩的术语,只有真实的故事和直白的讲解,牧民群众放牧歇脚时、饭后闲聊时,掏出手机就能“跟着案例学法律”。
运行三年多,“法治在线10分钟”已发布短视频50余条,累计观看量超10万人次,成了牧民群众口中指尖上的法律顾问。“以前遇事慌慌张张,不知道找谁。现在刷个视频就明白,要依法办事、找法解决。”越来越多的牧民群众,从普法视频的观众变成了法治实践的参与者。
“AI普法”:科技赋能的法治桥梁
“阿爷,你看这个‘牦牛普法员’,它讲的借钱不还的故事,跟你上次遇到的情况一样!”在泽库县牧民定居点,一年轻人正陪着爷爷观看AI卡通牦牛的普法视频。屏幕里,通体雪白、带着藏族纹饰的卡通牦牛,用汉藏双语绘声绘色地讲述案例,把枯燥的法条变成了生动的“动画片”。
针对地广人稀、专业法律人才匮乏的现状,泽库县司法局创新引入AI技术,打造专属卡通普法形象。这个“AI牦牛普法员”经过海量权威法律知识“培训”,能结合实际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法条,尤其受老年人和孩子的喜爱。对于不擅长读写汉字的牧民,直观的动画和熟悉的语言,让法律知识不再遥远。
“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看这个小牛讲法,比只念法律条文有意思多了!”定居点的牧民常常互相分享“AI普法”视频,年轻人的主动传播更让普法影响力持续扩大,让科技的温度,温暖了草原深处的法治需求。
三驾齐驱:跑出平安建设“加速度”
“‘谚语说法’拉近距离,解决‘听得进’;‘法治在线’讲透道理,解决‘懂得用’;‘AI普法’打破障碍,解决‘找得到’。”谈及三大品牌的协同效应,县司法局负责人形象地比喻,“它们不是各自为战,而是环环相扣的‘组合拳’,共同织就了一张线上线下通、传统现代融的普法治理网。”
这张“网”,让泽库的平安建设迎来显著变化,基层矛盾纠纷同比下降30%,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8%以上,许多小摩擦在“谚语劝和”“案例指引”“AI答疑”中就得到化解;群众“遇事找法”的意识显著增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新共识;泽库县社会治安持续向好,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两年位居黄南州前列。
来源:金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