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业数据显示,中国缺牙人群基数庞大,但种植治疗的就诊率不足一成。口腔种植体系统集采落地后,价格壁垒被打破,患者就医可及性大幅提升,潜在市场规模依然高达数百亿元。
在全球牙科产业普遍承压、集采持续扩容的背景下,中国口腔种植赛道却展现出强劲韧性。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缺牙人群基数庞大,但种植治疗的就诊率不足一成。口腔种植体系统集采落地后,价格壁垒被打破,患者就医可及性大幅提升,潜在市场规模依然高达数百亿元。
作为行业当之无愧的“领跑者”,在中国市场上,士卓曼积极拥抱相关政策,由此将产品触达更多中国患者。
事实上,集采并非低价竞争的起点,而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分水岭。
未来的行业竞争将回归本源,企业唯有沉下心来打磨技术、坚守医疗本质,行业的增长曲线才能真正惠及患者,百亿级市场才能持续释放长期价值。
01、超越半个世纪的“滴水穿石”
如何让一枚金属植入物,在人体口腔环境中稳固生长、长久共生——这是种植牙行业的终极课题。
1974年,士卓曼率先攻克了最为关键的材料学难题,推出全球首款钛金属空心柱状种植体。同时期提出的“骨整合(Osseointegration)”原理,成为整个行业技术革命的起点。
创新若无标准支撑,终将沦为空谈,特别是对于刚刚起步的新兴医学领域,更需要学术界的验证与支持。
1980年,国际口腔种植学会(ITI)成立,标志着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开始同频共振。6年后,ITI与士卓曼联合开发出突破性的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系统,提升了软组织兼容性,让种植进入“可预测”时代,也奠定了现代种植体的基本形态。
进入1990年代,士卓曼又推出SLA®表面技术,通过喷砂酸蚀打造出适合骨细胞附着的粗糙表面,有效缩短骨结合时间——治疗周期由此缩短近一半。随后升级的SLActive®活性表面,则通过亲水处理进一步提升了骨结合速度,被誉为“骨结合加速器”,尤其适用于糖尿病、骨量不足及吸烟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医疗器械的创新不止是“灵光乍现”,更依赖一次次基于临床反馈的渐进式优化。每一次结构调整、表面改良、材料升级,都考验着对临床需求的精准回应和洞察。
时钟拨回到当代,随着患者对舒适性与美观性的更高期待,传统“拔牙—愈合—植入”的三阶段流程被“即刻种植”模式逐渐取代。这种方式可同期完成拔牙与植入动作,大幅节省治疗时间,但也对初始稳定性与感染控制提出更高要求。
为解决这一挑战,一种极具特色的外形——骨水平锋刃状种植体BLX上市,力求从三大维度满足“即刻”需求:
结构设计上,锥刃状外形与渐变大螺纹设计有益于提升骨管理能力;
材料创新上,Roxolid®钛锆合金强度超过1000 MPa,“身材”虽小但不影响硬度;
表面技术上,结合SLActive®亲水表面,缩短愈合周期并降低炎症风险,能在复杂的口腔环境以及苛刻的种植条件“执行任务”。
政策层面,近年上海、浙江等地的口腔种植服务价格项目中,也允许“即刻种植”加收30%费用,反映监管层对其技术难度与临床价值的认可。
数据显示,BLX进入中国两年后,已成为高端诊所中最受欢迎的种植系统之一。更重要的是,一些骨质量不佳的患者因此获得了接受种植治疗的机会。
不难看出,从材料到表面,从结构到愈合,每一枚种植体都挑战着材料学、生物学与工程学的融合极限。如今“当天拔牙、当天植入、当天带牙回家”的理念之所以成为现实,离不开超过半个世纪的持续创新与积累——巨额研发投入、跨学科协同,以及对创新价值、知识保护与规则建设的长期坚持,直至形成信仰。
02、市场培育,不止于创新产品
在任何一个前沿领域,创新都不止意味着交付产品,还需要细水长流的市场与人才培育。
当前,中国口腔行业最大的瓶颈,仍在医生端。截至2023年,全国口腔医师中掌握种植牙技能的仅约6万人,占比牙医总数只有近2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一个成熟的口腔种植医生,必须在掌握基础临床知识后,经历大量实践与持续的医学继续教育。因此,行业迫切需要建立系统化、标准化、可持续的培训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上游厂商是关键的推动者。
以士卓曼为例,自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士卓曼一直是口腔种植医学教育的积极推动者,一方面将国际循证医学指南和系统化种植培训体系引入到国内,为口腔医生提供深入交流国际学术的平台;另一方面,积极投入,携手各方合作伙伴出品了大量精品课程,如卓越课程、大师之路、研修中心等。
口腔种植培训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工作,重点在于激发起学习者自身的动力,开发课程需要花费不少心思。比如士卓曼设计了初 (S)- 中 (A)- 高 (C) 三个等级的综合教育培训计划,通过与ITI、各地口腔种植培训中心的合作,帮助医生从新手成长为所在诊所种植牙的中流砥柱。
此前有国内顶尖专家告诉医趋势,“士卓曼的培训最大的优势是始终坚持以循证医学为核心,教学方案经过长期推敲,这可以帮助年轻医生好好沉淀,走正确的道路,循序渐进的成长。”
据悉,每一年,士卓曼都要开展各类型学术活动超过2000场,近十年培训总人次200000+。其2020年上线的“Straumann E-Academy”在线平台,年均访问量超10万人次。
2020年3月,士卓曼投资约12亿元,在上海建立其亚洲首个生产、培训与创新一体化的产学研中心,预计将于近期正式投产。值得注意的是,中心一层特别预留了独立区域,计划设立口腔门诊与培训中心,届时将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示教与手术直播,真正实现“研、教、产、医”联动。
▲士卓曼集团产学研中心效果图
在成熟的商业世界中,最稀缺的从不是勇气,而是看清什么值得长期下注的智慧。以上一系列投入,不只是落地工厂,而是构建一个“服务与反哺”的生态体系,进而让全球创新技术在中国扎下根基。
03、在良性竞合中重建价值秩序
一个产业想要长久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底层要素,恐怕是信心。而能够维系信心的,离不开对创新的尊重与保护。
以创新药为代表的中国医疗创新力量,已经一再站上全球舞台证明了自己。从“me-too”到“best-in-class”,再到“first-in-class”,中国的创新能力、工程制造力和产业化速度正在深刻影响甚至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种植牙领域同样如此。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口腔患者群体、最复杂的临床场景和最活跃的医生网络。这样的市场,不仅是消费市场,更是创新场景的孵化器。
▲联耀医疗明星产品口腔数字化印模仪,通过对口腔牙列及软组织的扫描,医生可以快速了解口腔软硬组织的三维影像,AI的技术加持,患者可以迅速获取口腔健康报告。
事实证明,这一战略正在奏效——联耀医疗在过去两年实现了迅速增长。截至目前,其口内扫描设备的全球装机量已突破1万台。
跨国企业能在本土创新中找到增长新引擎,本土企业则能借助全球网络完成技术出海。这种“1+1>2”的良性合作,本应该更多发生,特别是在快速变化的AI时代。
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
动荡之中,以上案例所构建的,不仅是能够打破成见、良性竞逐的合作氛围,更是推动一个行业回到创新、质量与服务的本质,以更高质量的方式,连接彼此的生动写照。
来源:MedTrend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