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87字 阅读6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甲流又来了!”朋友圈一条条“发烧到39度”的状态刷屏,家里孩子一夜高烧、咳嗽不止,去医院一查:甲型流感。
你以为发烧才是甲流最凶狠的表现?错了!真正“危险”的,是那些不声不响的“隐形信号”。
它们看似只是小毛病,实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若忽视不管,病情可能会快速恶化,甚至引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甲流,全名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是由流感病毒中的一种——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的“脾气”很大,传播速度特别快,常在冬春季节集中爆发。
据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2025年第40周监测周报,甲型流感病毒在全国多地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更为高发。
它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烧、乏力、肌肉酸痛、干咳、喉咙痛……
但这几年,甲流也“学聪明”了,不再总是“高调出场”,而是学会了“低调潜伏”。
越来越多患者在没有明显高烧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严重症状。这也让不少人误以为是“普通感冒”,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1. 呼吸突然变快、喘不上气——肺部可能出事了!
很多人觉得咳嗽、喘气不过是流感的“标配”,忍忍就过去了。但如果呼吸频率突然加快、说话费劲、夜里憋醒、胸口发闷,你得警惕了。
这可能不是“扛一扛就好”的事,而是病毒性肺炎的前兆。
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临床观察,甲流病毒可以直接攻击肺部,引发肺泡炎症,甚至肺功能衰竭。
特别是儿童、老人、基础疾病患者,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务必立刻就医,不要拖延。
划重点:呼吸系统的“异常感”,是甲流重症最常见的前奏,千万别用“多喝热水”来敷衍。
2. 极度乏力、意识模糊——可能不是累,而是病毒入侵中枢神经!
“怎么睡了一整天还累得起不来?”“讲话迷迷糊糊,眼神都不对劲了。”
这些症状不只是“感冒太重”,而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信号!
研究显示,甲型流感病毒在部分患者体内会突破血脑屏障,引发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或急性脑病,表现为强烈头痛、嗜睡、意识不清、甚至抽搐。
根据《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4年研究数据,在一项对重症甲流患儿的调查中,约12%的患儿出现了神经系统损伤,其中超过一半属于中重度。
划重点:一旦出现意识不清、持续嗜睡、说话不利索,必须第一时间前往医院神经内科或感染科排查。
3. 心跳异常、出汗手抖——别忽略了“病毒性心肌炎”的信号!
很多人以为“心脏问题”离自己很远,但甲流病毒,有时也“直奔心脏而去”。
尤其是青少年和年轻人,出现突发心率加快、手脚发凉、出冷汗、心慌胸闷、甚至晕厥,很容易被误判为“低血糖”或“情绪紧张”。
其实,这些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典型表现。
根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的临床报告,甲流引发心肌炎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迅猛,严重时可导致心功能衰竭甚至猝死。
划重点:心脏不是“感冒”的常规战场,一旦出问题,多半是“重症信号”。
不是所有人感染甲流都会重症,但有些人,一旦感染,情况就容易“失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中国疾控中心的流感重症风险评估,以下5类人群属于高风险:
65岁以上的老年人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孕妇患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哮喘、心衰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肿瘤患者、器官移植者)划重点:如果你或家人属于以上人群,务必做到早预防、早识别、早治疗。
1.出现症状,别硬扛,及时就医
很多人发烧、咳嗽后习惯“扛一扛”,殊不知甲流的“加速度”可能让你猝不及防。
一旦出现高烧不退、呼吸困难、嗜睡意识不清、心慌心悸等症状,请立刻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医生可能会通过鼻咽拭子检测确诊甲流,并根据病情开具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
2.别乱吃抗生素!病毒≠细菌
很多人一感冒就吃头孢、阿莫西林,以为“快点好”。
但甲流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是针对细菌,不仅无效,还可能造成菌群紊乱,得不偿失。
只有在医生判断存在继发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才会合理使用抗生素。
3.疫苗接种,是最重要的防线!
别等生病了才后悔没打疫苗。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流感疫苗接种指南,每年9月到次年2月是流感高发期,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之一。
尤其是高危人群,应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写在最后甲流,不只是一个“流感”的名字,它是一场可能的风暴。
它可能悄无声息地入侵肺部、神经、心脏,带来严重甚至致命的后果。
别再认为“感冒发烧扛一扛就好”了,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异常信号,都值得你认真对待。
如果你正发烧咳嗽、觉得哪儿不对劲,不要犹豫,赶紧去医院排查一下。
健康这件事,从不怕小题大做,只怕大意失荆州。
参考资料:
国家流感中心. 中国流感监测周报(2025年第40周).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流行性感冒诊疗指南(2022年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甲型流感重症病例分析》.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4年第3期.
来源:纵观健康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