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油三酯的升高在中老年人群中很常见。尤其女性,进入更年期后,体内雌激素下降,脂质代谢紊乱,血脂容易飙升。但“岁数大了正常”这句话,其实是个误区。正常是身体的底线,不是你年龄的借口。
56岁这个年纪,说年轻也不算,身体的各种小毛病往往在这个阶段扎堆冒头。尤其像甘油三酯高这种事,没啥症状,不疼不痒,一查体检报告才发现,吓一跳。
上海一位56岁女士,甘油三酯飙到了5.8mmol/L,已经远超正常上限。可她短短半个月,硬是把这个数字拉回了1.6,连医生都说:这经验太值得参考了。
这不是广告,不是神药,也不是啥极端节食。她做的事,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可惜没几个人真能坚持。
甘油三酯的升高在中老年人群中很常见。尤其女性,进入更年期后,体内雌激素下降,脂质代谢紊乱,血脂容易飙升。但“岁数大了正常”这句话,其实是个误区。正常是身体的底线,不是你年龄的借口。
甘油三酯高了,不是嘴上说说就过去的事。如果不管不顾,轻则脂肪肝、动脉硬化,重则心梗脑梗,一来就是致命一击。对照这位女士原本5.8的数值,已经属于高危级别,任何一个医生看到这样的报告,都得拉着病人好好谈一谈。
这位女士并不是靠吃药降下来的。她自己也说了,吃药可以一时应急,但根子上的生活习惯不改,药吃一辈子都压不住。
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动起来。不是那种去健身房玩命练的“卷”,而是每天坚持走路。早晚各快走40分钟,雨天就在家原地踏步,哪怕一边看电视一边走也行。她说自己开始几天脚都酸,但一周过后,身体反而轻松了。
再一个是饮食。她家本来口味偏重,红烧、油炸、夜宵样样来。后来她一口气砍掉了油炸食物、甜品和夜宵,晚饭提前到六点半,饭量减半。
她特别提到一件事:炒菜的时候,油量减半,用水煮、蒸代替爆炒,还换了橄榄油。这一点医生也很肯定,植物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对降脂确实有帮助。
很多人只盯着油,却忘了糖才是血脂升高的“隐形推手”。精制碳水,比如白米饭、面包、甜饮料,进入身体后迅速转化为葡萄糖,胰岛素水平飙升,甘油三酯也跟着水涨船高。
这位女士后来把主食换成了粗粮,比如燕麦、小米、糙米饭,还学会了做鸡胸肉沙拉、清蒸鱼。她自己说刚开始吃得嘴巴寡淡,但慢慢习惯了,反而觉得以前吃得太油腻。
医生回访她时发现,她的空腹血糖也从原来的6.1降到了5.3,这个变化对控制甘油三酯来说,是关键。
降脂不只是吃和动的事。失眠、焦虑、长期压力大,也会让身体进入一种“应激状态”,激素水平紊乱,脂代谢被打乱,结果就是甘油三酯蹭蹭往上走。
这位女士之前是单位里“老好人”,谁找她加班她都答应,结果自己天天睡不好。后来她学会了拒绝,晚上泡脚、关手机,十点准时上床。她说,不是一下子能睡着,但每天比前一天早十分钟,现在已经能睡整觉了。
医生也指出,规律作息、放松心情,是降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是“看不见”的努力,但效果一点不输饮食运动。
她说,刚开始想吃夜宵那会儿,老伴一边吃泡面一边劝她别馋,结果她差点翻脸。后来一家人干脆都跟着她改变饮食习惯。老伴学会了煮玉米、蒸菜,儿子也戒了可乐。
这种家庭互动,在医生看来,是最理想的支持系统。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而是全家一起调整,互相监督,互相鼓励。这种环境下,干预才更容易长期维持。
她的甘油三酯从5.8降到1.6,医生看到报告时也惊了一下。但医生也提醒她,这只是起点,血脂控制是长期战役。短期内的进步容易被反弹打回原形,尤其节假日一放松,立马回到原点。
她现在每个月会固定查一次血脂,手机上设了提醒。医生建议她,半年内保持现有节奏,优化饮食结构,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比如豆制品、鱼类,长远看还要关注胆固醇、血压、体重等综合指标。
这位女士的经历之所以被医生拿出来分享,不是因为她用了什么特效方法,而是因为她做的事,每一个人其实都做得到。没有昂贵的保健品,没有极端的节食,也没有每天泡在健身房。
她的7点经验,其实就是人话能听懂、普通人能做到的“正确生活”。坚持快走、饮食清淡、少糖少油、规律作息、抗压放松、家庭支持、长期跟踪。
别人能做到的,真的不是奇迹,只是看你愿不愿意迈出那一步。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文宏,李兰娟.《血脂异常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杂志,2020年第100期.
[2]王强,赵明.《中老年人群甘油三酯管理现状与干预策略》.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年第41卷第9期.
[3]林晓峰,陈慧敏.《饮食干预对高甘油三酯患者的影响研究》.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2年第22卷第4期.
来源:中医霍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