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9年6月25日,阔别故乡韶山32年的毛主席回到了家乡,曾几何时毛主席曾言:“二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了!”
1959年6月25日,阔别故乡韶山32年的毛主席回到了家乡,曾几何时毛主席曾言:“二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了!”
如今革命已经成功,新中国已经成立十年,66岁的毛主席重返故土,在三天两夜的时间里,毛主席一共做了六件事,这六件事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
毛主席和乡亲们合影
拂晓的韶山冲还在静谧中沉睡,毛主席便悄悄地起来,独自朝父母安眠的地方——土地冲楠竹圫走去。
这是毛主席回到韶山第二天清晨的场景,他没有惊动任何人,独自为父母扫墓,在父母墓前,毛主席献上松枝,深深地鞠了三躬,轻声说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随后他陷入长时间的默哀,脑海中或许浮现出1919年母亲病逝时自己悲情撰写《祭母文》的情景。
毛主席祭拜父母
更令人动容的是毛主席在毛震公祠的表现,一进祠堂,毛主席对着原先摆放祖先牌位的地方,双膝跪地,连磕三个头。
并自言自语地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给老祖宗磕三个头!我毛泽东不能忘祖呀!”这一跪,跪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跪的是对毛家列祖列宗的敬意。
祭拜完父母和列祖列宗后毛主席来到了故居,这里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在故居内,毛主席仔细察看每一间房屋,不时驻足沉思,(1925年2月就是在这里,毛主席携妻儿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创办夜校和农协组织)。
值得一提的是,1925年6月的一个晚上,在毛主席卧室的阁楼上,他主持了庞叔侃、钟志申、毛新枚、李耿侯4人的入党仪式,创建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
到1925年底,这个当初只有4名党员的支部就发展了111名党员,建立了7个分支部。
毛主席和乡亲们
言归正传毛主席这次回乡,不仅是“省亲”,更是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
主席率先踏入村民李文贵家中,脸上洋溢着和煦笑容,亲切地与对方拉起家常:“平日里,你们每日的粮食摄入量几何?”
听到李文贵回答每人每天吃1斤半粮食,每亩收400多斤谷后,毛主席叹了口气:“现在的水平还比不上过去了。”
随后,毛主席莅临谢家屋场公共食堂,当知悉个别村民出现“一月粮半月罄,闹着补粮”的状况后,毛主席神情凝重,言辞严肃地说道:
“一个人从娘肚子出来就要吃,吃饭是件大事,没得饭吃,人就要饿死,你们当干部的要做工作。”
当干部汇报水稻亩产约800斤时,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这号田每亩产500斤就谢天谢地了,我们要为革命种田,用科学种田,要有计划地逐年提高产量,但要实事求是。”
毛主席和乡亲们
毛主席还在韶山特意安排了一次宴请,客人包括亲友、同学、当地干部、老赤卫队员和烈士家属,共计60人。
席间,毛主席向大家敬酒,几位老人同时举起酒杯高兴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情不自禁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饭后,毛主席将部分老人留下来座谈,了解社员的生产、生活情况,同时征求大家对党和国家政策的意见。
他对大家说:“我离开韶山30多年了,今天请大家来见见面,也想听听列位的意见,请你们对我,也对政府提提意见。大家尽量提,放心提。”
起初,乡亲们都不敢讲真心话,在毛主席的一再鼓励下,大家才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关于:插田太密、农村浮夸虚报、干部搞强迫命令、公粮上交任务重、食堂粮食不够吃等许多意见,毛主席这时才明白最底层人的心声。
夜深人静时,毛主席回想起白天所见所闻,思绪万千,他提笔写下《七律·到韶山》,诗前有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诗中既有“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的回忆,也有“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欣慰。
最为经典的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不仅是对革命英烈的盛情礼赞,也是韶山精神的真实写照。
在韶山革命斗争中,包括毛主席六位亲人和“韶山五杰”在内,先后有1700余人为国捐躯。
毛主席的韶山之行,看似是一次故乡之行,实则是一次深入的基层调研。
他了解到农村的真实情况,听到了农民的真实声音,这些第一手资料,为他思考国家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回到北京后,毛主席心里一直挂念着人民公社大食堂一事,1961年3月,毛主席派胡乔木再到韶山调查。
胡乔木写出《关于在韶山公社解散公共食堂的问题的报告》,得到毛主席的同意,4月,韶山人民公社211个公共食堂,解散了204个,成为湖南省最早解散公共食堂的公社。
毛主席谈到经济工作时强调:“管理国家和管理家庭一样,要精打细算”。
毛主席的故乡之行,没有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那种耀武扬威、衣锦还乡似的张狂,他在诗作题目中选用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到”字,而不是一般人常用的“回”“归”“还”“返”等字眼。
一个“到”字,蕴含的是以国为家、天下为公的胸襟与抱负,最后让我们像毛主席致敬。
参考资料:红星网
来源:强仔说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