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海燕导读:本文作者刘时平是王震司令员的秘书,1949年随王震一道进疆。1954年王震调铁道兵任司令员时,他随王震到了铁道兵。王震由铁道兵调任农垦部任部长,刘随王震调到农垦部任政治部副主任。此文写的生动活泼,不愧为新闻作品中的佳作。刘时平是秘书,在新闻发生时,
朱海燕导读:本文作者刘时平是王震司令员的秘书,1949年随王震一道进疆。1954年王震调铁道兵任司令员时,他随王震到了铁道兵。王震由铁道兵调任农垦部任部长,刘随王震调到农垦部任政治部副主任。此文写的生动活泼,不愧为新闻作品中的佳作。刘时平是秘书,在新闻发生时,他并不是记者,但是秘书也要调查研究,交流经验,充当媒介,就像蜜蜂采花酿蜜一样,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酿出自己蜜糖来。刘时平的采访,和记者别无二致,他提供给读者的不是简单的情况和干巴的说教,而是有血有肉的生活的全景图。他的报道,既有现象的真实,又有本质的真实。现象真实,是指符合事物的外部表现,本质真实,是指报道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刘时平的这篇文章,揭示了铁道兵战土的内心世界与快速铺轨的事物联系。新闻像镜子一样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战士的精神风貌。下面是文章的全文。
/1954年中央决定修筑从广西黎塘到广东湛江的铁路,毛主席亲自指派王震将军负责这一重任。铁道兵部队奔赴黎湛线/
《快速铺轨队》
作者 刘时平
1955年2月22日,在黎湛铁路铺轨高潮中,我们从贵县出发,赶往铺轨大队。我记得,1月底的时候,他们刚刚铺过了桥墟。可是,这才几天,我们的吉普车在和铁路线平行的公路上,追了一程又一程,还是追赶不上。那新铺成的铁道,在阳光下闪着两条光带,不但已经过了响水、西水,而且穿过了鸣水隧道,跨过了鸦江,直到我们越过玉林城北的山岗,才看到那铺轨的队伍正被成千上万的人们簇拥着前进。
玉林这块平原,是桂东最丰饶的地方。这些日子,不断下着小雨,那树木就更娇翠,令人感到格外的舒畅。特别是火车一到,天空中飘浮着缕缕的青烟,这平原上的景色,就显得更加美丽。
大概火车放纵的吼叫,把玉林城乡的人们都唤来了。铺轨大队的前后左右到处是人。有的跟着战士们一齐向前走,有的紧紧地拥在火车后头,有的在路基两旁拥挤。正在耕田的人们,也挽住水牛,向着战士们招手。小孩子们,在那光滑的路基边坡上,打着滑刺溜。年轻的母亲背着孩子来了,老太太穿着新衣裳来了,打着红旗的学生们,也一队一队地走来了。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我跟王震司令员当秘书,来铁道兵不久,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紧张铺轨的场面。铺轨队的指战员们,拉成长达四五里路的行列,和铺轨材料列车,汇成了一条巨大的洪流。我一到这里,就立即被卷到这洪流中。当铺轨大队的李大队长同我紧紧地握手时,特别是他那“八一”帽徽一闪,我立即产生一种爱慕的心情:战土们不仅是在火热、紧张地劳动,简直是在战斗!他们在向时间战斗!他们在向空间战斗!他们在紧张地前进!看那扛着枕木跑的战士们,挺着胸脯,简直像扛着小炮赶往前线,一个接一个地后浪推着前浪。那枕木,就像被巨浪冲击一样向前;那推着平车送钢轨的战士们,推着车子呼呼地跑,嘴里的哨子吱吱地直叫,那紧张急迫的劲头,活像战场上抓俘虏似的;那拉轨班的战士们,整齐、顽强,几十个人凝成一体,手扼着钢轨前进,刚铺上一根,紧接着又接上一根,好像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的,把阵地向前推进;那钉道钉的,乒乓乒乓!远处听去,简直是拼手榴弹的声音。火车刚卸完材料,只要一刹那,新的铁路又铺出了两百米。车长手里的绿旗子一挥,列车又要继续前进。你听,那火车头的大喇叭,不断唱着歌;你再看,那站在火车上,指挥铺轨的大队长的手势,那不断向前不断转动的机车的巨轮……在这里,使我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祖国,是在片刻不停地前进着!我们的生活是处在火热的战斗中!
/黎湛铁路铁道兵施工图片/
我们铺轨的速度,在战士们这种战斗精神下面,随着战士们技术的熟练,随着干部们施工组织的加强,在迅速地提高着。从每天铺轨2.9公里,提高到3.9公里。到4月24日,就提高到4.97公里。铁道兵首长接到报告,用电话传来嘉奖的命令。这命令在部队里传达以后,战士们又兴奋又不满足,他们说:“宝成路最高是5.2公里,咱们还没打破最高纪录!咱们为了迎接五一劳动节,建设祖国,保卫国防,一定要创造新纪录!”4月26日,铺轨大队根据战士们的请求,号召争取铺轨6公害。开工了,鲜红的旗子竖在6公里处的高空。战土们说:“旗子,你到哪里,咱们跟到哪里!”这真是紧张战斗的一天,正如老乡们说的:“这条铁路是同志们汗珠子砸着脚面修的呀!”当夕阳的金光刚刚燃烧着山顶的时候,真的铺完6公里了。政委站在路旁的高处喊:“同志们胜利了,旗子拿到了!”可是战士们还要前进,他们擦了一把汗,说:“加油,再争取200米。”当收工的时候,李大队长宣布:“今天,我们以6.616公里的速度,打破了全国人力铺轨的最高纪录!”
在铺轨队的生活,就如同在频繁的战斗中一样,在今天,这地方,是个挺激烈的战场,可是明天,战线向前移了,它就成了支援前线的后方。就这样,我们坐着黎湛铁路上的“第一列火车”,总是前进,今天进,明天进,后天还要前进!
提前,提前,再提前!前进,前进,再前进!这是什么巨大力量推动着我们呢?
/修建黎湛铁路铁道兵战士人工铺轨/
在扛枕木的第一连,我看到了何兴荣,他端端正正地站在我们面前:黑黑的脸膛,英俊的眼睛,宽宽的肩膀,大大的个子。指导员告诉我和大队政委说:“就是他,昨天一上午(6小时,一个工班时间)扛了37趟枕木,每趟来回700米,光跑路就是50多里咧!你看下了班以后,下午他又偷着跑到别的连队去扛枕木!”何兴荣微微笑了,笑得挺腼腆,可是那神情,既深刻,又生动,令人看见不由得肃然起敬。政委问:“同志,你为什要偷着去扛枕木呢?”政委那口气,与其说出于责备,不如说出于喜爱。何兴荣顿时神情严肃起来,“啪”的一声打了一个立正,说:“报告政委同志,我参军以来,为祖国出力太少,我决心在争取超额完成祖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斗争里争取荣誉。”
这坚定的回答,只一句话,该包括了多少内容!
还有拉轨班那几个同志的事情,引起我深深的思索。首先,在玉林车站,他们深深地感动了我。
在玉林车站铺轨的那一天,天下着雨,一阵小雨,又一阵大雨,天上泼着雨水,地上溅着泥浆。同时,车站铺轨,是好多股道平行线,小平车用不上,必须靠人抬轨。实际上,那一天的拉轨,完全是抬轨。我们想想吧:地上是泥泞的,枕木是滑的,钢轨也是滑的,一根钢轨千来斤,抬起来多么难走啊!可是,拉轨班就在泥水里,依然搏斗着。只见班长张秋生喊了一声:“海咯,卡起来哟!”20多个小伙子,像猛虎一般,一下子把钢轨抓起,抬走了!随着张秋生喊:“挺起腰来!一步一步,向前走哇!……”小伙子们肩挨着肩,手挽着手,挺起腰板,勇猛前进,20多条心,成了一条心,20多个人,成了一个巨人,20多个人的脚,成了一个动作,20多个人的眼睛,都逼视着前方,雨水从帽檐上流下来,汗水从眉毛上淌下来,谁也不去管它。真如大敌当前,只是前进!确实,真要敌人在前,任何敌人也会被他们打垮!
我想着这拉轨班集体的形象,想着每个人的形象,觉得这真是一幅顶生动的油画题材。我想,像张秋生吧,豪迈、爽朗,眼睛里常迸射着愤怒,嘴角上老压着一股勇气,这个铁路工人的后代,活像那舞台上的武松;那小鬼邓子荣,长睫毛的眼睛里凝聚着理想,做梦都想当英难,贫农出身的孩子,现在完全是个新型的战士的形象。那岳玉聪呢?实实落落,泼泼辣辣,这个放牛娃出身的同志,年纪轻轻的,满脸的皱纹,可是一高兴起来,又恢复了孩子般的感情。还有……尽管他们的面貌、性情和出身有所不同,可是拉轨的时候,同样的勇敢、同样的坚强,神气都一模一样!
有一次,我和他们连的刘指导员,谈起了他们,我刚说出了张秋生、邓子荣和岳玉聪的名字,他就说:“拉轨班真是一股劲,他们3个人更是一股劲。不光拉轨一股劲,结婚的事还是一股劲哩!”刘指导员接着告诉我:本来组织上老早就批准他们三个回家结婚的,可是,一修建黎湛铁路,都不回去了。他们怎么说呢?
/1955年7月1日,全长316公里的黎湛铁路全线正式通车。/
他们说:“我们感到最幸福的,就是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的伟大建设。修建黎湛铁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为祖国立功的好机会,每个人都应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争取立功,结婚的事,以后再说吧!”
是的,推动我们事业不断前进的,就是这种力量!这是爱国主义的力量!也是社会主义理想的力量!我们的战士们正是怀着伟大的理想,一身汗接着一身汗,不顾任何艰险和牺牲,为建设社会主义修建铁路。
所以,与其说我们的铁路在前进,不如说是我们的理想在前进!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