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教父”落马!不直接拿钱,而是把最肥的业务全都送给亲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13:40 1

摘要:2024年,一则重磅通报打破白酒行业平静:曾执掌五粮液五年、带领企业跻身“千亿俱乐部”的前董事长李曙光,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这位卸任两年、一度被视为“安全着陆”的国企掌舵人,终究未能逃过纪律的追责。官方通报揭开了其“白酒教父”光环下的腐败真相,也让国企“靠企吃

五粮液前董事长李曙光落马:千亿帝国“改革者”陨落,解锁国企“靠企吃企”治理密码

2024年,一则重磅通报打破白酒行业平静:曾执掌五粮液五年、带领企业跻身“千亿俱乐部”的前董事长李曙光,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这位卸任两年、一度被视为“安全着陆”的国企掌舵人,终究未能逃过纪律的追责。官方通报揭开了其“白酒教父”光环下的腐败真相,也让国企“靠企吃企”的隐蔽风险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为大型国企权力监督与治理体系建设带来深刻启示。

一、双面人生:从“临危受命”到“监守自盗”的蜕变轨迹

李曙光的职业履历,曾是国企改革史上的一段“佳话”。早年任职四川省经信委,具备丰富的产业治理经验,2017年,他空降至正处发展瓶颈的五粮液,被寄予“临危受命”的厚望。彼时的五粮液,面临品牌矩阵混乱、渠道管控松散等难题,市场份额遭遇挤压。

在2017至2022年的五年任期内,李曙光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启动“二次创业”战略,聚焦核心产品进行品牌瘦身,砍掉近百个低效子品牌;推动渠道数字化转型,优化经销商体系,强化直营渠道建设。改革成效立竿见影:据五粮液公开年度财报显示,2017年公司营收约301.87亿元,2022年已突破700亿元,股价同期涨幅超200%,成功稳固行业第二的地位,“千亿俱乐部”的目标逐步实现。

彼时的李曙光,形象光鲜亮丽。公开场合中,他温文尔雅、引经据典,畅谈“白酒文化传承”“国企社会责任”“世界级品牌建设”,“白酒教父”的美誉在媒体报道与行业研讨中广泛传播,成为国企改革者的标杆人物。

然而,官方纪检监察通报的发布,彻底击碎了这份完美人设。通报明确指出,李曙光“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对抗组织审查,搞迷信活动”——一面是倡导科学管理、市场规律的国企董事长,一面是依赖封建迷信寻求庇护的违纪者,这种行为反差的背后,是对自身违纪违法事实的内心不安。

更核心的指控,集中在“靠企吃企”这一关键词上。通报详细披露:其纵容、默许特定关系人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将企业盈利业务直接交由亲友经营;在项目承揽、核心产品经销权分配等关键环节为他人提供帮助,并收受财物。这些行为并非简单的收礼受贿,而是对国企核心资源的系统性侵占。

五粮液的核心产品经销权,在市场中具有极强的稀缺性与盈利能力——无需承担过多市场风险,便可获得稳定利润回报,堪称“躺着赚钱”的优质资源。作为企业一把手,李曙光手握这份资源的分配大权,无需直接从公司账上“拿钱”,仅通过一个暗示、一次默许,就能将最肥的业务、最优质的经销权输送给亲友及特定关系人,让国企的“造血”功能,沦为私人利益的“输血”管道。

这种腐败模式远比直接贪污更隐蔽、更具破坏性:企业表面营收数据依然亮眼,报表看似健康,但核心盈利环节已被掏空,长期来看,不仅损害国有资产利益,更透支了品牌积累多年的市场信誉与消费者信任。

二、行业迷思:为何顶级酒企易成腐败“重灾区”?

李曙光的落马,并非孤立事件。梳理白酒行业近年动态不难发现,头部酒企的腐败风险频发:五粮液此前已有多名高管因腐败问题被查处,茅台前董事长袁仁国更是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判无期徒刑,涉案金额巨大。为何这些手握巨额资源的顶级酒企,屡屡成为腐败的“高发地”?核心症结在于“资源集中”与“监督失衡”的双重叠加。

1. 权力过度集中,缺乏有效制衡

头部酒企不仅是行业巨头,更是地方经济的核心支柱,往往手握上百亿投资决策权、稀缺经销权、核心产能分配权等关键资源。以五粮液、茅台为代表的企业,一把手的权力覆盖生产、销售、合作、投资等全业务链条,在企业内部拥有绝对话语权。若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作用难以发挥,极易形成“一言堂”式管理,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

2. 变现路径隐蔽,披上“合法外衣”

白酒行业的特殊属性,让权力变现更具隐蔽性。经销权分配、合作项目承揽、广告投放等环节,本身属于企业正常经营行为,即便存在利益输送,也可借助“商业合作”“市场化选择”的外衣掩盖。例如,将优质经销权交给亲友控制的公司,只需走正常的“招标流程”,便可让利益输送合法化、隐蔽化,传统监督模式难以察觉。

3. 利益诱惑巨大,突破人性底线

一瓶高端白酒,从生产到终端销售,利润空间可观。而经销权的获得者,相当于直接握住了“印钞机”。面对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再加上长期身处行业光环之下,被外界追捧、奉承,容易滋生权力膨胀、居功自傲的心理,逐渐淡化对纪律规矩的敬畏之心,最终突破职业底线,陷入腐败泥潭。

4. 侥幸心理作祟,误判“退休免责”

不少国企管理者认为,只要在任内做出业绩,卸任后转岗至其他岗位或退休,就能“安全着陆”。李曙光卸任五粮液董事长后,转任省人大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或许正是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但他忽视了一个核心原则:反腐没有“退休制”,没有“豁免权”,无论职务如何变动、时间过去多久,只要触碰了纪律红线、法律底线,终将受到清算。

三、治理破局:斩断“靠企吃企”的利益链条,关键在这三点

李曙光事件折射出的,是国企治理中“权力监督”与“利益约束”的共性难题。“靠企吃企”的隐蔽性,决定了破解这一困局,不能单纯依赖管理者的个人操守,而必须构建“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制度环境,用制度笼子锁住权力。

1. 强化内部制衡,打破“一言堂”

核心在于完善国企内部治理结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方面,要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职责边界,确保监事会独立行使监督职权,对重大决策、核心资源分配进行全程监督;另一方面,针对经销权分配、重大项目合作等关键环节,建立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例如,经销权实行全国统一招标,招标过程全程录像、结果公开公示,重大项目需经董事会集体表决,关联方必须回避,确保每一项决策都可追溯、可核查。

2. 健全内外监督,让腐败“无处遁形”

单一的内部监督难以覆盖所有风险,必须构建“内部+外部”的协同监督体系。内部层面,强化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定期开展专项审计,重点核查核心业务的利益流向;外部层面,一方面引入第三方专业监督机构,对企业经营合规性进行常态化审查,另一方面拓宽公众监督渠道,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经销商、消费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让隐蔽的利益输送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3. 完善终身问责,击碎“侥幸心理”

要彻底打破“退休即安全”的幻想,建立国企管理者终身问责机制。明确规定,管理者在职期间的决策行为、经营行为,即便离职、退休,若后续发现存在违纪违法、损害国有资产利益的情况,依然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同时,加大对“靠企吃企”行为的惩处力度,不仅要追究当事人责任,还要追溯相关利益链条的所有参与者,形成“不敢腐”的强大震慑。

国企的本质是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其核心使命是服务社会发展、保障公共利益。李曙光的陨落,既是个人欲望战胜职业初心的悲剧,也是权力缺乏有效约束的必然结果。对所有国企管理者而言,“业绩”不能成为违纪违法的“挡箭牌”,“职位”不能成为逃避责任的“保护伞”,唯有始终坚守纪律底线、敬畏制度规矩,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着陆”。

李曙光事件,不仅是对个体违纪行为的严肃追责,更是国企治理体系优化的重要契机。对白酒行业乃至所有大型国企而言,唯有正视权力监督的短板,以制度建设筑牢防腐防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从根源上斩断“靠企吃企”的利益链条,守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保障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你认为破解国企“靠企吃企”的隐蔽腐败,更需要侧重完善内部制衡机制,还是强化外部监督力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来源:看世界说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