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评“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成都为什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13:31 1

摘要:市场经济浪潮中,企业对发展环境的“嗅觉”最为敏锐,成都以“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理念,为这份“敏锐”提供了最优生长土壤。10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2025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在京发布,成都获评“年度创新城市”称号。这一称号,也为成都擦亮营

市场经济浪潮中,企业对发展环境的“嗅觉”最为敏锐,成都以“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理念,为这份“敏锐”提供了最优生长土壤。

10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2025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在京发布,成都获评“年度创新城市”称号。这一称号,也为成都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再添坚实注脚。

▲2024-2025年度创新城市

掌声与赞誉的背后,是成都始终把企业“幸福指数”作为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尺,以“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简称“进解优促”)为专项突破,通过一系列有温度、见实效的举措,让“像成都人一样生活”的闲适安逸,与“在成都办企业”的安心顺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城市幸福的“一体两面”。

理念革新:

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重塑

营商环境优劣,根源在政府服务理念。成都以“有需必应、无事不扰”为引领,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根本性转变,将“用户思维”贯穿营商环境优化全程,理念革新落地于每一次企业需求响应。

2024年9月,成都打破“企业不上门、服务不靠前”惯性,全面开启“进解优促”工作。

以主动问需“进”企业、政企合力“解”难题、服务提质“优”环境、企业兴盛“促”经济,“进解优促”常态化为企业打开“有需必应”之门——政府能解决的“照单全收”,难解决的也全力协助企业脱困。

服务主动性上,政府完成“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型,成都构建“线上随时见、线下定期见”的政企交流新常态,实现龙头企业“全部进”、重点企业“重点进”、其他企业“按需进”,累计走访服务企业15.9万户,收集问题诉求4.19万个,拿出真招实招为企业协调解决问题4.16万件,持续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

▲活动现场

开展“进解优促”工作,“解难题”无疑是重中之重,对此该如何破题?成都强化圈链思维,聚焦重点产业链,升级“每周有链长接待、每天有局长坐班”服务机制,通过线上渠道公开发布每周链长专场活动预告,报名企业“一个都不能少”,企业诉求“照单全收”,会场布局精准设置“产业生态圆桌”,定制化安排市级部门、投资机构、行业协会等同桌入座,并配套为期7天的“局长坐班”产业链“攻坚周”,同步构建全年365天常态化“陪伴式服务”,真正实现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

这种“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既保企业经营自主,又守服务精准。成效可见,2025年上半年成都民营经济增加值6181亿元,同比增6.3%,连续四季度回升,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企业以发展之进、信心之坚,投下了对成都营商环境的“赞成票”。

机制创新:

从“碎片化”到“闭环化”的服务升级

营商环境优化离不开“制度供给”,而机制创新是制度供给的“源头活水”。市场与企业需求动态变化,旧机制易失效、新痛点常现,决定了机制创新需“常抓不懈”。

如何突破机制创新这一保障基础?成都以系统化思维构建全链条服务机制,通过体系搭建、渠道畅通、闭环管理,高效解决企业诉求。

服务体系上,成都打破部门壁垒,挂牌成立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招商中心、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等,实现企业服务“一平台对外、一专班统筹”。其中,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集成政企沟通、资源对接、场景供给等功能,全力打造服务企业的“一站式”平台,每天有活动、每周有主题、月月见成效,推动资源精准对接,惠及企业1.4万余家。

▲活动现场

沟通渠道上,成都构建“线上+线下”立体网络,确保政企互动“不断线”。创设运行24个成都政企工作联络群“随时听”,搭建“民企之声”线上助企通道“精准听”,用好“12345亲清在线”“一键听”,联动科创通、天府市民云、协会商会服务平台等强粘性线上渠道开展“无感走访”,全方位构筑好服务企业的畅通平台。

问题处置上,成都建立“收集-转办-反馈-问效”闭环,简单问题当场办、复杂问题统筹办、重大问题提级办。温江区解决赛拉诺医疗进口牛心包膜通关难题时,既提升通关效率37%,更建立“地方收集-关区处置”长效机制,个案升级为制度创新。这样闭环办结机制带来98.95%办结率、超95%满意率,让企业诉求“事事有回音”。

无论破解传统痛点,还是应对企业新需求,成都均以机制创新重构服务逻辑、明确权责,推动营商环境从“政策优惠”向“制度优势”升级,实现“一时好”到“长久好”的跨越。

要素更新:

从“缺资源”到“强供给”的生态构建

企业发展需“阳光雨露”,要素保障是营商环境的“滋养系统”。成都聚焦企业关心的资金、土地、人才、市场等核心要素,以政策创新、平台搭建、资源整合,构建“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企业转”保障体系。

针对资金需求,成都打造多层次融资体系,破解“融资难、融资贵”。“蓉易贷”推动金融机构向20.27万户企业放款超3900亿元,覆盖各类市场主体;同步设立超千亿元科创母子基金群,含西南首只科创接力基金、四川首只“专精特新”基金,为企业全生命周期供资。

聚焦人才与用地短缺痛点,成都创新保障机制破题。新都区“博士共享计划”建立“编制在高校、服务在企业”机制,引入71个博士团队与22家企业合作38项,为企业省人才成本超500万元。崇州市“三位一体”用工体系,为比亚迪输送员工1.2万人次,稳定输送正式员工3251人。用地保障上,实施用地保姆、容缺审查、绿色通道机制,精准满足项目需求,工业用地出让增长108%。

围绕市场拓展,成都搭多元平台助企业“拓市场、接订单、走出去”。过去一年,成都常态化开展“企需我应”活动500余场,促成1600余家企业产销对接,释放投资机遇超5000亿元。3000余家企业随“蓉品出川出海”行动,奔赴海外参加140余场经贸活动,获意向订单超100亿元。

营商环境优化与要素保障相辅相成,要素保障作为经济运行“底盘”,决定营商环境质量与企业发展可持续性。如今,要素保障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成为成都破解企业发展瓶颈的关键。

法治刷新:

从“强监管”到“善治理”的环境营造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环境是营商环境的基石,唯有在法治框架下,才能确立并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保障经济活动有序开展。当前,成都正在通过规范监管、权益保护、公平竞争等举措,为企业打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环境,助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

为平衡监管与发展,成都推行“包容审慎、精准有效”监管,实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一码检查”平台以“任务码”串联流程,设“预警阻断”功能,规避多头检查,已接入检查事项800项,接入经营主体400万家,企业评价满意率超99%。针对工程建设领域,实施招投标治理三年行动,试点“评定分离”改革,对依法必招项目实现100%“不见面”开标,保障公平竞争。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是优化营商环境题中应有之义,成都构建全链条法治服务体系,将维权关口前移。成都市工商联打造“一个学院、两个平台、三支队伍”模式,开展法律培训上百场,覆盖企业5000家,近三年调解案件17704件,成功率36.6%。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建立“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畅享站”,联动28家单位提供咨询、维权、转化服务,成都灵泽科技“跨境数据流动合规”需求获定制化方案,让“有纠纷找调委会”成企业共识。

稳定可预期的政策是企业安心发展的“稳定器”。成都连续七年出台营商环境创新举措,形成7.0版政策体系。2025年“营商环境70条”覆盖22个领域,回应企业核心诉求,建立政策兑现“免申即享”机制,上半年兑现惠企资金52.43亿元,其中29.67亿元“无需申请、自动到账”,这种“有温度、有力度”的法治环境,让企业发展更有安全感。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优化营商环境不是简单的“政策竞赛”,而是治理能力的系统性重塑。当服务理念重塑“指挥棒”,制度创新破除“玻璃门”,要素供给提升“温暖度”,法治建设筑牢“防护网”,这片天府之国必将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投资热土。

获评“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对成都而言既是肯定更是起点。正如锦江奔涌,成都营商环境的持续进化,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生态构建中,书写着新时代的“成都营商故事”。

红星新闻记者 陈学志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欧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来源:红星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