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豫南大别山腹地,层层叠叠的茶山随着地势起伏,勾勒出信阳最动人的生态画卷。这里,一片看似普通的叶子,正承载着千年茶乡的荣光与梦想,在历史经典产业振兴的浪潮中,开启一场深刻的文化复兴与产业革新。
在豫南大别山腹地,层层叠叠的茶山随着地势起伏,勾勒出信阳最动人的生态画卷。这里,一片看似普通的叶子,正承载着千年茶乡的荣光与梦想,在历史经典产业振兴的浪潮中,开启一场深刻的文化复兴与产业革新。
历史深处茶香悠远
信阳与茶的缘分,可追溯至两千三百多年前。考古学家在固始县的古墓中发现的茶叶遗存,见证了这片土地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唐代,信阳茶已成为宫廷贡品;宋代,信阳的三大山场贡献了全国五分之一的茶税;明清时期,“八大茶社”的兴起奠定了信阳毛尖的工艺基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传统的信阳绿茶在新时代面临着产业升级的挑战。而信阳白茶的崛起,成为这个古老茶区在传承中创新的生动实践。
白茶,这一最接近茶叶自然状态的茶类,以其“不炒不揉、自然萎凋”的工艺特点,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叶的本真。信阳白茶创始人周开启巧妙地将本土风土与白茶工艺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信阳白茶”,为传统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政策引领下的产业变革
工信部《关于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6-2030年)(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为信阳白茶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份文件不再将历史经典产业视为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而是将其定位为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带动区域发展的“特色产业”。
在这一政策指引下,信阳白茶产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首先是品质标准的建立,信阳市茶叶协会积极推进关于《信阳白茶》各项团体标准制定,从原料选择、加工工艺到成品质量,都建立了严格规范。
其次是科技赋能,当地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黄庙生态茶厂与科研院所合作,引入现代加工设备与质量检测体系,确保每一片茶叶的可追溯性。更为重要的是,信阳白茶开始探索从“产品”到“产业”的转变,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
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
在信阳,白茶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饮品,而是连接传统与现代、农业与服务业、文化与旅游的纽带。
“茶+大健康” 成为信阳白茶跨界的第一站。当地企业利用茶树花、茶末等曾经的“副产品”,开发出信阳白茶精酿啤酒、信阳白茶无糖茶饮、信阳白茶+药食同源等多种衍生产品,让一片茶叶的价值提升了数倍。
“茶+文旅” 则开辟了产业融合的新路径。在信阳白茶山自然景区,游客不仅可以品茶购茶,还能体验采茶、制茶,入住茶山民宿,参与茶艺培训。这种沉浸式体验,让茶叶的亩产效益从单纯的农产品销售扩展至服务消费,实现了价值的乘数效应。
“茶+数字技术” 更是为传统产业插上了翅膀。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质量追溯系统,通过电商直播拓展销售渠道,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偏好,这些数字手段让千年茶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化自信的当代彰显
信阳白茶的振兴,本质上是一场文化自信的重建。它不再是简单地对传统的复刻,而是基于文化底蕴的当代创新。
在信阳,茶文化的传承有了新的载体。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茶文化研学基地建设、茶道表演创新,这些举措让古老的茶文化在新时代得以延续。更重要的是,信阳人开始重新诠释茶文化的内涵,将其从“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转变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美学。
这种文化自信也体现在品牌建设中。信阳白茶不再一味模仿其他白茶产区的风格,而是坚持自身特色,挖掘大别山独特风土赋予茶叶的独特品质,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品质表达体系和品牌叙事。
未来已来:经典产业的新生之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信阳白茶的发展路径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其一,历史经典产业的振兴需要守正创新。守正,是守住传统的工艺精髓与文化内核;创新,是顺应时代的消费需求与技术变革。信阳白茶的成功,正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的结果。
其二,产业振兴必须是全链条的升级。从种植、加工到营销、品牌,从产品开发到产业融合,信阳白茶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实现了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其三,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信阳白茶既保持了茶的文化属性,又通过产业化运作实现了商业价值,这种平衡让产业振兴更具韧性与持久力。
展望未来,随着工信部指导意见的正式实施,历史经典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信阳白茶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其经验值得更多传统产业借鉴。
这片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叶子,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飘香世界。它不仅讲述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更展示着中国文化自信与产业振兴的完美融合。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信阳白茶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华章。
信阳白茶基地研发中心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黄庙村方湾组23号
来源:书法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