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2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癌症晚期了,还治什么?干脆不治了,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
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甚至有人亲耳听到亲戚朋友这么说。
更有一些患者,在经历一轮又一轮化疗之后,身体每况愈下,反而觉得“不治了,轻松一点”,结果过了几年,居然还活得好好的,让人忍不住惊呼:“是不是不治比治疗还好?”
这是真的吗?癌症放弃治疗,真的能活得更久吗?
医生听到这种说法,往往会摇头叹息:“有些话不想说太重,但今天必须讲清楚。”
很多人以为,这是不是说明治疗反而加速了死亡?
但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首先要搞清楚一件事:不是所有“放弃治疗”的癌症患者,都是同一种情况。
有的患者所谓的“放弃治疗”,其实是放弃了高强度治疗,但依然接受了支持治疗,比如止痛、营养、心理疏导等。
还有的患者,原本病情发展缓慢,本就处于“相对稳定期”,即便不做治疗,短期内也不会迅速恶化。
这类情况,本质上并不是“放弃治疗”,而是选择了更合适的治疗方式。
国家癌症中心肿瘤防治研究所的专家就指出:癌症治疗并不是“治”或者“不治”两个极端,而是根据病情阶段、体能状况、治疗耐受性,做出科学选择。
有患者在接受放疗化疗后,身体迅速虚弱,甚至短时间内去世,这种情况也确实存在。
但医生解释说:这并不是治疗导致死亡,而是因为病情已经到了极其晚期,身体承受不了治疗的毒副作用。
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免疫力低,贸然上强疗,确实有可能“人没救活,先被治垮”。
这时候,医生往往会评估患者的KPS评分(即体力状况评分),如果评分过低,会建议放弃激进治疗,转为姑息治疗。
所以,“治疗后去世”不等于“治疗害死了人”,而是原本治疗就不再适合。
不分青红皂白地推广“放弃治疗活更久”,其实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误导。
肿瘤学专家强调:癌症治疗的核心,是根据病情阶段制定个体化方案。
比如:
· 早期癌症:首选根治性治疗,如手术、放疗、靶向等,有很大可能治愈。
· 中晚期癌症:以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治疗强度根据耐受度调整。
· 晚期或终末期:以缓解症状、减少痛苦为主,强调的是“带病生存”。
这就像打仗,早期可以主动出击,晚期得学会防守,不能总想着“拼死一搏”。
很多患者“放弃治疗后活得久”,并非因为放弃了治疗,而是从“错误治疗”转向了“适合自己的治疗”。
在临床中确实有患者放弃治疗后,生活质量提升,生存期延长的个案,但这是概率中的少数。
绝大多数癌症患者,如果在合适阶段接受治疗,是能明显延长生命的。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
我国癌症五年生存率已达43.7%,比十年前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
其中,乳腺癌、甲状腺癌等病种,早期发现后的治愈率超过80%。
这说明,治疗是有效的,关键是“对症下药”。
而盲目放弃治疗,意味着放弃了本可以延长生命的机会。
很多人一听“化疗”两个字就害怕,觉得那就是“毒药”。但现在的治疗方式已经有了巨大变化。
医生指出:现代肿瘤治疗越来越精准、个体化、副作用越来越可控。
比如:
· 靶向药物:能精准攻击癌细胞,对正常细胞影响小;
· 免疫治疗:激活自身免疫力,对身体负担更低;
· 姑息治疗:不治癌本身,但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痛苦。
一位三甲医院肿瘤科主任坦言:“我们不是非要治好每一位病人,而是尽可能让他们‘活得更久、更好’。”
这才是癌症治疗的真正意义。
临床上,医生最痛心的,不是“治不好的人”,而是那些明明有治疗希望,却因为恐惧、误解、经济压力而选择放弃的患者。
有些人听信网络谣言,认为“治疗都是骗钱”,结果错过黄金治疗期;
还有人一听“化疗”就拒绝,转而吃偏方、喝草药、信气功,结果延误病情;
更有患者,本来是早期癌症,完全可以手术根治,却因为身边人说“不要动刀”,结果几年后发展为晚期。
医生叹息道:“我们可以接受战败,但不能接受你还没上战场就投降。”
癌症并不是绝症,它是一种慢性病,一种可以带病生存的疾病。
我们不能简单把“放弃治疗活得久”当成真理去传播。
真正能让患者活得更久的,不是放弃治疗,而是科学治疗、合理治疗、个体化治疗。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正在面对癌症,不要轻易放弃。请相信医生、相信现代医学,用科学的方式去应对。
有时候,多坚持一步,就能看到希望。
参考资料:
[1]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肿瘤年报2024》
[2]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中国临床肿瘤治疗指南(2023年版)》
[3]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肿瘤姑息治疗与支持治疗临床路径手册》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本正经佩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