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父亲推开门时,26岁儿子的生命,早已定格在发光的电脑屏幕前,脖子上缠着一条用来擦电脑的蓝色布条。
当父亲推开门时,26岁儿子的生命,早已定格在发光的电脑屏幕前,脖子上缠着一条用来擦电脑的蓝色布条。
“我进去复习,别打扰我”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平常的一句话。
10月21日晚上8点,香港葵俊苑。26岁的大学生黄某,对他妹妹说了这句话。
语气里带着点备考的疲惫,妹妹正看着电视,点了点头。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哥哥要“闭关”了,为了他的计算机科学专业考试。
他转身,关上房门。
这一关,就是阴阳两隔。
谁能想到,这句再普通不过的嘱咐,竟成了他与家人最后的告别。
第二天,也就是10月22日,一切如常。
母亲把早餐放在门口,敲敲门,里面传来一声模糊的“知道了”。
午餐,晚餐,同样放在门口。傍晚时,餐盘空了,家人以为他吃过了,一切正常。
他们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一个年轻人的前途,却不知道,他们守护的,只是一个已经冰冷的房间。
那扇没有上锁的门
真正的异常,出现在10月23日。
门口的早餐,直到中午都纹丝不动。午餐放下去,到傍晚,依旧原封未动。
母亲开始担心了。
她敲了两次门,里面死一般的寂静。是睡得太沉了?还是戴着耳机?
她这样安慰自己,“年轻人备考累,多睡会儿也正常。”
为人父母,总习惯用最善良的理由去解释孩子的一切反常。
直到傍晚6点,父亲下班回家,听说了儿子一天没吃没喝,心头猛地一沉。成年男人的直觉,往往更直接,也更残酷。
他大步走到房门口,用力拍门,大喊:“阿仔,开门吃饭了!”
没有回应。
父亲的心,瞬间被不安攥紧。他试着转动门把手门,竟然没锁。
一个平时只是关门,却从不锁门的孩子。这个小小的习惯,在此刻,却成了通往绝望的入口。
门被推开的那一刻,父亲的呼吸停滞了。
房间昏暗,只有书桌上的电脑屏幕在幽幽地发光。26岁的儿子,仰躺在椅子上,身上只穿着内裤。
一条蓝色的布条,紧紧缠绕在他的脖子上,另一端,系在椅背的栏杆上。
父亲冲过去,手指颤抖地去探儿子的鼻息,一片虚无。他又去摸手腕,脉搏早已停止。
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瞬间崩溃。他跌坐在地,掏出手机,声音嘶哑地重复着:“阿仔,你怎么了…阿仔…”
电脑屏幕上的致命秘密
救护人员赶到时,一切都晚了。
心电图是一条直线。无论怎么抢救,年轻的生命都已无法挽回。
警察进入了这个只有10平米的房间,一个本该充满梦想与未来的空间,此刻却成了悲剧的现场。
一切都显得那么“正常”。
书桌上摊着计算机课本,笔记本上的字迹工整。书架上,专业书和科幻小说并排站立。床头的手机,电量23%,最后一条信息是发给同学的:“明天开始闭关备考,有事考完再说。”
衣柜半开着,里面挂着T恤和牛仔裤。
那条致命的蓝色布条,竟是从一条旧床单上撕下来的,原本,只是他用来擦拭电脑屏幕的抹布。
最触目惊心的,是那台依旧亮着的电脑。屏幕上定格的,是一个境外色情网站的视频播放界面。
现场没有打斗痕迹,没有遗书,没有药物。
警方初步判断,这不是自杀,更不是他杀。这更像是一场…极其荒诞又令人心碎的意外。
法医报告最终证实了警方的推测:机械性窒息死亡。死亡时间,大概就在他跟母亲应声之后的那个深夜,10月22日凌晨。
电脑记录显示,他在那个时间段,正在浏览色情网站。在观看某个视频时,电脑操作中断了长达20分钟。
一切都对上了。
一个品学兼优、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在寻求刺激的边缘行为中,不慎失控,将自己永远地留在了那个深夜。
他以为只是一场无人知晓的探索,却没料到,这是一张通往死亡的单程票。
这起悲剧最令人窒息的地方,恰恰是它发生得如此悄无声息。
黄某在家人、同学眼中,是个努力学习的正常人。聊天记录里全是“复习”“作业”,白天还在跟妈妈讨论周末想吃什么菜。
他把所有的正常都展示给了世界,却把那个最危险、最不为人知的自己,留在了关上的房门后。
父亲自责,“他有什么事都喜欢憋在心里。”
妹妹懊悔,“我当时要是多问一句‘累不累’,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
可人生没有如果,只有无法挽回的后果。
我们总以为,孩子待在房间里,关上门,就是在学习,在休息,在做着一切我们认为“安全”的事情。我们尊重他们的隐私,给予他们空间。
但我们可能忘了,那扇门背后,不仅有一个物理空间,更有一个广袤、复杂甚至充满危险的网络世界,和一个我们可能完全不了解的内心世界。
悲剧的根源,或许不是那条蓝色的布条,也不是那个网站,而是那扇看似普通,却隔绝了真实沟通的房门。
大家觉得呢?我们该如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只站在门外,为他们默默地端上饭菜?
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一遍真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