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阳|星城“五老”的家风,是刻在DNA里的浪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11:31 1

摘要:在星城长沙,有这样一群银发长者:他们亲历过烽火岁月的淬炼,见证过共和国成长的年轮,更用毕生心血以好家风润泽社会肌理。他们是长沙市新时代“五老四教”的践行者,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也是家风建设的燃灯者。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家教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在星城长沙,有这样一群银发长者:他们亲历过烽火岁月的淬炼,见证过共和国成长的年轮,更用毕生心血以好家风润泽社会肌理。他们是长沙市新时代“五老四教”的践行者,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也是家风建设的燃灯者。

重阳节来临之际

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

共同感受血脉中流淌的家风温暖

细细读懂岁月里沉淀的家国厚重

▼▼▼

跨越81年的初心答卷

【人物名片】

邓学东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好人、湖南省道德模范、长沙市道德模范,所在家庭获“全国最美家庭”。

他的字典里没有“退休”二字,他的世界里没有年龄障碍,八十一岁仍坚持奔走在“创业”路上……如今,在开福区,街坊邻里若是遇到邓学东,都会亲切地称呼一声“邓爹”。1944年出生的他,有着一颗火热的公益之心,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奔走在为人民服务的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与责任担当。

幼年时成为孤儿的邓学东,是“百家饭”养大的孩子,是党和政府的关怀让他得以完成学业、走出困境。他回忆道:“小时候,家庭的温暖虽缺席,但社会的温情填补了空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无数陌生人伸出援手:村里人轮流照顾他,学校减免学费,党组织资助他完成学业。

“我从望城格塘村走出来,始终遵循着‘学为径,勤为基,立业为荣’的家风学训,满怀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激情,完成了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的学业。”讲到动情处,邓学东数度眼眶湿润。

这份恩情自此如同一粒种子,深深扎根于邓学东心中。他常对家人说:“要听党话、跟党走。我们的家是党和人民给的,要永远记住这份情。”

于是,退休后的邓学东,没有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服务中。他发起成立“五老”助学队、建立“竹安驿站”、创办“心悦开福”,6年行程20万公里,捐资助学630余万元,点亮万余名贫困学子的希望。他带着子女走进湘西大山,与特困学生签订“一对一”助学协议,资助他们从小学到大学的费用。

“我家10口人,6个大人都是共产党员,有3名党支部书记。共产党于我有恩,知恩要图报。群众有困难,我们要义不容辞。”邓学东将家风中的每一个字都化作实际行动。他说:“这些孩子就像当年的我,帮助他们,就是回报社会。”

传承奉献基因,

他让荒山披上“黄金甲”

【人物名片】

彭泽琦

河北保定人,1991年2月从长沙重型机械厂离休。湖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省最美老党员老干部志愿者。离休后不忘初心、心系农村,2016年起自费近两百万元帮助常德市桃源县西安村发展水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彭泽琦的家风故事,始于一个浸润红色信仰的革命家庭。

1932年,他出生在河北省的一个革命家庭,父亲彭桂生曾任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兼秘书,协助李大钊处理区委日常工作。从小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的彭泽琦,从那时起血液里就流淌着“忠诚于党、奉献为民”的基因。

15岁那年,他加入地下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研究会,投身反饥饿、反内战运动;1949年,17岁的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为人民服务”刻入生命。

这份初心,在岁月的淬炼中越发坚定。新中国成立后,彭泽琦曾先后在长沙市委组织部、湖南省机械厅等单位工作。1969年,彭泽琦被下放至桃源县茶庵铺区大水田公社土洞溪大队(现西安镇西安村),妻子带着孩子跟着他在当地安家落户。

3年时间同甘共苦,彭泽琦一家与乡亲们同吃同住,让他与这片土地结下血脉深情。即便后来回到城市工作,他始终惦念着西安村的乡亲,这份牵挂成为他晚年重返西安村、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精神动力。

彭泽琦的家风,不仅是个人信仰的坚守,更是和家人一起践行使命。

在西安村的黄桃林中,处处可见这个家庭的奉献足迹。彭泽琦负责产业规划与资金筹措,妻子则化身“技术顾问”,联系湖南农业大学专家为村民提供种植培训,让深山果实走向全国市场。

面对村民起初的疑虑,彭泽琦一家用行动证明诚意:自掏腰包承担试种风险,承诺“亏了算我的,赚了归大家”。2020年首批黄桃挂果,7户试点家庭收入超10万元,彻底点燃了村民的信心。

2023年,彭泽琦和家人推动成立湖南木本生态林业公司,现已建起4个种植基地,形成从种苗培育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带动3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昔日的贫困村蜕变为“花果飘香”的富裕样板。

他们的孩子也曾经不解:“为什么要自费那么多钱,把余生交付给这里?”彭泽琦和妻子给出了很多解释,除了与村民的深厚情谊外,更坚定的理由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就算自己不再年轻,我也要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

以笔为犁耕岁月

“特殊家书”传家风

【人物名片】

李子玲

湖南浏阳人,2009年退休。天心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长沙市“五老”金牌讲师团副团长。退休后写下20余万字的笔记、征文稿、宣讲稿等,牵头编写了10本宣讲资料集,开展政策理论宣讲1000余场,受众超过5万人次,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从洞庭湖畔的知青到三尺讲台的教师,从基层干部到奉献公益事业的“忙人”,76岁的李子玲用坚守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信条。退休后,她以笔为犁耕耘出20余万字精神财富,用宣讲传递正能量,更以每年一本的“特殊家书”为桥,构筑起跨越三代的精神家园。

“家书不只是一张纸,它是文化的根,是精神的魂。”李子玲的家风传承,在一封封“特殊家书”中得到体现。

她的家庭教育深深扎根于两大基石,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传递,到来源于我们个人经历的言传身教,我更希望‘家训’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能灵活融入家庭成员的日常。”

过去,她与儿子、女儿两人的沟通经常靠“留条”:作业本上有“读书破万卷”的叮咛,饭桌边有“吃得苦中苦”的勉励。这些碎片化的文字,后来变成了《温馨的祝福》系列家书册的爱和叮咛。

从2014年至今,她与丈夫共同编写、每年打印成册发给家庭成员,将生日祝福与家教箴言融为一体。

“写给康康的劳动节寄语:劳动,人之为人的永恒课题,成长成才的必修课程,在劳动中可以发现广阔的天地……”“我诚挚希望,让热爱劳动、感恩劳动,成为我们的家庭氛围,希望你们在工作岗位出色劳动的同时,还主动进行家务劳动,也祝大家都‘劳’有所‘得’。”……这些文字跨越时空,让求学和工作的子孙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

这份无言的教育也滋养着家庭之外的幼苗。李子玲退休后,还长期资助两名困境儿童,不仅在物质上解困,更在精神上引航。2022年,受助女孩在信中动情写道:“您一丝不苟、乐观向上的样子,是我努力的方向……在您的影响下,我荣获许多荣誉,正立志向更高目标进发。”字里行间,印证着精神传承的力量。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我希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继续尽自己能尽之力,作为党员,我也将为党尽自己的应尽职责。”李子玲的承诺掷地有声。

一个池娭毑带动一群公益“慈娭毑”

【人物名片】

池凤英

芙蓉区德政园社区“慈娭毑乘务岗”创始人,退休二十余年来致力于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获“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好人”、长沙市道德模范等荣誉。

每周三上午,德政园小区里总是热闹非凡,居民三五成群带着塑料瓶、纸箱等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志愿者引导下,将可回收物统一放置在小区爱心环保点。

回收废品助学,这是池凤英在参加公益活动时萌生的又一个金点子。5年多来,“慈娭毑乘务岗”回收废品超18吨,废品回收收入与爱心捐款共6万余元,在专业慈善机构的帮助下,资助贫困学子30余人次。

“‘慈娭毑乘务岗’的146名成员里,83名是退休的爹爹娭毑,年龄最小的52岁、最大的86岁,个个都是公益事业的热心人。”池凤英根据大家的年龄层次、身体条件、个人喜好和能力,划分了爱心、文明、健康、环保、平安五个岗位,“每个岗位都有一名岗长当带头人,大家各司其职、共同努力,志愿服务的效率就更高了。”

德不孤,必有邻。一个池娭毑带动一群“慈娭毑”。成立13年来,“慈娭毑乘务岗”义务巡逻1526次,吸引超2万人次参加,调处纠纷207次,收集反馈居民意见465条,义务工时超5万小时。

“‘退休不褪色,争当银发先锋’是我们这群人共同的目标。‘慈娭毑乘务岗’发展到今天,多亏了社区党委提供老有所为的平台。”池凤英说,“团队的老伙计常说被我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其实,大家的志愿服务精神也一直感召着我。”一晃,池凤英已在社区志愿服务这趟“列车”上奋斗了二十一载春秋。

“入党宣誓只要一分钟,但对党的承诺是一辈子。作为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只要大家有需要,志愿服务的‘列车’我就会一直开下去!”池凤英的话语掷地有声。

39年初心不改,

他将“学雷锋,做雷锋”融入血脉

【人物名片】

欧阳华初

原沈阳军区“雷锋连”第15任指导员,长沙市教育局原纪委书记,长沙市“五老”金牌讲师团、长沙市老兵宣讲团、长沙市志愿者宣讲团宣讲员,长沙市情系三湘雷锋精神传播中心党支部书记,当代雷锋庄仕华志愿服务团长沙分团团长。获湖南省首批“岗位学雷锋标兵”、长沙市“优秀五老金牌讲师”、长沙市“最美五老红志愿者”等荣誉。

“雷锋从小是个‘好孩子’,上学后是学校里的‘好学生’,下田是个‘好农民’,参加工作后成为‘好工人’,参军后是位‘好战士’……”从参军入伍到退伍转业,再到退休后成为“五老”讲师,欧阳华初始终奔走在“讲好雷锋故事、传播雷锋精神”第一线,39年来初心不改,全心全意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

1976年冬天,娄底双峰县青年欧阳华初通过征兵考核,坐着开往东北的铁皮闷罐车抵达了雷锋生前所在团的营区。“在新兵连,我的第一堂课就是参观雷锋事迹展览,听雷锋的录音报告。”指导员还拿出一本《雷锋日记》,勉励他在训练之余好好学习。

“《雷锋日记》带我走进了雷锋的精神世界,我越学心越亮,逐渐找到了奋斗目标和人生方向,决心要干出个样子来。”在雷锋精神的感染下,欧阳华初积极参加军事训练,努力提升文化素质,节假日主动放弃休息,到厕所搞卫生清洁,到菜地除草浇肥,到炊事班帮厨,写稿宣传好人好事,指挥官兵唱歌拉歌,成为连队里“学雷锋,做雷锋”的好战士。

1986年12月,欧阳华初担任“雷锋连”第15任指导员,在军营内外播撒雷锋精神的火种。“60年来,连队晚点名,点的第一个名字就是雷锋,特殊日子由全连官兵答到,平时点名由雷锋班班长或雷锋班战士答到,每次这样的点名时刻,作为指导员的我更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做雷锋精神的传人’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成为了我终生的追求。”

怀揣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欧阳华初走进各地的党政机关、军营、企业、社区、大中小学,宣讲雷锋故事、传播雷锋精神,足迹遍布全国38个大中城市,累计开展事迹报告1150余场。1990年,“雷锋连”被授予“在学雷锋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先进连队标兵”称号,作为指导员的欧阳华初也荣立三等功。

2001年底,欧阳华初告别了26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到长沙市教育局工作。“从转业那天起,我就要求自己,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自己曾是雷锋连的一个兵,要始终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组织把我拧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奉献、发光。”

退休后,欧阳华初加入了长沙市“五老”金牌讲师团,成为一名讲师。2021年,他发起成立公益组织——长沙市情系三湘雷锋精神传播中心,继续讲好雷锋故事、传播雷锋精神。他还担任了长沙市20多所学校的学雷锋辅导员,引领鼓舞更多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做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累计宣讲雷锋故事近300场,参加公益志愿服务500多个小时。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