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清仓,不是促销,而是库存积压到180天,远超行业平均90天,连员工都得帮着卖车。
保时捷在德国自家工厂打出了25%的内部折扣——这是它76年历史上第一次。
不是清仓,不是促销,而是库存积压到180天,远超行业平均90天,连员工都得帮着卖车。
这不是个例,是整个欧洲豪华车帝国正在崩塌的前兆。
芯片短缺不是临时的阵痛,而是结构性的溃败。
大众和中芯国际签了紧急协议,但欧盟的反补贴调查逼得芯片得绕道越南,物流成本涨40%,交货周期拉长到14周。
这意味着,一辆ID.4从芯片到上路,要等三个月。
而在中国,比亚迪的电车从订单到交付,平均只要12天。
时间差,就是生死线。
更残酷的是,欧洲车企还在用2015年的思维,应对2024年的战场。
奔驰宣布推迟“全电动化”,重启内燃机研发,花8亿欧元搞混动。
可问题是,没人再为混动买单了。
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已突破60%,BBA的经销商库存系数高达2.8,是警戒线的近两倍。
有些4S店甚至开始拒绝提车——不是不想卖,是车放仓库里,连电费都亏不起。
而中国品牌,正在用“系统级优势”碾压传统豪华。
华为问界M9的ADS3.0系统,自动泊车成功率99%;保时捷Taycan呢?82%。
差的不是算法,是数据。
中国每天有超过500万辆智能电动车在路上跑,每公里都在喂养AI。
欧洲车企的自动驾驶数据积累,只有中美企业的五分之一。
你拿一张手绘地图,去跟人家的实时导航比路,赢不了。
价格战也不是简单的降价。
比亚迪仰望U9卖168万,直指保时捷911,首月订单5000辆,相当于后者在华半年销量。
这不是“国产替代”,这是“价值重构”。
当一台中国车能用软件定义驾驶体验、用换电网络解决焦虑、用供应链效率压低成本时,你还在靠品牌溢价和德系工艺讲故事,就太慢了。
关税不是保护伞,是枷锁。
美国把欧盟汽车关税从27.5%提到32.4%,保时捷每辆车多花1.2万欧元。
可中国电动车根本没进美国市场,它们在东南亚、中东、拉美,用更便宜、更智能、更快交付的产品,重新定义“豪华”。
欧洲车企的“高端”标签,正在被中国品牌用“体验”重新洗牌。
最讽刺的是,大众砍掉CARIAD软件部门2000人,预算从24亿砍到8亿;宝马却把中国研发团队扩到3000人。
奔驰和蔚来签换电协议,每辆车付1500欧元专利费——欧洲的百年品牌,现在要向中国公司交“技术过路费”。
德国政府给保时捷15亿欧元补贴,条件是:保留2万个岗位到2030年。
这不是扶持,是赎买。
他们知道,传统制造的护城河正在干涸,而真正的护城河,是软件、是数据、是生态。
欧洲车企不是输在技术,而是输在节奏。
他们还在用十年的周期规划产品,中国已经用月为单位迭代系统。
他们依赖品牌忠诚,中国靠的是体验惯性。
他们想守住欧洲,中国却在重新定义全球。
这场转型,没有退路。
要么像华为一样,把软件变成核心资产;要么像比亚迪一样,把供应链变成武器;要么,就继续在德系车间里,用手工打磨的内饰,安慰自己“我们还是贵族”。
可贵族,从来不是靠工艺活下来的,是靠时代选择的。
当一辆车的“灵魂”不再是发动机的轰鸣,而是AI的决策速度;当“豪华”的标准不再是真皮座椅,而是无感换电和全场景自动驾驶——欧洲的百年荣耀,就只剩下一个名字。
而名字,不值钱。
价值,才值钱。
来源:馬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