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芳和婆婆一起生活了整整十年,家里没有过一次激烈的争吵,也没有冷战超过一天。在外人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可她们就这样平平淡淡、和和气气地走过了十年光阴。丈夫长期在外地工作,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她和婆婆一起操持。买菜做饭、接送孩子、打扫卫生,两人配合得像一个人
小芳和婆婆一起生活了整整十年,家里没有过一次激烈的争吵,也没有冷战超过一天。在外人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可她们就这样平平淡淡、和和气气地走过了十年光阴。丈夫长期在外地工作,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她和婆婆一起操持。买菜做饭、接送孩子、打扫卫生,两人配合得像一个人。邻居们常常看见她们并肩散步,一边走一边聊,笑声不断,仿佛真的是母女俩。
刚结婚时,小芳也曾不适应。婆婆爱唠叨,总说菜要怎么买才划算,孩子几点睡觉才健康。起初她心里有点烦,但她从不顶嘴,只是笑着说:“妈,您懂得真多,我得多跟您学。”婆婆听了高兴,反而更愿意把经验教给她。时间久了,小芳发现,婆婆的每一句话背后,其实都是对这个家的关心和在意。
她也从不争对错。有一次亲戚来家里做客,她给婆婆倒了杯茶,婆婆接过来说:“倒水别太满,到杯口下两指最合适,不然烫手。”小芳没有反驳,反而笑着说:“妈,您下次教我泡茶吧,我想学得像您一样讲究。”一句话,既化解了可能的小尴尬,也让婆婆感受到被尊重。
她主动承担家务,哪怕多做一些也不抱怨。她说:“婆婆是孩子的奶奶,是我们家的人,我不跟她计较,这个家才会暖。”而婆婆也把她当亲女儿看待。有一次小芳感冒发烧,躺在床上起不来,婆婆一早熬了白粥,轻轻端到床前,一边扶她坐起,一边轻声说:“你小时候生病,妈妈也是这样喂你吃饭的吧?”那一刻,小芳眼眶红了。
原来,这份温情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小芳记得婆婆爱吃梅干菜,就常常特意买来做成小菜;知道婆婆喜欢丝巾,便在节日悄悄送一条。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后来有邻居问她:“你怎么这么疼媳妇?”婆婆笑着说:“我这媳妇,比亲闺女还贴心。”
她们之间也有小摩擦,但从不让情绪过夜。谁说错一句话,很快就会笑着道歉;谁心里不舒服,另一个总会主动关心。一句“妈,今天辛苦了”,或是一句“你也累了,歇会儿吧”,成了她们日常中最温暖的对白。
她们用十年光阴证明,婆媳之间不必针锋相对,也可以相濡以沫。没有血缘,却胜似亲人。她们用理解代替指责,用体贴化解隔阂,用日复一日的温柔,把家经营成了最安心的港湾。
来源:妙招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