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段辽宁兴城酸菜企业的生产视频,让公众再度见识到食品安全领域的触目惊心:工人站在酸菜池中全程抽烟,还随口向原料里吐痰,这般漠视卫生底线的操作,经网络传播后引发全网愤慨 。尽管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连夜行动,扣押销毁涉事批次酸菜并表态"严惩不姑息",但通报中"相关涉事
一段辽宁兴城酸菜企业的生产视频,让公众再度见识到食品安全领域的触目惊心:工人站在酸菜池中全程抽烟,还随口向原料里吐痰,这般漠视卫生底线的操作,经网络传播后引发全网愤慨 。尽管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连夜行动,扣押销毁涉事批次酸菜并表态"严惩不姑息",但通报中"相关涉事企业"的模糊表述,却让公众的焦虑难以平息——劣迹企业名号隐而不宣,消费者连"避雷"都无从谈起。
企业名称的公开,首先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基本回应。食品安全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与每一口饮食直接相关的民生大事。当"老痰酸菜"的恶心场景冲击公众认知时,消费者最迫切想知道的,就是哪家企业犯下如此恶行、其生产的产品有哪些。这种诉求绝非苛责,而是行使监督权与自我保护权的前提。监管部门以"调查中"为由隐去企业信息,看似严谨,实则消解了公众的参与热情,也让通报的安抚效果大打折扣。
公开涉事企业信息,更是法律赋予监管部门的明确义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早已规定,行政处罚决定应公开被处罚企业的名称、违法事实等关键信息,即便尚未作出正式处罚,在违法事实清楚、证据固定的前提下,先行披露企业身份并不存在法律障碍 。回顾过往食品安全案例,从过期食品到违规添加剂,多数处置通报都会明确涉事主体,这既是监管透明的体现,也是对潜在违法者的警示。兴城此次"隐名通报",显然与信息公开的法治要求相悖。
更值得警惕的是,隐名处理本质上是对劣迹企业的变相保护。酸菜产业"小、散、乱"的特点,确实给监管带来挑战,但这绝不能成为纵容违规的借口 。涉事企业的卫生乱象,暴露出其内部管理的全面失守,这样的市场主体本就该接受公众审视与市场筛选。监管部门刻意模糊其身份,不仅可能让该企业换个"马甲"继续经营,更会让合规企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最终拖累整个地方特色产业的口碑。
地方产业发展与食品安全从来不是对立关系。兴城酸菜作为带动当地种植、就业的特色产业,其长远发展恰恰需要以严格监管剔除"害群之马" 。及时公布涉事企业名单,既是与违规行为的彻底切割,也是向市场传递"安全优先"的明确信号。唯有让劣迹企业在阳光下无所遁形,才能倒逼更多企业坚守卫生底线,才能以"品牌红利"引导产业走向规范化发展。
食品安全的防线,既需要监管部门的"铁拳",更需要公众监督的"阳光"。辽宁兴城的"老痰酸菜"事件已然发酵,公众期待的不仅是对涉事企业的严惩,更是对监管透明的兑现。尽快让涉事企业名单现身,既是回应民意的基本要求,也是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的必由之路。
来源:文人之家1Z7P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