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8日至19日的苏超半决赛见证了央视节目安排的罕见调整。 根据央视官网更新的节目单,原定于10月19日19:30直播的中超第27轮河南酒祖杜康VS长春亚泰的保级大战,被替换为苏超半决赛南通队VS无锡队的较量。
六万人体育场的山呼海啸,业余球员的挥汗如雨,央视黄金档的临时调整——这场名为“苏超”的草根足球风暴,正以其惊人的能量重新定义中国体育的流量密码。
周六晚上八点,本该是中超最热闹的时间,可电视画面却给了江苏省的业余赛场。 球门后面的铁网挡着灯光,六万人举着手机当照明,吼声直冲镜头。
央视体育频道(CCTV-5)将苏超半决赛放进黄金档,而同一时间的中超焦点战只能退居体育赛事频道(CCTV-5+)播出。
这一安排引发广泛关注,因为它打破了传统体育赛事转播的惯例,将聚光灯投向了一个草根联赛。
01 央视直播调整,苏超抢占黄金时段
10月18日至19日的苏超半决赛见证了央视节目安排的罕见调整。 根据央视官网更新的节目单,原定于10月19日19:30直播的中超第27轮河南酒祖杜康VS长春亚泰的保级大战,被替换为苏超半决赛南通队VS无锡队的较量。
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央视对苏超联赛的重视,也反映了这一省级足球联赛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两场半决赛均在央视体育频道(CCTV-5)黄金时段19:30播出,而中超联赛则被移至收视覆盖范围减半的体育赛事频道。
央视此次的直播决策并非偶然。 早在10月4日至8日的四分之一决赛期间,CCTV-5+就已直播了四场对决。 随着赛事进入更加激烈的半决赛和决赛阶段,央视进一步提升了转播规格。
收视数据证明了这一安排的市场合理性。 苏超半决赛的收视曲线从0.6一路升至1.2,而同时段的中超比赛收视率始终被压制在0.8以下。
02 草根足球的逆袭,苏超现象级破圈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俗称“苏超”)是由江苏省体育局与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城市足球赛事,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 联赛于2025年5月10日在镇江体育会展中心体育场开幕,以“城市荣耀,绿茵争锋”为主题,首创“体育+城市”融合模式。
与其他专业足球联赛不同,苏超的参赛球员组成极为多元。 516名参赛球员中,既有职业球员,也有个体工商户、大学生和高中生等业余球员,年龄跨度从16岁到40岁。 这种打破职业与业余界限的模式,成为联赛吸引大众关注的关键因素之一。
苏超联赛的火爆程度通过现场观众数量可见一斑。 联赛场均观众达8798人,最高单场突破6万人次。 10月18日南京奥体中心的半决赛现场观众人数达到61565人,再次刷新“苏超”单场上座人数纪录。
与苏超的火爆形成对比的是,同期进行的中超联赛某焦点战,虽然场馆官方容量为五万两千人,但实际入场观众仅一万七千人,大片看台空置。
03 决赛对阵确定,南通与泰州会师南京
经过激烈角逐,苏超决赛对阵已经确定。 10月18日晚,首场半决赛中,泰州队通过点球大战以总比分9-8战胜南京队,率先晋级决赛。
次日,南通队在与无锡队的对决中,同样通过点球大战以4-2获胜,拿到另一张决赛门票。
这场决赛将于11月1日19点35分在南京奥体中心举行,爱奇艺体育将进行直播。 根据竞赛规程,随着南通队晋级决赛,南京队因常规赛战绩占优获得首届苏超的第三名。
决赛双方代表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南通队以中乙海门珂缔缘青少年梯队为班底,常规赛取得十胜两平的不败战绩,提前锁定积分榜第一。 泰州队则以长春亚泰U21梯队为主要构成,常规赛阶段积分仅排第六,但淘汰赛阶段连续通过点球大战淘汰强手,被视为赛事“黑马”。
04 沪媒点评引争议,苏超模式受关注
苏超联赛的成功引起了外地媒体的关注。 上海媒体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点评,提出了“不能让其雇佣军野蛮生长”的观点。 这一评论在球迷和专业人士中引发讨论,许多人认为外地媒体对苏超的指点评议并不合适。
事实上,苏超联赛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运营机制。 联赛采用10元低票价策略,部分场次甚至免费观赛,降低了参与门槛。 同时,联赛设立了前八名奖金制度,冠亚军分获奖杯奖牌,并设立最佳球员、教练等个人荣誉,有效提升了球队积极性。
苏超的成功还体现在其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 据统计,苏超赛事覆盖线上线下观众超800万人次,带动周边经济增收超12亿元。常州推出的“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直接带动当地萝卜干品牌线上销量翻倍;连云港将主场打造成“海鲜美食节”,实现了赛事与地方经济的双赢。
05 业余联赛的专业化运营,苏超的流量密码
苏超联赛虽然定位为业余联赛,但其运营模式已呈现出高度专业化特征。 央视直播两场半决赛时配备了专业解说团队与多机位拍摄,还特别设置了“球迷互动环节”,通过社交媒体征集观众提问。
技术应用也是苏超直播的一大亮点。 AI技术被用于实时分析球员跑动热力图、传球成功率等数据,为观众提供沉浸式观赛体验。 这种专业化制作水准,与传统职业联赛的转播相比毫不逊色。
苏超联赛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其深刻的地域文化融合。 各参赛城市将地方文化符号巧妙融入赛场,如扬州借“早茶德比”推广非遗技艺、苏州替补席摆放微缩园林、徐州打造“大汉遗风”主题球场。
这种将体育与地域文化深度绑定的模式,使苏超超越了单纯的体育竞赛,成为一场城市文化的展示盛宴。
苏超联赛的火爆不是偶然,而是精准抓住了公众对纯粹足球的渴望。 当泰州主场六万三千名观众在免费开放的看台上为业余球员的每一次拼抢呐喊时,他们见证的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对足球运动最本质热情的回归。
来源:篮坛风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