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色浸染滩涂,海风轻拂湿地。10月24日至27日,一场以“湿地文心·生态艺境”为主题的诗意之约——2025潮间带生态文学周在黄海之滨举行。全国多位知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及生态文化学者齐聚亭湖,共赴一场文学与生态交融的深度对话。
秋色浸染滩涂,海风轻拂湿地。10月24日至27日,一场以“湿地文心·生态艺境”为主题的诗意之约——2025潮间带生态文学周在黄海之滨举行。全国多位知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及生态文化学者齐聚亭湖,共赴一场文学与生态交融的深度对话。
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落地
——文学扎根“生活”和“人民”沃土
对中国作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落户亭湖,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主任黄国辉表示,设立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意在为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搭建平台,激励作家走出书斋,拓宽生活领域,深入社会发展现场,体悟和感受时代脉搏,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贴近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期望亭湖能够借助此次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入驻的契机,实现多点联动、重点突破,为新时代文学实践探寻出新的路径。
作为盐城的中心城区,亭湖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坐拥黄海湿地这一世界级生态地标,堪称“生活”与“人民”的富矿,成为作家观察时代变迁、聆听百姓心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绝佳窗口。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的设立,将为全国广大作家深入盐城、扎根亭湖提供通道和平台,激励他们从这片土地的火热实践、生态奇迹和人文故事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贴近现实、反映民生、彰显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这块牌子对我们来说,既是肯定,更是鞭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主席孙书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建立常态化创作采风机制,持续邀请作家深入亭湖,创作一批反映时代气象、展现人民奋斗的优秀作品。”
名家讲堂——探寻创作初心与人性书写
文学周活动期间,作为“建军路文化大讲堂”的重要一讲,知名作家、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得主彭学明以《文学的以人为本》为题,为全市文学爱好者带来一场深刻的创作启迪与精神赋能。
“我们的笔触应该深入到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中去,去探究人性的复杂与光辉。”彭学明用生动、朴实、风趣的语言,回顾自己和文学的往事,并以《爹》《娘》两部作品的创作为例,和听众分享创作历程和心境变迁。“文学的以人为本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写作的根本立场与方法。”彭学明表示,文学就是“人学”,要在作品中见己、见人、见众生、见大千世界、见人间世道。脱离了人这个核心,任何技巧和形式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讲座尾声,彭学明还用家乡湘西的方言,演绎两首父母年轻时对唱的山歌,赢得全场阵阵掌声。大学生陈意轩感慨道:“彭老师的讲座不光教我们怎么写,更教我们怎么看人、怎么体味生活。他用实实在在的作品告诉我们,笔杆子底下要是没了‘人’,再娴熟的技巧也是空的。”
“湿地三部曲”首发——生态文学新突破
作为盐城生态文学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湿地三部曲”——《东方湿地》《激流之上》《湿地之眼》在文学周活动期间首发。三部作品从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维度,深度解读黄海湿地作为生命共同体、文明孕育地的丰富内涵。
据了解,该系列作品由多位作家长期深入湿地生态系统、体察本地风土人情创作而成,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在全国生态文学领域引发广泛关注。“湿地三部曲”的发布,不仅集中展示生态文学创作阶段性成果,更是对未来更丰富、更深层次地域书写的积极召唤。它激励着本地和外来创作者继续挖掘更多精彩故事,用文字记录下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生态奇迹与时代脉动。
首发式现场还设置赠书环节,旨在将这份承载湿地情怀与文化使命的书籍,传递到亭湖每一个角落。
2025潮间带生态文学周活动期间,还举办多项精彩纷呈的子活动,包括“新大众文艺与生态文学”座谈会、《雨花》盐城品读会暨鲍尔吉·原野《万物有信》新书分享会等。作家采风团队赴竹林大饭店、潮间带艺术村、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深入调研采风,围绕我区生态与文旅高质量发展、擦亮“世遗”金名片、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等议题,提出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并将以文学的视角与笔触,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助力讲好具有中国气象、江苏气派、盐城气质与亭湖气韵的新时代生态故事。
来源:射阳市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