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娶嫂子”这句电影台词,把官媒那句“日子会越来越甜”怼得稀碎。
“娶嫂子”这句电影台词,把官媒那句“日子会越来越甜”怼得稀碎。
同一周,两位211女生拍视频自曝:毕业五年,存款五千。
弹幕里最高赞的一句话是——“原来我不是最惨的,我是最平均的。
”
没有铺垫,没有反转,这就是今天中国大多数年轻人的财务真相。
智联招聘刚发的三季度报告:2023届高校毕业生平均月薪5290元。
听起来比五千存款体面,但别忘了,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已经连月站上20%。
换句话说,每五个年轻人里,就有一个在“统计表”里找不到工作。
更扎心的是,15%的毕业生干脆选择“慢就业”——不签三方、不找工作,先回家躺着。
躺得理直气壮:反正找了也买不起房,不如省点地铁钱。
豆瓣“抠门女性联合会”突破60万人,小组简介只有一句“能省一块是一块”。
二手平台闲鱼给了一个更冷的数字:00后用户一年暴涨45%。
他们卖的不只是旧衣旧鞋,还有考研资料、健身房年卡、甚至半瓶用不完的粉底液。
“月薪一万,看起来像月薪三千”成了新潮流:省下来的不是钱,是“不焦虑的资格”。
B站那条《毕业5年,存款5000》视频,播放量破千万,弹幕把屏幕刷成了雪地。
有人骂她们“不努力”,有人叹“太真实”,更多人只打了一行字——
“孔乙己的长衫,我脱不掉。
”
学历像一件湿棉袄,穿着冷,脱了更冷。
北大课题组算过一笔账:2010年,多读一年书,工资平均高80%;到2022年,只剩45%。
教育溢价腰斩,家长还没醒,孩子先疼。
考研咨询机构趁势打出口号:“再读三年,给青春一个缓冲。
”
可三年后,岗位还在原地,研究生却多了300万。
一边是“学历贬值”,一边是“灵活就业”大爆发。
人社部最新口径:全国灵活就业参保人数7800万,其中三分之一持有本科以上文凭。
有人同时接五份远程外包,有人把自媒体当“失业保险”,更多人白天跑外卖,晚上剪视频。
数字游民看起来自由,其实只是把工位从格子间搬进了24小时便利店。
70后老板还在讲“吃亏是福”,95后员工已经在算“时薪”。
代际裂缝肉眼可见:前者把加班当洗礼,后者把加班当诈骗。
“躺平”不是懒惰,是风险计算后的理性撤退;“内卷”也不是勤奋,是囚徒困境里的互相踩踏。
两套话语体系撞在一起,谁也没法说服谁,只能一起把“预期”拉低。
怎么办?
靠喊口号已经没人买单。
政策端在动:北京给毕业三年内的高校生发就业补贴,教育部要求高校设“就业缓冲期”,人社部把“攻坚行动”写进标题。
但文件解决不了结构性错位:学校教的是标准答案,社会考的是开放命题。
真正能把人从“五千存款”里捞出来的,只有三件事——
第一,把预期砍到骨头里。
别再看“平均月薪”,去看“行业分位”。
想进互联网?
先查清楚第10分位是6000,第90分位才3万,别拿头部当起点。
把房租、社保、吃饭、交通提前算一遍,接受“前三年净盈余为零”的事实,才能避免“我怎么这么失败”的自我鞭打。
第二,存一张“Fuck You Money”。
理财大V爱讲“3—6个月应急金”,我给年轻人加码:至少够你裸辞后活半年。
数字游民为什么敢断项目?
靠的就是账户里那笔“不自由毋宁死”的底气。
省钱的终极意义不是买便宜货,是买“选择权”。
第三,练一套“可迁移的复合技能”。
大学专业已经锁死,但技能可以叠buff。
会写代码的,再去学点短视频剪辑;做设计的,逼自己把Python跑到能爬数据。
未来岗位像乐高,雇主只买“缺口形状”的那块积木。
多一块技能,就多一条缝隙钻出去。
别忘了,数字经济还在悄悄长出新饭碗:
老年人陪聊师、宠物殡葬师、AI标注师、碳排放核算师……名字听着像段子,月薪却稳稳过万。
机会不在C位,在边角料;谁先蹲下去,谁先捡到钱。
五年后,也许你还是买不起一线城市的厕所,但你可以:
——在老家给自己装一间带投影的卧室;
——账户里躺着足够“换城市”的路费;
——身上背着市场认、老板抢、平台封不掉的“技能组合包”。
这不叫“躺赢”,叫“站着活下来”。
电影《私人订制》里,葛优补刀的那句“成全别人,恶心自己”,今天听来像预言。
与其天天被“越来越甜”恶心,不如先承认:日子可能不甜,但手里有盐。
盐能杀菌,也能提味,关键是你得先把它攥在自己手心。
别急着脱长衫,先把它改成短打;
别急着骂内卷,先卷出一条自己能呼吸的缝。
五千存款不是终点,是起点。
下一次镜头对准你,希望你说的是:“毕业五年,我活成了不怕失业的形状。
”
来源:无双小羊cDt7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