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耕中回望我耕种过那坯乡士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8 19:58 2

摘要:外公总爱披着一袭藏青色长衫,那布料似承载着厚重的时光,流转着从清朝至民国的风雅余韵,无声见证着无数岁月变迁。十五岁那年,外公六十五寿辰,虽已越过花甲多年,眉眼间却依旧透着历经世事的沉稳与威严。我怀着满腔敬意,用稚嫩的文字为他写下一首诗,试图勾勒出他波澜壮阔的一

笔耕忆乡耕

文|周明华

岁月长河奔涌向前,无数记忆的碎片被裹挟其中,唯有那一抹关于外公的身影,始终在我心河深处熠熠生辉,成为我生命中一道光亮。

外公总爱披着一袭藏青色长衫,那布料似承载着厚重的时光,流转着从清朝至民国的风雅余韵,无声见证着无数岁月变迁。十五岁那年,外公六十五寿辰,虽已越过花甲多年,眉眼间却依旧透着历经世事的沉稳与威严。我怀着满腔敬意,用稚嫩的文字为他写下一首诗,试图勾勒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曾是民国时期的保长,在村里,他的话语有着定海神针般的力量,一出口众人皆服。他还常向我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在富顺县李桥镇五条沟那陡峭如刀削的山崖口,他背着一位被土匪打伤的解放军战士,在崎岖山路上跋涉几十里,瘦弱的脊背扛起了生命的希望,只为将战士送到乡上的卫生院及时包扎伤口。

最后一次见外公时,七月蝉鸣撕扯着病房窗帘,他骨瘦如柴的手掌仍保持着握笔的弧度,像株倔强的老竹试图攥住最后一片月光。

那时我在成都一家都市报上夜班,日夜颠倒的生活让我无法自由支配时间。那天,接到外公病危的通知,我却因工作无法请假,终究没能送外公最后一程。成都的夜班霓虹刺破凌晨,我没能握住那双渐冷的手,只能在铅字油墨里为他铺就回乡的路。从那以后,写诗成了我纪念外公、寄托思念的唯一方式,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我对外公的眷恋。

诗歌于我,是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初中一年级,我翻开语文课本,第一次读到臧克家先生的《有的人》,那简短却充满力量的分行文字,如石子投入湖面,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文字能以这样独特的分行形式存在,情感能如此淋漓尽致地填补在文字的留白处。

自那时起,诗歌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种下,我开始尝试用文字描绘心中的世界。青春年少时,爱情的憧憬与未来的幻想常出现在我的诗行里。而当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前往遂宁求学,故乡的点点滴滴才真正成为我诗行里跃动的灵魂。

我的家乡李桥镇,宛如一幅宁静的水墨画。镇溪河潺潺流淌,名字都带着诗意,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岸边的绿树红花。那座已经矗立了30多年的镇溪大桥,横跨河面,连接着两岸的烟火人间。走过大桥,几里路外的徐桥村,藏着我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小时候,我们在山间肆意奔跑,砍柴火时树叶沙沙作响,摘野果时酸甜滋味在口中散开,拿着簸箕在小水沟里抓鱼,在杂草丛中玩过家家,秋天在割完水稻的田里追逐田鼠……这些珍贵的记忆,都化作了我的诗行,成为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我的诗歌里,除了故乡的山水,出现最多的便是父亲母亲。父亲是村上的学霸,写得一手漂亮字,口才也出众,后前往宜宾农校读中专,毕业后在镇上工作。母亲是勤劳朴实的农民,双手布满老茧,却为我们撑起温暖的家。上大学后,家乡虽然离得不远,也未出省,我却因学业,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对家人的思念如春日柳絮飘满心头,于是我写下一首首牵挂故乡的诗歌。

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我用两个月的生活费,共计25元(这笔费用最后还是找已工作的姐姐报销)在文印店印了一本诗集,当作送给自己的毕业礼物。每写下一首与故乡、亲人有关的诗,我都能感受到一种力量在心底生长,支撑着我这颗离开家乡那坯温湿土地的小种子,在陌生环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土壤,生根发芽。

如今,AI 生成的诗句如精密齿轮咬合,我却仍固执地守护着文字的胎记。父亲病榻前颤抖的字迹是活的碑帖,母亲掌心的茧花胜过所有修辞,镇溪大桥石缝里钻出的蕨类,其实就是最扣人心弦的意境。这些在键盘时代笨拙的书写,是脐带剪断后永不结痂的乡愁。

我们是矛盾的个体,眷恋着土地,带着童年记忆碎片重构故乡模样;离开家乡后,又仿佛成了“异乡人”,以独特视角审视世界。而诗歌,恰似一座桥梁,为我们提供情绪出口,在现实与理想的裂缝之上,搭建起连接的通道。

就像电影《故土与追寻》,徐徐展开历史画卷,从麦田劳作到海浪拼搏,从平凡生活到重大事件,从艰难困苦到生机盎然,从一代人的坚守到另一代人的传承,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余华在银幕上讲述自己的故事,自己从小午睡于太平间,感受“死亡就是凉爽的夜晚”;“只要你发表,我从头到尾给你光明”。

余华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也愿把诗歌当作日记来写,就是希望记住什么,是擦肩而过的某人,是一场令人惊叹的黄昏,更是我熟悉的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

我默默在诗里窖藏了太多故乡的温度,并轻轻拍摄下在打谷场草垛间漏下的那一束光,也刻录下家乡老灶膛里哔剥作响的那一声乡音,以及清明雨打纸钱的叮当声响……每行诗都是还乡的船票,载着被城市驯化的灵魂泅渡归程。

也许我能写下、能记住的不多,但我仍然坚持写下去,每每读起那些诗,也总有一种“望乡”的感觉。此生,就让我在写作中,永远“望乡”,用文字守护心中那片最温暖的故土。

作者简介:

周明华,首届价值中国最具影响力专栏作家、资深媒体评论员,高级编辑,杂文家,诗人。《明话频道》《明话评道》《天府文学》等新媒体平台创始人。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组委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杂文副会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当代杂文随笔》总编辑。

来源:明话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