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明白李红为什么死守着《海峡两岸》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04:32 1

摘要:你要是去过《海峡两岸》的演播室,大概会注意到一个特别的细节——每天早上七点半,李红总会比节目组其他人早到半小时。那会儿晨光刚透过演播厅的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一道道细长的光影,她就已经坐在办公桌前,手里捏着支旧钢笔,对着一摞厚厚的资料写写画画。那些资料里,有台湾

不是因为综艺节目知名度不够高,

也不是因为真人秀节目给的不够多,而是因为她已经有了愿意献出一生的事业。

​那就是通过《海峡两岸》这个节目,作为两岸之间的桥梁,推动台湾回归,实现两岸统一!

你要是去过《海峡两岸》的演播室,大概会注意到一个特别的细节——每天早上七点半,李红总会比节目组其他人早到半小时。那会儿晨光刚透过演播厅的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一道道细长的光影,她就已经坐在办公桌前,手里捏着支旧钢笔,对着一摞厚厚的资料写写画画。那些资料里,有台湾地区最新的民生政策解读,有两岸同胞寻亲的求助信,还有标注着“待跟进”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每一页纸的边边角角都画着密密麻麻的横线,重点处用红笔圈出来,旁边还会写几句细碎的备注,比如“这个政策台胞可能不清楚,下期节目得好好讲透”“寻亲的张阿姨年纪大了,联系时要多耐心些”。

有一次节目组做“两岸寻亲”特别策划,一位台湾高雄的陈爷爷通过热线找到节目组,说自己年轻时跟着家人去了台湾,大陆还有个妹妹,只记得老家在福建泉州的一个小渔村,名字早就模糊了。李红听说这事儿后,连着好几天加班,一边让编导联系泉州当地的民政部门,一边在节目里反复念陈爷爷的记忆碎片——“村口有棵老榕树,榕树下有口井”“妹妹小时候梳着两条小辫子,喜欢在井边玩水”。节目播出后的第三天,泉州有位姓林的阿姨打进来电话,哭着说“那棵老榕树还在,我就是那个梳小辫子的妹妹”。后来两岸亲人视频连线时,陈爷爷对着屏幕里的妹妹颤巍巍地喊“阿妹”,李红站在摄像机后面,悄悄抹了把眼角的泪,那天她在工作笔记的最后写了一句:“今天,又一座桥通了。”

其实这些年不是没人劝过她。有综艺团队拿着丰厚的报价找过来,说只要她去当嘉宾,既能轻松赚口碑,还能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她。李红每次都笑着拒绝,语气特别实在:“综艺节目的舞台亮,观众的掌声也热闹,但我守着的这方演播台,不一样。你想啊,可能有个台湾的年轻人,因为我们节目知道了大陆的发展;可能有个大陆的孩子,通过我们了解了台湾的风土人情;更别说那些等着团圆的家庭,我们多说一句话,多做一期节目,他们重逢的希望就多一分。这份分量,不是热闹能比的。”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海峡两岸》对她来说从来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逢年过节的时候,节目组会做“两岸同庆”的特别节目,她会特意穿上带有传统元素的服饰,比如春节时的红底绣金纹旗袍,中秋时的月白色中式上衣,在镜头前跟两岸观众说“咱们虽隔一湾海峡,但吃的是一样的年夜饭,赏的是同一轮明月”。有一回录中秋节目,弹幕里满是台湾网友的留言:“想家了,想回大陆吃妈妈做的月饼”“什么时候才能不用隔着屏幕说中秋快乐”,李红看到这些留言,特意在节目结尾加了一段话:“不管海峡有多宽,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等着吧,总有一天,咱们能一起在老家里吃月饼、话家常。”

李红的“死守”,从来不是固执,而是一份藏在岁月里的家国深情。她守着的不只是一个节目,更是无数两岸同胞对团圆的期盼,是连接故土与亲人的精神纽带。其实像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有奔走在两岸的寻亲志愿者,有搭建两岸贸易桥梁的商人,有教授台湾学生大陆文化的老师。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缩短两岸的距离,一点点织密连接彼此的网。

说到底,两岸统一从来不是一句遥远的口号,它藏在李红办公桌那摞厚厚的资料里,藏在两岸亲人重逢时的眼泪里,藏在每一个盼望团圆的中国人心里。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座“桥梁”上的一块砖——多了解一点两岸的历史,多传递一句温暖的问候,多支持一次两岸的交流。因为我们都知道,只有当两岸真正连在一起,那轮照过故土、也照过海峡的明月,才会显得格外圆,格外亮。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评论区留言。

来源:碧海青天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