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雨带北移,极端天气频发……今后的庄稼该怎么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11:14 1

摘要:今年山东的超长期秋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据省农业农村厅信息,直至10月24日,全省夏玉米收获九成,而常年同期,我省秋种工作早已结束。

今年山东的超长期秋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据省农业农村厅信息,直至10月24日,全省夏玉米收获九成,而常年同期,我省秋种工作早已结束。

今年的超长秋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偶发还是常态?

山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刘畅介绍,今年我省秋天雨量大、雨期长,短期看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结果,其中副热带高压(副高)异常是核心驱动因素。今年入秋以来,欧亚大陆上空从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存在宽广低槽区,有利于冷空气自北向南扩散,同时,副高在这一时期总体呈现面积偏大、强度偏强的特点,冷暖气流在长江以北地区交汇,山东位于水汽辐合区,导致降水偏多。

中国年平均气温与全球年平均气温增长统计图。

国家气象中心研究员韩丽娟介绍,今年华北地区秋雨“超长待机”,全球背景还是气候变暖。据统计,2011-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革命前气温升高1.09℃(陆地增暖1.59℃,海洋增暖0.88℃)。2025年夏季以来的气温是1961年以来最高;与此同时,2025年9月,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温度达到了20.72℃,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三热的9月。

据统计,今年6月以来,华北、黄淮出现9轮高温过程,其中8月18日至8月30日的高温过程为今年最强。山东、江苏、河北、河南、湖北、陕西等地共有46个站超过月极值。

研究表明,大气温度每增加1℃,水汽含量会增加7%,气候变暖增加了大气的持水能力,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也导致极端强降水等事件频发。

据统计,1901-2022年升温速率为0.16℃/10年,而1971-2022年增温速率达到0.34℃/10年。数据表明,目前全球已进入快速升温阶段,可以说,今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越来越明显。

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自然界的运行秩序,也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华北雨季常年(1991年至2020年)于7月18日开始,8月17日结束。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北雨季的开始时间波动很大:2001年,华北雨季仅有17天,而2021年华北雨季持续了59天;今年华北雨季开始时间为7月5日,较常年偏早13天,为1961年以来最早,时常亦已打破最长华北雨季的纪录,雨带北移趋势明显。

相关专家介绍,自然界历经千万年的演化,形成了一套精密的时序系统,万物依此繁衍生息。然而,气候变化正在打破这种平衡。

2025年,黄淮海玉米高温热害受灾天数、指数增长显著。

韩丽娟介绍,对农业生产来说,气候变暖给我国带来水热双增态势,此变化让种植带北移、作物产量也会增加。据预测,到2050年,气候变暖可能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公里之多。

但气候变暖也会导致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增多,生产不稳定性越来越高。而夏季干旱和秋季的连日阴雨寡照,也持续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如今年黄淮地区干旱和高温叠加,导致玉米出现授粉不良、部分地块绝收。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王法宏介绍,在主要粮食产区,高温会加速作物的生长发育,导致灌浆期缩短,粮食品质下降;积温增加使害虫一年内可繁殖的代数增多,危害期延长;而秋季多雨也导致土壤含水量过大,影响玉米收获和小麦的及时播种等等。

今后的地该怎么种?我们又能采取哪些措施应对?

“不看节气看天气,适墒播种是关键,科学管理是基础。”这是阳信县民顺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立春的应对之策。

王立春介绍,目前气温、雨带发生了较大变化,种植户一定不要墨守成规,要学会灵活安排农事。为此,今年玉米播种,他6月25日才开始动手,比一般农户推迟了近10天,比6月初播种的晚了20天左右。得益于玉米晚播,秋雨最盛时,他地里的玉米秸秆仍处于“活秆”状态,这样即使被泡在水里,也不会倒伏;而玉米棒在秸秆上,也不会霉变;而仍有生命活力的秸秆还会持续吸水,减轻渍涝,因此今年他的玉米产量和品质基本没受影响。而秋种,10月28日他才刚刚开始。

与2021年相比,2025年秋季山东日降水量及降水天数明显增加。

对王立春的做法,王法宏颇为认可。王法宏介绍,20世纪80年代前(集体经济时代),由于劳动效率低,为保证秋种,大家遵循的原则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到家庭联产责任制时,由于生产效率提高,“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适宜。”成为秋种基本原则。但在全球变暖大趋势下,即使寒露播下的小麦,冬前往往会出现旺长,造成最终产量受损。

王法宏介绍,今年及今后,秋种要做到灵活安排农事。比如今年,因为充足的底墒为来年的小麦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秋播首先要做到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当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80%时,也就是握土成团、落地散开时,再进行整地、播种作业,要防止抢耕、抢种造成的烂种、烂苗和土壤板结等次生灾害。

品种选择上,要选择根系发达、分蘖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以种补晚。因为小麦穗子是最重要的光合器官,穗子的光合合成能力对籽粒产量的贡献超过40%;在小麦的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中,亩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

10月12日,在肥城市桃园镇里留村,履带式收割机正在濛濛细雨中抢收玉米。

适当增加播种量,以密补晚。以山东为例,10月上旬播种每亩4-5公斤;10月中旬播种每亩6-8公斤;10月下旬播种每亩10-13公斤;11月上旬播种每亩15-17公斤;11月中旬播种每亩20公斤左右。上限不超过45斤。

另外,要提高播种质量,以好补晚。正常年份是“七份种,三份管”;今年这种特殊情况,要做到“九份种,一份管”。各地根据生产条件(土质类型、土壤湿度、机械匹配度等)采用正确整地播种方式播种。墒情适宜条件下适当浅播(2-3公分),加快培育壮苗,避免苗小、苗弱。

晚播小麦的生长重心是“先壮根、再促苗”,适度增施磷肥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小麦抗寒能力。科学补充氮肥能加快苗情转化、培育壮苗。

王法宏特别强调,山东秋种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秋收结束后,机械一次进地可完成秋种全过程。此技术能大幅度减少机械作业频次,显著降低机械作业成本;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水肥利用效率;节省种子用量,提高播种质量;肥料集中深施,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土壤扰动,有利于土壤和作物健康;提高光、温、水、汽等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增产增收。

而对玉米今后的生产,省农科院玉米所所长丁照华也给出了建议。首先种植时间要有意识延迟,目前的节气已比以前后延,因此种植户没必要按传统节气抢种、抢收。

另外,玉米的品种选择也很关键,种植户要选用晚熟、适合籽粒机收、后期脱水快及紧凑型品种。种植过程中的“深松+缓控释肥深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精量播种等新技术更要积极推广应用,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增强作物抗逆能力,保障稳产高产。

而实际生产中的这些新变化,对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新播种机收获机械的研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