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教授(首届岐黄学者)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肝病研究30年学术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10:45 1

摘要:作为首届“岐黄学者”,中日友好医院的李平教授,30年深耕中西医结合肝病领域,像打磨精密仪器般搭建学术体系——从破解“乙肝耐药”难题到构建“诊疗-随访-科普”闭环,用现代系统管理思维打通中西医壁垒。本文借他的学术日记、临床报告及医院档案,还原一位岐黄学者如何以传

引言

作为首届“岐黄学者”,中日友好医院的李平教授,30年深耕中西医结合肝病领域,像打磨精密仪器般搭建学术体系——从破解“乙肝耐药”难题到构建“诊疗-随访-科普”闭环,用现代系统管理思维打通中西医壁垒。本文借他的学术日记、临床报告及医院档案,还原一位岐黄学者如何以传统中医智慧结合现代医学,在肝病研究中走出“中国特色学术路”。

人物介绍

李平,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岐黄学者”(2018年获评),从事肝病学术研究与临床30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编《中西医结合肝病学》,发表核心论文110余篇,其“乙肝耐药中西医干预方案”被纳入《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指南》,惠及全国200余家医院。

李平教授

文明互鉴•史实说话•世事传真

《李平教授(首届岐黄学者):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肝病研究的30年学术路》

文/一凡

1994年,刚开启肝病学术研究的李平,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中西医各说各话”——西医同事质疑“中药没抗病毒数据”,中医前辈觉得“西药伤脾胃”。“当时看一个肝硬化患者,西医开抗病毒药,中医开保肝方,患者拿着两张方子问‘先吃哪个’,我答不上来。”(引自李平《学术研究日记·1994年8月》)

他决定从“数据说话”破局:把中医“辨证分型”和西医“病毒载量、肝功能”指标对应,像搭积木一样,先拆解开中西医的优势,再拼出协同方案。1998年,他牵头做了首个“黄芪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研究,跟踪56例患者,发现“中医辨证属‘气虚型’的患者,联用方案病毒转阴率比单用西药高23%”(引自《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年第18卷第4期)。

对比同期国内“要么纯西、要么纯中”的研究现状,这个成果像捅破了窗户纸。“不是中医好或西医好,是把‘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粘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诊疗拼图。”(引自李平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发言)这份研究后来成了他学术生涯的“敲门砖”,也为他后续研究定了“中西医协同”的方向。

2010年,乙肝耐药成了肝病领域的“硬骨头”——约30%患者用西药后出现耐药,病情反复。“这就像汽车发动机‘卡壳’,光换零件不行,得知道是油路还是电路的问题。”(引自李平《学术攻坚笔记·2010年3月》)他把这场学术攻关比作“战役”,清晰梳理了“战情、战法、战果”:

- 战情:2010-2012年,中日友好医院肝病科收治耐药患者128例,其中62%属于“病毒反弹型”,38%为“肝功能反复型”,传统换药方案有效率仅45%(数据来源: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肝病学术攻关报告》);

- 战法:提出“辨病辨证双轨制”——先通过西医基因检测明确耐药位点(辨病),再按中医分型给药:“湿热型”加用苦参碱,“血瘀型”加用丹参酮,像调中控系统一样,针对不同“故障点”精准调整;

- 战果:128例患者中,109例实现病毒复常,有效率提升至85%,肝功能稳定时间平均延长14个月;对比同期国内其他医院“单纯换药”的平均有效率52%,优势显著(数据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年第21卷第6期);

- 比对:本方案患者“无效率”15%,远低于传统方案的55%;“不良反应发生率”8%,低于传统方案的19%,且无1例因不良反应停药(引自李平《乙肝耐药干预学术总结·2013年1月》)。

“这场‘仗’赢在‘不蛮干’——西医找‘靶点’,中医调‘体质’,就像中控系统既管设备运行,也管环境适配。”(引自李平2014年岐黄学者学术论坛发言)这个方案后来被写入《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指南(2015版)》,在全国18个省市推广。

“学术研究不是写论文,是让基层医生会用、患者受益。”(引自李平《学术反思日记·2016年7月》)2017年,他牵头启动“中西医肝病技术下沉”项目,像铺管道一样,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基层能落地的“工具”:

- 编《基层医生中西医肝病诊疗手册》:把复杂的辨证分型简化成“三看”——看舌苔(黄腻为湿热、淡白为气虚)、看症状(腹胀为气滞、乏力为脾虚)、看指标(转氨酶高加保肝中药),还附了20个基层常见案例,比如“农村患者张某,乙肝耐药+乏力,用‘拉米夫定+黄芪颗粒’,3个月好转”(引自《手册·2018年版》);

- 搞“手把手培训”:2018-2023年,他带队去河南、甘肃等12个省份的基层医院,现场带教2000余名医生,“有个县医院的王医生,以前不敢用中药,学完后用‘丹参酮联合恩替卡韦’治好了30多例肝硬化患者,还给我寄了感谢信”(引自李平《基层培训日志·2022年9月》)。

项目落地后,基层医院的肝病诊疗有效率从48%提升到72%,患者转诊率下降40%(数据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3年岐黄学者成果转化报告》)。“学术研究的‘最后一公里’,是让技术像水一样流到最需要的地方。”(引自李平2023年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会议发言)

从破解中西医对立,到攻克乙肝耐药,再到推动成果下沉,首届岐黄学者李平的30年学术路

从破解中西医对立,到攻克乙肝耐药,再到推动成果下沉,首届岐黄学者李平的30年学术路,是“传统中医智慧+现代医学方法”的融合典范。他的研究不止于论文,更像为肝病诊疗搭起“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桥梁——日记里的困惑、报告中的数据、基层的感谢信,都印证着岐黄学者“守正创新”的使命。这份学术实践,不仅为肝病领域提供了中国方案,更启示后来者:好的学术研究,既要扎进理论深处,也要贴近患者需求。

1.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李平教授学术日记、中日友好医院公开报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果文件及核心期刊文献整理,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与中医药科普,不构成医疗诊断或用药建议。读者若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2. 合规声明

本文内容已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医药学术论文撰写规范》《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审核,无涉密信息,无虚假学术表述,符合国家中医药行业规范及学术伦理要求。

3. 史料授权

本文引用的李平《学术研究日记》《学术攻坚笔记》《基层培训日志》,已获得本人书面授权;引用的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肝病学术攻关报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3年岐黄学者成果转化报告》,已获得相关机构书面授权。

参考文献

1. 李平. 学术研究日记·1994年8月[Z].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学术档案库, 1994.

2. 李平, 张莉. 黄芪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气虚型患者56例临床观察[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0, 18(4): 265-266.

3. 李平.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协同价值——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发言[C]. 北京: 中华医学会, 2001.

4. 李平. 学术攻坚笔记·2010年3月[Z].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学术档案库, 2010.

5. 中日友好医院. 2012年肝病学术攻关报告[R]. 北京: 中日友好医院科研处, 2012.

6. 李平, 王颖. 辨病辨证双轨制干预乙肝耐药患者128例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3, 21(6): 312-314.

7. 李平. 乙肝耐药干预学术总结·2013年1月[Z].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学术档案库, 2013.

8. 李平. 学术反思日记·2016年7月[Z].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学术档案库, 2016.

9. 李平. 基层医生中西医肝病诊疗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1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23年岐黄学者成果转化报告[R]. 北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 2023.

来源:世事传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