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纽约总部紧急召开的成员国会议上,抛出了一颗震撼全球的"财政炸弹",如果各会员国不能在60天内补缴拖欠的7.6亿美元会费,联合国将在2026年实施成立以来最严厉的预算削减计划:裁撤2681个岗位,常规预算从38亿美元
2025年10月2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纽约总部紧急召开的成员国会议上,抛出了一颗震撼全球的"财政炸弹",如果各会员国不能在60天内补缴拖欠的7.6亿美元会费,联合国将在2026年实施成立以来最严厉的预算削减计划:裁撤2681个岗位,常规预算从38亿美元骤降至32.38亿美元,降幅达15%。更令人揪心的是,古特雷斯首次在公开场合使用"破产"一词形容当前局势,这位曾担任葡萄牙总理的资深外交官警告:"当维和部队因经费不足撤离冲突地区,当人道主义救援因资金短缺停滞,我们将亲眼见证多边体系的崩塌。"
这场危机的根源早已埋下伏笔。截至2025年9月底,193个会员国中仅有136个履行了缴费义务,缴纳率66.2%创下历史同期最低纪录,较2024年同期的78.1%大幅下滑。在联合国公布的欠费名单上,美国以累计30亿美元的欠款额高居榜首,相当于当前总缺口的395%。更值得警惕的是,这30亿美元欠款中包含2025年度应缴的8.2亿美元常规预算摊款,自特朗普政府今年1月上台以来,美国已完全冻结了对联合国的财政支持。
追溯历史,美国将联合国会费作为政治博弈工具的做法由来已久。自1980年代里根政府时期起,华盛顿就开始以"改革联合国"为名系统性拖欠会费,1995年欠款曾一度高达15亿美元。这种"既要主导权又不愿买单"的霸权逻辑,在特朗普任内发展到新高度——2024年联大一般性辩论中,美国代表在发言中批评联合国"效率低下"长达57分钟,而此时美国当年的会费缴纳率仅为12%。
当前的财政绞杀背后,是美国对联合国功能的精准打击。根据联合国宪章,美国承担22%的常规预算和28.5%的维和预算,其欠款直接导致关键项目停摆:纽约总部已关闭4个员工入口,半数电梯停运,办公室实施轮流停电;人道主义协调厅裁员20%,无法及时响应也门、索马里等地的饥荒警报;更严重的是,维和部队可能被迫从非洲萨赫勒地区撤走1.3万名士兵,那里正面临极端组织的猛烈反扑。
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前顾问查尔斯·弗里曼曾直言不讳:"拖欠会费是成本最低的施压手段,既不需要国会批准,又能有效遏制联合国在气候变化、人权等领域对美国政策的批评。"这种策略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愈发露骨,就在古特雷斯发出警告的同一天,白宫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将联合国列为"需要重塑的国际机制",要求其"更紧密地反映美国利益"。
在这场关乎多边体系存续的危机中,中国的角色尤为关键。联合国财务数据显示,中国已全额缴纳2025年度3.7亿美元会费,过去十年平均缴纳率高达99.7%,是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保持全额及时缴费的国家。更具建设性的是,中国在10月26日提交的《联合国财政改革建议书》中,创新性地提出"分级补缴"方案:发达国家需在90天内补缴全部欠款,发展中国家可分3-5年摊还,最不发达国家允许用医疗物资、粮食等实物抵缴30%会费。截至11月2日,已有23个国家正式表态支持该方案,涵盖亚、非、拉三大洲主要发展中国家集团。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在解释方案设计时强调:"这不是简单的资金问题,而是如何让联合国回归'各国共同的家'本质。"方案特别设立"应急周转基金",由中国牵头注资5000万美元,为维和行动、人道主义救援等"不可中断项目"提供临时资金保障。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评价:"中国方案既尊重财政能力差异,又坚守多边主义底线,为破解当前僵局提供了唯一可行的路径。"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持续沉默。在古特雷斯发出最后通牒后的72小时内,美国国务院既未回应中国方案,也未就欠费问题发表任何声明。这种刻意的战略模糊,实则暴露了美国在联合国问题上的深层矛盾: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预算饥饿疗法"迫使联合国进行有利于美国的改革;另一方面,又担心过度削弱联合国导致失去干预国际事务的重要平台。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托马斯·赖特指出:"当美国把联合国逼到墙角,最终可能发现自己失去的不仅是话语权,更是塑造国际规则的历史机遇。"
联合国财政崩溃的多米诺骨牌已经开始倾倒。在纽约总部,工作人员发现咖啡供应被取消,会议室预订系统显示"因预算不足暂停服务";在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被迫推迟针对新型流感病毒的疫苗研发项目;在非洲马里,联合国维和部队"新月形沙丘行动"因燃料短缺缩减巡逻范围,导致极端组织趁机占领两个村庄。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实则是全球治理体系崩塌的预警信号。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制度信任的瓦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署长阿奇姆·施泰纳透露,已有12个国家表示将重新评估对联合国相关基金的自愿捐款,总额可能减少12亿美元。"当会员国看到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带头违反财政义务,他们为什么还要继续投入?"施泰纳质问。这种信任危机在维和行动中尤为致命,目前联合国12项维和任务中有8项存在资金缺口,其中中非共和国任务区已拖欠部队派遣国薪酬达4个月,卢旺达、加纳等主要出兵国已威胁撤回部队。
美国的"预算武器化"还产生了危险的示范效应。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开始以"效仿美国改革诉求"为由推迟缴费,而沙特、阿联酋等石油富国则以"代表权与缴费额不匹配"为由冻结部分捐款。这种集体违约行为形成恶性循环:2025年第三季度联合国常规预算执行率仅为58%,较去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导致更多项目延期,进一步削弱会员国缴费意愿。
剥开财政危机的表象,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关于全球治理未来的深层博弈。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的研究显示,自2010年以来,美国在联合国决策中的否决权使用次数增加了187%,而同期其会费缴纳率下降了43%。这种"权利与义务脱钩"的行为模式,本质上是霸权护持的战略选择——既想维持联合国作为合法性外衣的功能,又不愿承担相应成本。
中国提出的"分级补缴"方案则代表了另一种逻辑。该方案不仅包含资金解决方案,更隐含着治理改革的核心理念:按支付能力分摊责任,按贡献大小分配话语权。中国财政部国际财经司司长刘健解释:"允许最不发达国家以物资抵缴会费,体现的是对发展权的尊重;要求发达国家优先补缴,彰显的是权利义务对等原则。"这种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利益的思路,已获得联合国77国集团加中国的集体背书。
来源:北派说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