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收秋种是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下一年的粮食产量和质量。9月以来,一场罕见的持续连阴雨天气席卷黄淮海地区,给正处于收获关键期的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秋粮带来了严峻挑战。黄淮海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抓好黄淮地区秋收和秋冬播种工作,对夺取全年粮食
秋收秋种是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下一年的粮食产量和质量。9月以来,一场罕见的持续连阴雨天气席卷黄淮海地区,给正处于收获关键期的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秋粮带来了严峻挑战。黄淮海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抓好黄淮地区秋收和秋冬播种工作,对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和夯实明年夏粮生产基础至关重要。
农业农村部要求,黄淮地区按照“先熟先收、有涝先收、易损先收”原则,开展应急抢收抢烘。财政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支持受灾地区加快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等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工作,保障秋粮丰收到手、颗粒归仓。
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如何调整、加强农业生产、应急模式?多地民主党派成员广泛调研,凝聚智慧,建言助力秋粮生产、农民增收。
应急:打好抢收攻坚战
在土壤过湿的情况下,常规轮式收割机无法下田作业。应对持续阴雨,最有效的机械是履带式谷物收割机、粮食烘干塔等专用设备。然而农机数量往往有限,难以满足应急抢收需求。
“一台小烘干塔20多万元,一年也就用十几天,还必须烧天然气或用电,摊到成本里,每斤玉米得多出五六分钱,对于农户来说根本不划算。”这是民盟山西省阳泉市委会副主委邢秀龙调研过程中,山西盂县一位承包了200亩地的种粮大户的话。
邢秀龙前往多地调研发现,一般小农户经济能力不足,专用农机具短缺。他介绍说,一台中型履带式收割机或一座小型烘干塔成本高,单个农户的投资回报率极低,不具备经济可行性。
同时,在雨歇短暂窗口期内,会存在农户争抢农机、哄抬作业价格、机械作业路线分散等现象,影响抢收效率。
因此邢秀龙建议通过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他认为,村集体经济组织需要从“缺位”转向“补位”,从“弱化”转向“强化”,积极扮演好组织者、协调者和服务者的核心角色。在此次抢收中,村集体可以摸清全村秋收作物及积水、农机需求情况,为精准调度农机资源提供数据支撑。利用其组织信用和规模优势,对接外部社会化服务资源,进行统一议价、统筹分配,平抑价格。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指导村民有序开展收获作业,同时统一调度履带式收割机等专业机械。
民革党员、郑州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刘仲毅和民革党员、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城市管理部双桥中队中队长张帅举建议,立即启动省级或跨省域的应急农机调度机制。由政府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摸清本地及邻近县(市)域范围内各基地的农机具情况。组织未受灾地区或者已完成抢收地区耕整地机械、履带式收割机、小型烘干机等适雨天作业机械跨区域支援灾情重地区开展“机到地头作业”,并尽可能提供通行、食宿、燃油等便利。同时,他们建议加大技术指导力度,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根据作物倒伏、土壤湿度过大等情况,指导农民合理确定抢收顺序和方式,精准操作以避免造成机收损失过大现象的发生。
邢秀龙认为,当前农村“老龄化”现象普遍,留守的劳动力难以胜任阴雨天后时间紧、劳动强度大的抢收任务。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经营模式,原本依赖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互助。然而,随着农村人口外流、家庭结构缩小,这种传统优势正逐渐丧失。家庭经营在应对突发灾害时的脆弱性日益凸显。
因此,邢秀龙建议,村集体要加强统筹协调,主动对接外部志愿服务力量和组建“党员突击队”等队伍,进一步统筹整合人力、农机具等资源,帮助困难农户、留守老人解决秋收秋种难题,确保农时不违、颗粒归仓。
民盟山东省聊城市委会副主委李永军和民盟盟员、聊城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社会动员科副科长申琳琳关注烘干储粮情况,他们介绍,以玉米为例,阴雨天气会导致自然晾晒受阻,籽粒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发,湿度超过85%时黄曲霉毒素48小时即可滋生,72小时内霉变风险大幅提升。
据调研,有的小农户不了解附近烘干服务点位置,缺乏应急储粮技术,采用传统地面堆存方式则会加剧霉变风险。如果霉变,玉米收购价大幅下跌,种植户收益大幅减少,小规模农户因缺乏应急处理能力,损失将更为惨重。
因此,他们建议,建立霉变粮分级处置体系。由粮食部门牵头,设立区域性霉变玉米临时收储点,对轻微霉变玉米进行专业脱毒处理,用于工业原料;对严重霉变玉米,统一送至生物质燃料厂或堆肥企业处理,给予农户资源化利用补贴,杜绝不安全粮食流入市场。
托底:织密农民增收保障网
抢收的粮食能否顺利变现,灾害的损失能否得到补偿,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在完成抢收的“上半场”后,如何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进行托底保障,稳住市场、安抚民心,成为巩固战果、温暖过冬的关键。民主党派成员聚焦于补贴、保险与收购建言献策,力求让政策的阳光照进每一户农家。
刘仲毅和张帅举表示,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稳定市场预期,保农民基本收益,保障农户温暖过冬。由当地组织协调区域内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根据受灾粮食属性,以适当价格制定相应的临时保护价或质量容差标准,政策性收购兜底收储托市,确保农产品市场价格不过度下挫,给农民开辟一条“卖得掉、卖得起”的销路;充分利用现有防返贫监测网的数据,精准识别受灾严重农户,尤其是对有返贫风险的农户开展靶向帮扶,按照“一卡通”发放等方式直接给符合条件的农户补贴,兑付他们这部分因灾造成的收入损失。
他们还建议督促保险机构开通理赔绿色通道,简化查勘定损程序,“见单抵减”。对受这次降雨影响而产量减少、品质下降的及时“应赔尽赔”,能赔快赔,并且快速足额将赔款送到农民手里,助力他们尽快渡过难关。
“政策的温度,终究要体现在每一户农户的获得感上。唯有让小农户在政策保障中不掉队,才能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民建会员、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住建局副局长刘丽认为,可以借鉴浙江温州经验,用卫星、无人机评估受灾等级,综合考虑农户人工抢收成本、霉变损失等制定补贴标准,参照国家地力补贴发放对象通过“一卡通”将专项救助金直接发放到农户,打通补贴直达“快车道”。
民革党员、河南平顶山热力集团安全质量环保监察部主任张军峰和民革党员、平顶山市农业农村局农药管理科科长毛叙栋建议,对于不达标粮食,要指定专门企业统一收购、集中处置,及时发布收购价格和质量要求,增设霉化作物回收专项补贴,对定点企业按收购量给予补助,对农户实行“保本收购”。
长效:构建防灾减灾新体系
面对频发的极端天气,农业生产要从“被动应对” 转向“主动防御”,构建长效风险防控体系成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
民革党员张晓倩认为,极端天气频发倒逼农业转型升级,黄淮海地区需以系统思维构建“防—抗—救—建”全链条体系。通过夯实基础设施、强化科技支撑、创新保障机制,既能守住“中国饭碗”,又能让农民在极端气候面前“腰杆更硬”。
民革党员杜田认为,应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完善田间排水系统,提高农田抗涝能力。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预报精准度和时效性,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支持。
民革党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闫妍建议积极推广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将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及设施农业等高效农业业态纳入更高保障水平的保险范围。探索将阴雨、渍涝等气象灾害更清晰地列入保险责任。鼓励开发针对特定农作物、特定生长阶段的天气指数保险等创新型保险产品,为农民提供更精准的风险保障。
李永军和申琳琳建议,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重点完善排灌系统,借鉴“四渠连通”模式,每万亩农田配套建设不少于3座标准化排水站,确保降雨后24小时内排出田间积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沟渠清淤、排水设备维护,提高农田抗涝能力。
他们还建议,建立应急设备储备制度,要求产粮大县按种植面积1‰的比例储备履带式收割机、移动烘干机等设备,由财政给予设备购置补贴和仓储补贴。鼓励农机合作社发展应急服务,对承担应急任务的合作社给予年度运营补贴。
民建会员、眉山市东坡区万胜镇人民政府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黄蕾建议,科学指导秋播,稳定农民来年农业收成。组织农技专家“一对一”指导,根据土壤墒情和气候趋势,抢抓播种窗口期,推广免耕播种等适应性技术。对错过播种期的地区,及时提供替代作物及方案,如短生育期作物,保障农民基本收入等。(记者 薛蒙蒙)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