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能是在床上翻了个身,想起当年在汉口老戏园子,油彩还没干透,台下就炸了锅。
于盛乐走的那天,武汉的雨下得特别慢。
没人知道他最后一天是怎么过的。
可能是在床上翻了个身,想起当年在汉口老戏园子,油彩还没干透,台下就炸了锅。
那会儿没人喊他老师,都叫他“葛麻哥”。
现在满大街都是直播打赏,可真有人记得,有个老头儿,把一辈子都贴在了戏服上,连呼吸都带着唱腔的韵。
他走后第三天,文联发了通知,说要开追思会。
没人吆喝,没请明星,可梅花奖的几个老演员,一个没落,全来了。
有人带了当年的戏服,有人录了他年轻时的唱段。
没人哭得撕心裂肺,可那安静里,比任何哀乐都重。
有人说,戏曲不行了。
可你去翻翻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档案,他临终前半年,还对着录音机,一句一句,把楚剧的板式、眼神、步法,全录了下来。
不是为了留名,是怕没人会了。
那些东西,手机拍不下来,算法推不了,流量给不了。
更没人提的是,戏曲演员的脸上,常年糊着油彩。
皮肤过敏是常态,呼吸道发炎像家常便饭。
去年行业报告说,这病发病率比普通演员高四成多。
可没人说换材料,没人说减负担。
因为一换,怕丢了“传统”。
可传统,难道不该是活的,而不是裹在油彩里等风化?
武汉文旅局刚宣布要搞传承计划,招十个年轻人。
名额不多,但钱是实打实的。
不是给网红发奖金那种,是真让你住进老戏楼,跟着老艺人,从晨练喊嗓,到半夜对戏词。
有人问,这有用吗?
有用。
不是因为能火,是因为有人记得,曾经有个人,用一生,把一个地方的魂,唱进了别人的耳朵里。
他走了,可那声音,还在。
你听过楚剧吗?
不是短视频里三秒的片段。
是那种,听一遍,心里就空了一块的声音。
来源:麻麻娱乐星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