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夏收秋收过后,如何处理堆积如山的秸秆,是摆在广大农民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过去“一烧了之”的做法,不仅污染环境、破坏土壤结构,更是法律所明令禁止。那么,如何才能找到既环保又经济,且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秸秆处理出路呢?答案就在于“因地制宜,科学施策”。
每年夏收秋收过后,如何处理堆积如山的秸秆,是摆在广大农民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过去“一烧了之”的做法,不仅污染环境、破坏土壤结构,更是法律所明令禁止。那么,如何才能找到既环保又经济,且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秸秆处理出路呢?答案就在于“因地制宜,科学施策”。
一、 正视问题:秸秆为何成了“烫手山芋”?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理解问题的根源。秸秆处理难,主要难在:
1. 时间紧、任务重:收种间隔短,秸秆离田、还田都需要人力和机械,抢农时压力大。
2. 成本高、效益低:收集、打捆、运输秸秆成本不菲,若没有成熟的产业链,农民自己处理“不划算”。
3. 技术认知不足:对秸秆还田的技术要点掌握不够,可能导致病虫害加重、出苗不齐等问题,挫伤农民积极性。
因此,科学有效的处理方式,必须直面这些痛点,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二、 因地制宜,五大路径变“废”为宝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种植结构、经济水平差异巨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关键在于根据本地特点,选择最适宜的路径。
路径一:就地还田,培肥地力——平原主产区的首选
适用地区: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大型平原农区,土地集中连片,机械化程度高。
科学方法:精细粉碎+深翻埋压:使用加装了高性能粉碎装置的收割机,将秸秆切割至5-10厘米以下。随后立即用大马力拖拉机进行深耕或深翻(深度20-25厘米),将秸秆均匀埋入土壤,并压实。这样做能加速腐烂,避免秸秆在浅层土壤中与幼苗争氮。
配合施用腐熟剂和氮肥:在还田时,每亩增施5-10公斤尿素等速效氮肥,以调节土壤碳氮比,防止微生物与作物争氮。在湿度较低地区,可喷洒秸秆腐熟剂,加速分解。
误区避免:切忌粉碎不细、抛撒不均、浅旋耕,否则会导致秸秆架空、土壤跑风,影响下茬播种和出苗。
路径二:过腹还田,种养结合——农牧交错带的黄金法则
适用地区:畜牧业发达或具有养殖传统的地区,如内蒙古、西北、西南等农牧交错带。
科学方法:直接饲喂:将玉米、水稻等秸秆经过氨化、青贮、微贮等处理后,转化为优质的牲畜饲料。
青贮:将含水率较高的新鲜秸秆在密闭环境中发酵,制成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饲料,是奶牛、肉牛养殖的必备。
氨化/微贮:通过添加尿素或微生物菌剂,改善干秸秆的营养价值和消化率。
过腹还田:牲畜食用后产生的粪污,经过无害化处理制成有机肥,再施回农田,形成“种植-养殖-肥田”的绿色循环,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提升了土壤有机质。
路径三:收储离田,发展产业——有产业链支撑地区的增收之道
适用地区:靠近秸秆利用企业(如发电厂、造纸厂、板材厂)或地方政府已建立收储运体系的地区。
科学方法:建立收储网络 由合作社、农机大户或专业公司牵头,在田间地头将秸秆打捆,运至集中收储点。
多元化利用:能源化,送往生物质发电厂或固化成型为燃料棒,替代煤炭。
原料化:用作生产人造板、造纸、可降解餐盒的原料。
基料化:作为栽培食用菌(如平菇、金针菇)的培养基。
关键点:此模式的核心在于“经济效益”。只有让农民在出售秸秆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才能形成长效机制。
路径四:轻简覆盖,保墒抑草——山地丘陵区的智慧之选
适用地区:南方丘陵山区、果园、旱作农业区,地块小,坡度大。
科学方法:果园/经济林覆盖:将秸秆直接覆盖在果树或林木下的土壤表面。此举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调节地温,腐烂后即成有机肥。
免耕覆盖播种: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将秸秆覆盖地表,下一季直接在茬地上进行播种,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这特别适合推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区。
路径五:有序转化,应急之策——为特殊情形留出出口
适用地区:发生重大病虫害的区域(如秸秆带有虫卵、病菌),或因极端天气导致秸秆无法及时处理的特殊情况。
科学方法:定点焚烧:在气象和环保部门严格指导下,于指定时间、指定地点进行集中焚烧,以消灭病原体和虫卵。这必须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手段,并需严格审批和监管。
三、 政策与协作:为科学处理保驾护航
农民单打独斗难以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外部支持:
1. 政策引导与补贴:政府应对秸秆还田农机作业、离田收储、产业化利用等项目给予精准补贴,降低农民成本。
2. 技术培训与指导:农技推广部门应深入田间,手把手教农民如何正确进行秸秆还田、青贮等技术,避免因操作不当产生负面影响。
3. 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市场主体介入秸秆收储运和加工利用,打通“从田间到工厂”的“最后一公里”。
秸秆,用之为宝,弃之为害。处理秸秆,不应再是令人头疼的“负担”,而应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契机。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应立足本村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研判,看看自己是地处有待提升的沃野平原,还是牛羊成群的农牧之乡,或是毗邻工厂的产业要地,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唯有政府、企业、农民协同发力,技术与模式双轮驱动,才能真正让金色的秸秆,回归它滋养土地的本来使命,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曲“点草成金”的丰收新乐章。
编 辑:风 度
作 者:纪 续
来源:村庄全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