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办一场婚事,彩礼加上酒席,少说也要十几万元。现在有红白理事会帮忙,既体面又省钱,邻里间的‘人情债’轻了,关系却更纯粹了。”五通桥区竹根镇村民们的这番感慨,道出了当地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带来的变化。近年来,竹根镇茶花社区、青龙村通过红白理事会立规矩、倡新风,
“以前办一场婚事,彩礼加上酒席,少说也要十几万元。现在有红白理事会帮忙,既体面又省钱,邻里间的‘人情债’轻了,关系却更纯粹了。”五通桥区竹根镇村民们的这番感慨,道出了当地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带来的变化。近年来,竹根镇茶花社区、青龙村通过红白理事会立规矩、倡新风,让文明新风吹遍乡里,为乡村振兴注入清新活力。
立规矩 办红白事有新标
青龙村村民蒋礼(化名)和郝燕(化名)的婚事,曾在村里引发广泛讨论。谈婚论嫁时,女方家庭起初提出28.8万元的彩礼要求,这远远超出了村红白理事会制定的标准。理事会得知后主动介入,会长带领成员上门沟通,分别与双方家长促膝长谈。
茶花社区红白理事会向居民宣传红白事从简
“高彩礼看似风光,实际上给小两口婚后生活带来沉重的压力,可能影响家庭和睦。”会长耐心给女方父母算了“经济账”和“幸福账”。在理事会的协调下,最终彩礼降至6.8万元,并全部用于新婚夫妇购买新车。婚礼在男方家中举办,仅邀请了至亲好友,仪式简单浪漫,费用仅为传统婚礼的三分之一。
实实在在的变化,得益于量身定制的规则。青龙村《红白理事会具体规则》明确要求:婚事宴席倡导不超过20桌,每桌费用建议不超过800元,亲朋好友随礼建议不超过600元,迎亲车辆不超过6辆;丧事提倡3天内办结,执事人员及亲友用餐倡导“一碗菜”或大锅菜,不设奢华宴席,摒弃封建迷信活动,不搞低俗表演,提倡用鲜花、植树等文明方式祭奠。同样,茶花社区也制定了相应章程,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提出了明确规范。这些接地气的规则,通过“坝坝会”、微信群、入户走访等方式,获得村民广泛认同。
青龙村红白理事会在青龙村2组对村民进行婚丧嫁娶从简宣传
据统计,自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以来,青龙村婚事平均花费从原来的10-15万元降至目前的5-8万元,丧事花费从5-7万元降至3-5万元。茶花社区已成功引导规范红白事58起,累计为居民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近百万元。
见实效群众得了真实惠
“现在谁家里办事,第一反应就是找理事会问问。”茶花社区居民李先生表示,“理事会不仅帮居民们把关标准,还会主动提供场地协调、人员安排等帮助。”据统计,该社区居民事前报备和咨询的比率从最初的不足40%上升至目前的95%以上,主动咨询已成为社区居民的新习惯。
青龙村红白理事会对村民进行红白事从简操办宣传
在茶花社区,居民淡惠的女儿出嫁前,主动向社区报备。“恭喜恭喜!”理事会成员得知后第一时间上门祝贺,并耐心讲解婚事新办的要求。经过沟通,淡惠家欣然接受了理事会建议,将宴席规模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彩礼也按照倡导标准执行。这场既保留了喜庆氛围,又杜绝铺张浪费的婚礼,成为其他居民争相效仿的榜样。
红白理事会制度的推行,不仅减轻了事主的经济负担,还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茶花社区婚宴菜品浪费现象减少约70%,高档烟酒使用量明显下降;丧事活动中噪音扰民、环境污染投诉事件大幅下降。青龙村的烟花爆竹使用量明显减少,基本由环保的电子鞭炮替代。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居民、村民对“高价彩礼是负担”“厚养薄葬是真孝”等文明理念表示高度认同,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有了制度,居民、村民之间相互监督、共同遵守的氛围浓厚,大家从过去的“死要面子活受罪”中解脱出来,将更多资金用于改善生活、子女教育和发展生产。攀比之风得到遏制,文明节俭、邻里互助成为新时尚。
成风尚文明乡风润心田
展望未来,竹根镇茶花社区、青龙村都有着新的举措。茶花社区计划拍摄制作移风易俗主题的短视频、情景剧,用身边人演身边事,优化服务流程,健全激励机制,让理事会倡导的新风尚传播得更广、更深入。青龙村则打算进一步壮大红白事志愿服务队,为村民提供更专业、更贴心的服务,让文明办事更有“仪式感”和“获得感”;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宣传引导,通过微信群、返乡大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培养新时代的文明婚恋观和消费观。
茶花社区红白理事会向居民宣传
“推动移风易俗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竹根镇宣传委员杨松银表示,红白理事会这一群众自治组织,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和温情周到的服务,正在成为传播文明新风的重要力量,让文明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为促进社区(乡村)和谐、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明力量。
新风拂面,润物无声。在五通桥区竹根镇,红白理事会带来的不仅是办事标准的变化,大家的观念也在悄然转变。过去沉重的“人情债”变成了真挚的“人情味”,盲目攀比的风气被勤俭节约的新风所取代。点点滴滴的变化,正在重塑着乡村的面貌,成为新时代乡村文明鲜明的印记。(图片由竹根镇提供)
来源:乐山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