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起草了《关于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6—2030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丝绸、茶叶、瓷器、酿酒、中药、文房四宝等传统特色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起草了《关于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6—2030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丝绸、茶叶、瓷器、酿酒、中药、文房四宝等传统特色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该意见中围绕加强历史经典产业统筹规划、推动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与转型升级、促进历史经典产业多元融合发展、培育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加快推进历史经典产业国际化发展等要求,对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22条具体工作要求,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组织开展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完善产业管理机制、统筹产业规划布局等具体工作要求。
知酒君摘录了具体可能对酒行业产生影响的指导意见如下:
对于酒类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些具体的工作要求无疑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历史经典产业,这次入围的是整个酒类
长期以来,酿酒行业(尤其是白酒)曾因“高耗粮、高污染”被列为限制类产业。随着农业生产力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2019 年国家发改委将白酒生产线移出限制类目录,此次《指导意见》又进一步将酿酒与丝绸、茶叶并列,明确其作为“物质与非物质双遗产”的战略地位,这也标志着酒业在政策端的形象有了新的变化,从能源消耗型产业变成文化传承与美好生活的载体。
早在2017年,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李强便在《中国改革报》的访谈文章中提出“经典产业”这一概念,以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宝剑十大产业为首。时隔八年,经典产业范畴实现从黄酒单一品类向全酒类覆盖的历史性扩容,将更多人熟悉的啤酒、白酒、葡萄酒也囊括其中。
很多时候,消费者对啤酒、葡萄酒等品类的认识失之偏颇,认为葡萄酒是舶来品,白酒是现代工业的产物,甚至有人认为只有黄酒才能代表中国传统酿造技艺,但意见稿中明确表示,历史经典产业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民族瑰宝,积淀着劳动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力以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这一草案的提出,无疑为白酒、葡萄酒等品类的历史价值正了名。
经典产业从黄酒扩展到整个酿酒产业,也反映出政策层面在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对产业内涵、发展规律及国际竞争格局的深刻认知,从单一产品创新转向全产业链优化的时代已经来临。
而在历史经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酒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是规模上的压舱石作用。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8年,培育50家以上百亿规模龙头企业,打造若干千亿级规模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塑造100个以上世界知名品牌,形成梯次分布、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
目前,国内百亿规模酒类生产企业数量显著领先于其他经典产业的企业数量,2024年,仅白酒品类的百亿级酒企就多达10家,可以说酒业的总体规模为经典产业的发展稳住了大盘。
其次是酒类行业的现代化管理为经典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例如贵州仁怀,四川宜宾、泸州,山西汾阳等地,都依托白酒产业形成了规模不一的产业集群,并成为当地发展的城市名片。
此外,酒类头部企业在品牌出海方面为经典产业树立了标杆,茅台、五粮液分别在去年和今年斩获EFQM全球奖(七钻),这意味着东方传统酿造文明与西方现代管理体系实现了有效的对话。对于丝绸、瓷器等传统产业,头部酒企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值得学习借鉴。
《指导意见》或将对行业带来这些影响
当前整个酒类行业都面临着价值重塑的关键节点,从品类上看,白酒正处于缩量竞争、消费逻辑变化的深度调整期;啤酒面临着消费总量达峰,朝向高价值发展的品类探索期;而黄酒虽然高端化趋势明显,但总体规模依然小众,未能形成广泛的消费认知,可以说整个酒类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
而《指导意见》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酒类行业未来发展的几个大趋势。
▶ ▷ 一是产业向头部集中的趋势进一步加剧。
《指导意见》中提到,要聚焦主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并购重组、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培育一批世界一流消费品牌。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做精做深,加强传统工艺现代化改造,推动工坊式、家族式企业转型升级。
在此政策的主导下,能否满足消费者需求成为角逐的第一要素,一批无法保证产能和质量的生产企业将率先被淘汰,与此同时,“小而美”的产业形态将赢得更大发展空间,有观点认为,头部企业的集约化发展的同时,小微型企业将通过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而形成更强大的生命力,通过构建“酒庄化”垂直生态,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深度培育。
▶ ▷ 二是酒类文创产业将迎来更高附加值的2.0时代。
《指导意见》提出,要深入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和功能需求创新融合,鼓励经典名企与一线品牌、知名设计师、艺术家跨界合作,开发培育高附加值经典名品精品。鼓励线上线下建设经典特色博物馆、传承创新工作室、工匠大师工作站。
这将推动酒类文创产业升级,酒企通过跨界合作深挖文化基因,将非遗、历史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开发高附加值精品;特色博物馆、工作室的建设则能强化文化传播与活态传承,推动文创产品从表层包装转向深度融合的价值升级,破解同质化难题,提升品牌溢价与市场竞争力。
《指导意见》还提到,要强化行业自律,提倡优质优价,反对低价劣质。而文化价值提升也将促进酒类品牌产生更多溢价,为行业避免低价劣质提供了增值空间。
▶ ▷ 三是个性化产业建设将驱动小产区蓬勃发展。
《指导意见》中提到,要鼓励地方立足自身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科学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依托优势产业集聚区,建立县域经典产业特色资源库,加大经典名企和名品产区培育力度,推动形成一批历史经典产业集群。
这些政策将推动酒类产区聚焦自身风土与文化优势,整合资源建立特色资源库,加速培育龙头酒企与标志性品牌。而建立县域经典产业特色资源库的要求,几乎也确定了酒类行业将会构建起“一县一域一特色”的产区价值体系,步入“小微型产区”对话的新时代。差异化将成为产区提升自身辨识度与品牌价值力的关键。
▶ ▷ 四是酒类企业的发展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指导意见》中提到一系列政策用以改善经典产业的发展环境,其中包括:加强品牌建设推广,推动建立国际消费品牌价值评价机制,支持酿酒名企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经典品牌,举办产业博览会等活动;强化产业标准引领,组织建立国家标准体系,实施标准领航行动,制定行业标准实施应用指引,支持国际标准制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部门统筹制定保障支持政策,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带动作用;加快人才接续培养,加强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鼓励领军人才培养行业骨干,保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薪酬待遇。
以上政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无需多言。
在知酒君看来,《指导意见》带给行业的不仅有实打实的促进政策,更为无数从业者带来了一剂强心针,当行业处于“禁酒令”的阴霾之下,无数人对酒类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与偏见,这份即时的指导意见为酒类行业正名,可以说,《指导意见》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酒业发展的政策转折点。
站在“十五五”启幕的节点,我们很高兴看到这样一份《指导意见》为酒业点亮前路,它让我们看到,当国家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政策层面对酒类行业的价值有了新的审视,酒类行业也将为国家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XN知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