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冗出生时因窒息造成脑瘫,从小口齿不清,四肢残疾。只上了6年小学便辍学,因为喜爱文学,他克服身体残疾上的种种不便,坚持自学写作,先后发表小说、散文、诗歌、通讯350余篇(首),出版长篇小说《残爱》,诗歌集《路,远方》,歌词《我要飞翔》荣获2008年北京奥运会优
黄冗出生时因窒息造成脑瘫,从小口齿不清,四肢残疾。只上了6年小学便辍学,因为喜爱文学,他克服身体残疾上的种种不便,坚持自学写作,先后发表小说、散文、诗歌、通讯350余篇(首),出版长篇小说《残爱》,诗歌集《路,远方》,歌词《我要飞翔》荣获2008年北京奥运会优秀歌词奖。
一出生就成残疾人
1972年一个冬日,黄冗出生在新疆阿勒泰福海县。
黄冗的到来,并没有像爸爸、妈妈期待的那样顺利。因出生时窒息,他被诊断为脑瘫,也就是说四肢功能协调失衡,头、手、口随时都处在不停地痉挛中,不会哭,不会吃奶,身体软的像根面条似的。
这让身为妈妈的王震云痛不欲生,看到医务人员全力抢救,妈妈王震云没有放弃这个脆弱的小生命。
事后,妈妈王震云曾这样说:“医生也没有放弃他,一个个接着用人工呼吸对他进行抢救,我内心很受感动,他只要活着一天,有一口气,我就要尽一天妈妈的责任。”
一个星期后,黄冗高烧抽风,让妈妈的心像插了把钢刀。
从医院回到家里后,黄冗成天躺在床上,吸奶无力,口水直流。
看到儿子这样,周围的人都在说,这样的孩子“活下去”都很困难。
当时,黄冗的妈妈王震云还在学校当老师,好在他们家也住在学校的院子里。
为照看他,妈妈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内跑回家给他换屎尿布,之后在他嘴里含个奶瓶嘴,邻居们暗地里说黄冗妈生了个“废物”。
长到了一岁时,黄冗才会哭,但不能站立,不会说话,脖子软绵绵地耷拉着,就是直不起来,每天口水仍然像省略号一样,没完没了地流着,另外就是一打吊针他就抽风。
黄冗三岁了,还站不起来。一有空,妈妈就架着他练习学走路,只见他踮着脚尖,身子往后,腿打罗圈,嘴里流着口水,想抓什么东西,在身边划拉半天也抓不住,十根手指只有两根能动。
爸爸妈妈一看这情况,就骂他,他还知道笑,说他,他还知道不高兴。妈妈教他样板戏中的动作,他还能学上来。对于大人的逗引,他有心理反应,并能理解。
虽然孩子在肢体控制、语言表达上存在障碍,但他的大脑智力发育与同龄孩子没有区别。于是,爸爸、妈妈就认定他不是个傻孩子。
在黄冗五岁的时候,爸爸妈妈抱着他到北京进行医治,被医院诊断为“脑瘫”,原因是出生时缺氧抽风造成的。
在母爱中坚强成长
1980年的一天,爸妈从报纸上看到一篇山东青岛崂山医治儿童脑瘫的报道,妈妈就立即联系院方,将儿子的病情和现状写信告诉院方,之后就是漫长而焦急地等待着回音。
经过半个月的等待,院方终于回信说可以医治,而且保证能治愈。爸爸妈妈觉得儿子有救了,于是四处借钱,筹集了一万块钱作为盘缠去青岛治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万块钱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可是一笔巨款啊!钱是准备好了,妈妈所任教的学校又不给准假。儿子的病不能耽搁,无奈之际,妈妈王震云只得用了仅有的一次职工疗养假,坐上了开往青岛的绿皮火车。
为省钱,妈妈买的是两张硬座票,母子俩坐了整整4天3夜的火车,才到达山东青岛。
下车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到崂山医院连在哪里坐公交车都不知道。开始儿子还能扶着勉强走一段路,没走多久儿子的两腿就开始互相打绊,无法行走。
妈妈背着他走一段路就气喘吁吁了。眼瞅着天就黑了下来,心里一片迷茫。妈妈一手提着行李,一手还得扶着儿子去挤公共汽车,几次都被挤了下来。
妈妈抱着儿子在举目无亲的车站无声地饮泣着……
不知道过了多久,远处走过来三名军人,他们停下脚步询问情况,妈妈向他们说明了事情原委。三名军人按信中的地址将母子送到医院。如若不是好心军人的帮助,母子俩可能真的要露宿街头了。
医院第二天就开始治疗,治疗需要三个疗程,一个疗程共二十天。
为节省开销,母子俩在医院附近找了一家最便宜的旅店住下,每天饿了啃几口凉馒头,喝点白开水,就这样煎熬了近一个月,病情却没有一点点的效果。
为此,妈妈询问院方:“你们信中说能治好,这都一个疗程了一点效果都没有!”院方的回答是:“孩子年纪偏大,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了。”
眼瞅着假期也快到了,所带的钱也所剩无几了,无奈之下,母子俩只好乘坐火车回到乌鲁木齐。
后来,爸爸妈妈又带黄冗去江西、湖南、甘肃,只要能打听到的大点的医院都去了,每次都是抱着希望去,带着失落而归。
那段日子,作为妈妈的王震云每天都忙得团团转,但无论多苦多累,她都咬牙坚持着。
看到儿子这样,周围的人都在说,这样的孩子“活下去”都很困难。但妈妈却从未动摇过,既然生下了这个孩子,就要用一生的精力来照顾他、帮助他、陪伴他。
于是,妈妈开始潜心自学残障儿童教育训练方法,从基础发音、简单汉字、笔画书写开始,一点一滴地教他。一个简单的发音,他要重复上千次,一个普通的汉字,他要练习几个星期。
黄冗说话不清楚,妈妈就给他纠正,录下黄冗念的课文,再放给他听,他自己也觉得很难听。
听不清楚,妈妈再给他念一遍,就这样无数次地纠正,鼓励他和别人多接触交流,有一点点成绩就告诉大家,让别人看到他的进步,给他自信心。她鼓励他勇敢地面对生活,告诉他不要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
日月更替,妈妈王震云以最温暖的母爱、最持久的耐心、最诚恳的鼓励、最顽强的信念陪伴着儿子黄冗成长。
上小学时初露天赋
在八岁前,黄冗的生活基本是在跪着、爬着中度过的。他不会说话、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每当星期天,哥哥不上学了,玩到哪儿,便把他背到哪儿。哥哥和小伙伴们玩儿的时候,黄冗只能跪在地上自己玩耍,他无法参与到小伙伴们中去。
1980年,爸爸因工作调动,妈妈,黄冗和哥哥,从新疆阿勒泰福海县来到了乌鲁木齐市石油化工总厂。
爸爸、妈妈上班去了,哥哥上学去了,黄冗独自一人待在家里,他经常从窗户格子间,望着外面比他小的邻居家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而他只能扶着辆小推车在屋里站着。
他很寂寞,就吃力地用右手抓着笔,照着家里纸盒上的三只猫学画画。
他下决心苦练画虎,上山虎、下山虎,叼着小老虎的虎。还画了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动物,仅废纸就卖掉几尿素袋。受人夸奖后,他好几次想死的念头打消了些
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曾经当过老师的妈妈王震云深知这个道理,想让儿子上学又怕学校不收。于是,她就亲自找到学校,向老师恳求能否接受自己的残疾儿子?没想到的是,学校居然允准接受了黄冗这个“特殊”学生。
1984年夏天,已经十岁的黄冗终于上小学了。
每天上、下学,黄冗都有比他小几岁的同班同学帮忙接送,由两个同学扶着,还有一同学替他背书包,每次都把同学累的够呛。
上学后,黄冗学习是比较认真刻苦的。对于老师讲的课,他即便上都能听懂,还经常率先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常常引来同学和老师的鼓掌。
有一次,学校举办画展,黄冗画的“下山虎”还获得了个三等奖。
开谈理想班会时,同学们纷纷谈了自己未来的理想,轮到黄冗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将来我要当一名作家!”
黄冗在老师的关心,同学们的搀扶下,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小学。
自学道路不甘沉沦
上初中一年级时,因每天需要同学们接送,妈妈心里过意不去,只好让他辍学在家自学。
由于文化程度低,连报纸上的文章都看不懂,妈妈就为他买来《新华字典》,想不到黄冗光《新华字典》就翻烂了三本。
在爸爸、妈妈的辅导下,黄冗先后自学完了初、高中部分课程。
黄冗也觉得,上天虽然给他关闭了身体残疾的窗户,却为他打开一扇心灵的窗户,他的大脑还在,思想还在,要想立足于社会,要想生活下去,要想自食其力,就得有点儿“能力”。
为激励他,妈妈为他借来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张海迪的故事》中的“身残志坚名人”张海迪,对他启发都很大。
为此,每天从早到晚,学习知识,充实自我,成了黄冗整个的生活空间。
他热衷于写作和绘画,通过取得的一点进步,让外人,尤其是街坊邻居们对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从而不再叫他“软伢子”和“傻子”。
他坚持独立走路出门,但跌跤又成了家常便饭,常常是跌倒、爬行、站起来是他走路的方式。头上、腿上、胳膊上被摔得伤痕累累。尤其是头上,这个疤还没好,那个疤又来了,后脑勺摔的凹了下去。
有段时间,他额头上还长了疮,不长头发,裤腿袖子都被磨掉。但这些都没有阻挡住他对文学的追求,对生活的勇气。
“我要感谢保尔·柯察金!我要感谢张海迪姐姐”黄冗说:“他们都是我的偶像,他们都非常坚强,和他们相比,我没有理由消沉。”
1990年,他的处女作《我的班主任》被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采用之后,更加坚定了他从事文学写作的信心。
发挥特长小有名气
1991年,在乌鲁木齐市石油化工总厂对全场残疾人子弟的照顾下,也考虑到黄冗有写作方面的特长,黄冗被招进入石化西峰福利印刷厂负责宣传工作。
刚开始,黄冗不会用电脑,完全是靠手写,由于只有两个指头用力,所以他的写作之路最初十分吃力,写几个字手心就冒汗,笔在手里直打滑。
为提高效率,黄冗就想出用胶布缠住笔以防止笔在手里打滑,胶布在撕下来的时候,往往会把手上的皮也一起撕下来,但黄冗觉得这没什么。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手没力气,握不住笔,黄冗要使出浑身力气才能勉强写出几个如同甲骨文一般让人看不懂的文字,有时用力不均就会将本子戳个洞,不但稿子作废了,本子也不能用了。
为练习写字,黄冗最后只好改用打印坏了的复印纸写。
每写出一篇稿件都得请同事代抄一遍,然后再交稿。后来,为他抄写稿子的工作就由妈妈完成。
几年里,在完成单位新闻宣传工作的同时,他陆续开始对外发表散文、诗歌、通讯,在乌鲁木齐市石油化工总厂小有名气。
这时,厂里却有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说黄冗那些稿件并不是出自于他之手,全部是由他爸爸、妈妈写的,目的就是想让他出名。甚至有人说,完全是为了让单位给他们儿子安排个好岗位。
面对流言蜚语,黄冗很生气,也很窝火,有过想放弃写作的念头,一段时间很消极,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趋向,感觉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妈妈却开导他说:“文章既然是你自己写的,就别在乎别人怎么说,真金不怕火炼,用你手里的笔来说话。”
听了妈妈的这番话,他渐渐醒悟,对那些流言蜚语也任之随之了。
为支持黄冗进行文学创作,所在的乌石化福利公司专门给他安排了工作室。
黄冗的同事、父母等也给他各种各样的理解、支持,让原本“说一句话很难、写一个字更难”的他重新站立起来,虽然左手完全用不上力,但他却可以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书写人生价值。
为锻炼握笔的力道,也出于对艺术的喜欢,黄冗还学习绘画。由于双手只有两根手指能动,他摸索独创出专属的绘画方法:向一个方向运笔,然后同时转动纸张。每画一张画,就要在桌子上转数百个甚至数千个圆圈。看着自己的一幅幅绘画登上公司的黑板报,他努力创作希望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工作之余,他喜欢把自己的作品、诗歌分享给同事。逢年过节,他喜欢前往同事朋友家面对面的拜年,去不了的,黄冗就会自己编短信挨个发送。
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出版了诗歌集《路,远方》。他创作的歌词《我要飞翔》在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歌曲征集评选中荣获了“优秀歌词奖”;《我的情在石化》、《人生路》等歌词,先后被著名音乐人唐新成、马耀成谱曲,其中《我告诉你》还上了新疆电视台。
勤奋耕耘终圆作家梦
1998年,黄冗开始写小说,由于是第一次尝试写小说心里真的没底,难免有些困惑。
然而,写长篇小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他想放弃时,妈妈就鼓励他:“人总得有所追求,不管成功与否至少为梦想而努力过,起码不会后悔了。”
就凭着回报妈妈这一信念,他一直咬牙坚持写着。
随着小说字数的增加,他又一次困惑了,万一自己费了老大的劲写完小说发表不了怎么办?他又一次想放弃,可是又舍不得放弃,毕竟写了近4年半了。
妈妈似乎洞穿了他的心事,便鼓励我说:“人总得有所追求,不管成功与否至少为梦想而努力过,起码不会后悔了。”
也许是母亲给了他更大的力量与信心,他又一次振作精神。
黄冗每天除了吃饭,上卫生间之外所有的时间都在写作,他说写作最好的时间就是晚上十二点钟夜深人静以后,有时候写到啥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为此妈妈不止一次催他:“你快睡吧,眼睛再坏了,你就彻底完蛋了。”
一晃几年过去了,小说终于完成了,可是他看着那密密麻麻、歪歪斜斜的字迹傻眼了,有些字连他自己都看着费劲,别人就更无法辨认了。无奈之下他又将修改过的的小说一笔一划地抄写一遍。
由于长时间坐着血液循环不畅,屁股上长起了褥疮,不能坐着写,他干脆双膝跪在地上趴在床上写。
起初,他写出来的是一篇中篇小说,在厂里一位老师的建议下,他决定将这篇中篇小说修改成为长篇小说。
家里有了电脑后,他开始琢磨着自己打字。因为左手完全用不上力,他就尝试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来敲键盘。经过多次练习,他十指中仅能动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发挥了作用,被人们誉为“一指禅”。
2021年,黄冗凭借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念,历时六年时间,三易其稿,总字数29.8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残爱》完成,并被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引起很大社会反响。
长篇小说《残爱》出版后,黄冗如愿以偿地加入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家协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名作家。
在妈妈眼里,儿子黄冗像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让她有着操不完的心。
现在,就拿平常的一天来说,妈妈早上起来为他做早饭,吃完早餐,再把电瓶车从阳台底下推出来,直到他上班走了,妈妈才算松了口气。
等他上班后,妈妈才开始忙自己的事情,等他中午下班回来,母亲将午饭早已摆上了餐桌。
下午,他依然是一进门,就有热乎乎的饭吃。
晚上,妈妈为他倒好洗脸水,等他洗完脸,一天的工作才算完成。这种看似简单的事情,妈妈却重复了50多年。
有一天,妈妈和一位邻居聊天:“不管怎样,我们半辈子好不好已经熬过来了,也就这样了,可是儿子还年轻呢,只有多攒点钱,哪怕多给他留一点,他就能多活一天,在土里也晚一点听到他喊我妈了……”
妈妈与邻居的那次聊天,被他无意中听到,做儿子的心都快碎了,两行滚烫的泪水无知无觉地滑过他的脸颊。
黄冗在小说《残爱》中有一段话,似乎就是他人生的写照:“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生活在一个爱的世界里。这种爱,绝不会像天空中的明月,时圆时缺。”
来源:千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