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为新时代城市交通发展指明了方向。南通市作为长三角北翼重要中心城市和江苏省重要交通枢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推进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工作。本报告基于南通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实践,系统分析现状成效,梳理创新措施,深入
南通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现状、措施与改进路径研究报告
1 引言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为新时代城市交通发展指明了方向。南通市作为长三角北翼重要中心城市和江苏省重要交通枢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推进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工作。本报告基于南通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实践,系统分析现状成效,梳理创新措施,深入探讨面临挑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以期为南通市建设"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长江口综合性交通枢纽提供决策参考。
南通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具有特殊战略意义:一是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需构建内畅外联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二是作为拥江发展的沿江城市,需破解过江通道瓶颈制约;三是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需统筹城乡交通协调发展。本研究基于南通市最新实践数据,旨在总结南通经验,为同类城市提供借鉴。
2 南通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与成效
2.1 重大交通工程突破性进展,跨江融合格局加速形成
南通市在过江通道建设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截至2025年10月,海太长江隧道右线"江海号"盾构机掘进里程已突破2000米,整体工程进度完成20%,正以日均16至18米的速度稳步推进。这条"过江巨龙"预计2028年建成通车,届时从海门到太仓的车程将从现在的1小时缩短至10分钟左右,有效分流苏通长江大桥流量,显著提升长三角北翼与苏南地区的联通效率。
北沿江高铁建设同样进展顺利,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关键一环,其在海门设海门北站,目前出口明挖隧道上部主体结构施工正有序推进,预计2025年年底隧道主体将全部完工。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与上海、南京等城市的"1小时通勤",彻底打通南通北向高铁通道。
此外,张靖皋、启崇太等过江通道也在积极推进中,未来将形成多通道跨江格局,为南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筑牢交通基石。这些重大工程的推进,不仅让南通"外联"通道更加畅通,更带动了沿线产业集聚,如欧文凯利流体控制等高新技术企业已因交通优势将项目落户海门港经济开发区。
2.2 干线公路网络持续优化,内联效率显著提升
南通市普通国省道建设成效显著。2024年,全市普通国省道日均断面流量达13272辆,路网运行总体平稳。通过实施G228长周期项目、G328预防性养护工程及S222大中修项目等重点工程,南通全面打响了国省道建设"攻坚战"。特别是G228长周期养护工程项目创新采用"预防+修复"双轨策略,运用先进工艺精准处治病害,在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
区域交通一体化成效明显。目前,从海门城区出发,20分钟可达南通新机场(在建),45分钟直达南通主城区,"区域联动、同城发展"的效应逐步显现。南通市还通过实施"路畅江海"新项目,推动226省道如皋新建段等工程建设,积极打造省级智慧工地示范工程,争创省级"平安百年品质工程"。
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深南路大桥、太平路大桥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太平路大桥作为南通市第一座无背索双索面独塔斜拉桥,已于2024年1月完成主体施工。西站大道(二期)全面竣工,实现主城区与高铁西站快速联通;通京大道北段快速化改造(一期)提前完工,实现南通北"高、快"互联;工农路改造(三期)建成,标志着主城中轴工农路完成全线提档升级。
2.3 农村公路提质升级,乡村振兴支撑有力
南通市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截至目前,海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288公里,实现"村村通双车道、组组通硬化路",城乡公交覆盖率100%。2025年,海门区打造5个"美丽农村路"片区,30条公路连点成片,整合资金1800万元实施60公里农村公路提质工程,完成农桥改造5座、安防精细化提升20公里。
南通市创新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率先制定《深化打造农村交通服务乡村振兴2.0指导意见》,出台工作方案,联合上海崇明交委开展八方共建,推进"毗邻交通·花开幸福路"崇明岛样板片区打造。2024年打造市域美丽农村路片区11个,如皋党建联合体入选全省典型案例,通州农路安全管理经验被国家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简报》刊登。
农村公路+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效果显著。以海门区为例,县道三德线获评"2025年度美丽公路项目",这条32.25公里长的公路串联张謇纪念馆、九龙岛湿地等景点,配套612盏节能路灯和78处生态公交站台,成为乡村公路的靓丽风景。常乐镇种植户张卫国感慨道:"现在的农村公路不仅是沥青路,还比以前宽了不少,大卡车也能开进来,我们种的玉米装上卡车就能直接发到上海市场"。
2.4 智慧绿色同步推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南通市积极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打造"通橙在线"养护品牌,实施普通国省道大中修工程95车道公里,工程优良率达100%。依托海门228国道、434省道试点推进长寿命周期养护60公里,建成24套普通国省道桥梁健康监测系统。
在绿色出行方面,南通市新增普通国省道充电基础设施2个、充电车位4个,挖掘服务区特色资源,探索打造"204国道如皋服务区+物流",实现驿站功能和服务品质再升级。打造"农村公路驿站+"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建设如皋平园池驿站1个省级示范驿站。
智慧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南通市加快推进228国道海门段省级智慧公路示范前期研究,建成433省道智慧公路,实现公路运营状态实时监测;全面建成204国道智慧公路科技示范工程并做好试运行工作。如皋204国道智慧服务区升级完成,深化厕所革命、无障碍环境及司机之家建设,切实提升服务能力、服务品质和服务形象。
3 南通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主要措施与创新
3.1 规划引领与系统治理
南通市坚持规划先行的理念,注重道路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全市召开"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率先制定《深化打造农村交通服务乡村振兴2.0指导意见》,出台年度工作方案。开展了新一轮农村公路路网规划,完成省建设任务,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通过省级验收。
在系统治理方面,南通市采取"重大工程+微改造"的综合策略。一方面,以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等重大工程为突破口,构建城市交通骨干网络;另一方面,通过小微堵点改造、交通组织优化等"微手术",消除交通瓶颈。针对老城区交通问题,通州区编制《南通市通州区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出成果"的总体部署,系统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3.2 精细化管理与精准施策
南通市创新采用"一点一策"精细化管理模式。针对学校周边交通秩序问题,通州区在放学高峰时段设置机动车临时停车泊位,按照应划尽划原则,新增设约2500个停车泊位。同时,压实"定人、定岗、定时、定责"的管理方式,加大学校上放学时段校园周边流动摊点的管理。
在交通组织优化方面,南通市对市区所有联网信号灯路口时段划分精细化设计,其中工农路、江海大道等主要干道上的信号灯路口时段划分已达8个以上。公安部门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定期开展市区联网信号路口运行巡查及信号控制策略优化,结合交通流特征变化因时因需精细化划分路口时段。
在停车管理方面,南通市通过新建、改造、施划、共享四项举措,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增加停车资源供给。同时出台《南通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对城市停车泊位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各类停车行为进行规范。
3.3 智慧赋能与技术创新
南通市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道路交通更新的核心驱动力。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深入开展"科技兴安"行动,打造328国道海门段"科技兴安"示范路,全面启动228国道部级"公路安全精品路"创建。建成普通公路桥梁健康监测系统30套,其中普通国省道27座、农村公路3座。
在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方面,南通市在工农路、江海大道19个路口推进公交信号优先项目外场施工,已完成服务器部署、应用程序设置。推进公交候车亭建设,在主城区累计建成540余座公交电子站牌。研发"定制公交APP",试点推出"线上平台规划线下运力调度"的响应式"动态公交"模式。
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成效显著。南通市普通国省道大中修工程优良率达100%,实施预防性养护125车道公里。通过推广"农村公路+"融合发展模式,总结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形成南通模式。
3.4 体制机制创新与协同共治
南通市注重道路交通更新的体制机制创新。在跨区域协同方面,联合上海崇明交委开展八方共建,推进"毗邻交通·花开幸福路"崇明岛样板片区打造。按照"规划连片实施、环境连片提升、安全连片强化、治理连片发展"思路,推动上海崇明、启东、海门三地协同发展。
在跨部门协作方面,南通市建立健全由主管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针对城区交通秩序管理问题,住建、公安、城管等部门共同研究会商,联合推进交通设施优化工作。在国省道改造中,公路部门与交通运输、公安交管等部门紧密合作,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在投融资机制创新方面,南通市探索老城区城市更新投融资机制,强化国有平台协同参与,谋求政府投资与国企市场化发展结合共进。按"资源效益搭配、规模适度"思路,推动城市更新项目一体化开发,积极探索PPP、BOT、TOT、ABO投融资模式,增强项目资金保障能力。
4 南通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面临的主要挑战与问题
4.1 过江通道瓶颈仍是主要制约
尽管南通市过江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跨江交通瓶颈问题仍未完全解决。目前,南通与苏南、上海的联系仍主要依靠苏通长江大桥,跨江通道能力不足制约了区域一体化发展。海太长江隧道等新建通道预计2028年才能建成通车,在此期间,过江交通压力仍将持续。
向南交通不够畅通问题突出,与上海、苏南等重点城市便捷的一小时内轨道通勤圈尚未形成。北沿江高铁建成通车还需数年时间,向西通行还不够快。新出海口仅起步港区开港运营,向东海运还不够强。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南通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建设。
4.2 城市内部交通系统有待完善
南通市城市内部交通系统仍存在明显短板。城市轨道交通尚未成网,城市支线道路网不够完善,市区与县域快速交通存在较明显短板。老城区停车供需矛盾突出,以通州区老城区为例,公共停车场共建有7处,总泊位数约448个,无法满足4.6万常住人口的停车需求。
道路网络结构不均衡问题也较为突出。通州区老城区现状道路主次支三级路网结构不均衡,道路基础设施增长速度较慢,交通需求与供给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块如纺织新村地块、南山新村地块规模较大,缺少支路联通,内外通行不便,支路系统微循环能力不足。
交通管理精细化水平也有待提升。通州小学银河路段在放学时段,接送孩子的汽车经常堵塞整个路段,流动摊点占道经营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部分道路掉头口设置不尽合理,如新世纪大道江海皇都路段掉头口位置偏远,影响车辆通行效率。
4.3 老城区更新改造任务艰巨
南通市老城区更新改造面临诸多挑战。通州区老城区(希望路-古沙路-金霞路-大庆路围合区域,约4km²)因拆迁、资金、土地等因素影响,城市建设资金供给不足,导致城市功能退化。老城区存在不少低效工业用地,布局散乱、容积率低、投入产出率低。
人居环境问题突出。老城区各类居住小区总量超百个,其中老旧小区、宿舍楼、城中村占比达40%。老公安局地块、市委新村、纺织新村等居住区,房屋建筑质量较差、安全隐患突出、社区环境脏乱、配套设施欠缺,无法满足居民高质量生活需求。
公共空间不足也是老城区面临的突出问题。通州区老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有3.62平方米,相较全区人均公园绿地12.6平方米差距明显。运盐河、新金河、十总竖河等河道被大量违章建筑侵占,贯通区段仅占26%,受阻严重,可达性、亲水性不足。
5 深化南通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改进建议
5.1 强化规划引领,完善交通网络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南通市道路交通更新成效,应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建议根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南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具体而言:
提高规划前瞻性:结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科学预测区域交通需求变化趋势,合理安排道路交通更新项目的时序和空间分布。对交通增长迅速的区域适当提高技术标准,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完善过江通道体系:加快推进张靖皋、海太、启崇太等过江通道建设,加快苏通二通道、崇海大桥建设的前期工作,争取苏通二通道早日开工建设,提升与上海、苏南快速连通水平。规划研究临永和沪崇启通道建设,更好打通跨江融合"任督二脉"。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加快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如通苏湖城际的建设或前期工作,积极推动新长铁路过江通道建设,共同构成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十"字型网络。创造条件推进机场快线、江海快线落地建设,构建"中心放射、市域成环"的市域铁路网。5.2 促进城乡融合,提升服务品质
针对城乡交通发展不均衡问题,南通市应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公路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按照"规划连片实施、环境连片提升、安全连片强化、治理连片发展"思路,推动农村公路片区化发展,打造跨省际美丽农村路片区。
二是完善城乡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运输服务一体化、管理制度一体化。科学规划生活性集散交通、绿色慢行交通,优化快速、主干、次干、支路比例。开展城市微循环和支路网建设,以路网顺畅助推人流车流快速集散。
三是深化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地铁、公交、慢行交通网络融合发展,逐步提升站点覆盖率,提高公共交通运营效率。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慢行系统,在商业政务集中区、公交站点、医院、学校、景区等场所增加非机动车停放场地和充电设施,增强绿色出行便利性。
5.3 深化精细治理,改善出行体验
面对城市交通管理难题,南通市应进一步深化精细治理。一是优化交通组织设计,进一步开展市区信号灯路口配时方案精细化优化设计,定期组织开展市区联网信号路口运行巡查及信号控制策略优化。力争实现主次干道相交等重点路口全天信号方案时段划分不少于8个,外围次支路相交等普通路口信号方案时段划分不少于5个。
二是加强停车管理,通过新建、改造、施划、共享四项举措,增加停车资源供给。贯彻落实《南通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定期开展停车秩序专项整治,共同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有序安全的停车环境。
三是推进交通安全治理,打造精品宣教品牌,创建宣传教育基地,做精基层宣教阵地。重点针对事故多发易发的群体、部位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提升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5.4 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共治
道路交通更新改造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完善跨区域协同机制,加强与长三角港口群,尤其是上海港的协同联动,探索在港口运营、货源组织、航线开辟等方面一体化运作。强化与省港集团、长江中上游及其主要支流各港口的联系,争取更多货源供给。
二是健全投融资机制,探索老城区城市更新投融资机制,密切关注中央专项债券资金投向,积极向上争取对口资金。强化国有平台协同参与,积极探索PPP、BOT、TOT、ABO投融资模式,增强项目资金保障能力。
三是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明确社区规划师的职责、权利、资金配套等,形成长效的制度保障。研究"柔性执法"机制,让城市治理更有人情味、更精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良好社会氛围。
6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报告系统分析了南通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措施与改进路径。分析表明,南通市在道路交通更新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以重大工程引领为突破、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智慧赋能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的系统推进模式。
然而,面对过江通道瓶颈、城市内部交通系统不完善、老城区更新改造任务艰巨等挑战,南通市仍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未来,南通市道路交通更新应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提升,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引领,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的战略转型。
展望未来,南通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应紧紧围绕"南通好通,通达未来"的愿景,以《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精神为指导,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现代化道路交通体系。通过持续深入推进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南通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出行环境,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时刻在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