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医生叮嘱:今日重阳,吃降压药的高血压病人,谨防4隐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09:55 1

摘要:重阳节,登高望远、敬老赏菊,空气清爽,是不少中老年人一年中最期待的时节。但在这温情时刻里,有件事必须敲黑板、划重点:正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重阳节期间要特别小心4类隐患。

重阳节,登高望远、敬老赏菊,空气清爽,是不少中老年人一年中最期待的时节。但在这温情时刻里,有件事必须敲黑板、划重点:正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重阳节期间要特别小心4类隐患。

气温起伏、饮食变化、活动强度增加,再加上老友相聚的情绪波动,这些看似“节日气氛”的表象背后,隐藏着对血压控制的干扰。高血压不是年轻人的病,但它也不是“老年人的常态”。

血压升高,是全身系统发出的“预警信号”,如果再加上服药不当或生活方式出错,身体就像把绷紧的弓,随时可能断弦。内分泌科医生提醒:重阳节不是危险的日子,但它可能是你忽视细节的高风险节点。

第一个隐患:节日饮食超标,引发血压飙升。重阳节讲究团圆、丰盛,一桌子菜往往咸香油重。咸鸭蛋、腊肉、咸菜、炒货、糕点,看着香,吃下去却是血压的“催命符”。

钠摄入一旦超标,血管壁压力激增,降压药的效果也会被“吃掉一半”。不少人还习惯在节日里小饮两口,酒精和降压药一起服用,可能加重低血压反应,也可能导致心率失控。

解决办法并不复杂:菜可以吃,但要选“清淡款”优先,盐分控制在每天5克以内,酒尽量不碰。如果实在推不掉,也要控制量,每餐别超过一小杯,且绝不空腹饮酒。节日前后要比平时更注意饮食平衡,不能因为“节日快乐”就彻底放飞自我。

第二个隐患:一早登高爬山,诱发低血压或心脑供血不足。不少中老年人喜欢在重阳这天登高望远,以祈“长寿安康”。问题是,秋季清晨气温低,血管一收缩,血压容易波动。

刚吃完降压药没多久就开始剧烈活动,体位性低血压很容易发生——你可能突然头晕、眼前发黑,甚至跌倒骨折。

尤其是服用利尿类降压药的人,清晨脱水状态明显,一爬坡就供血不足。而且秋季空气干燥,身体水分流失快,很多人又不习惯及时补水,血液浓度升高,容易形成血栓。

建议是:清晨不宜剧烈运动。登高可以,但最好选中午前后,气温升高后再出发。出门前测一下血压,如果偏低,就推迟行程。随身带水,穿防滑鞋,登山速度要慢、路线要短,别把节日变成“体能测试”。

第三个隐患:情绪起伏大,刺激交感神经,引发血压波动。节日里,有人喜,有人忧。见到久违亲友,开心得热泪盈眶;也有人因思念故人、家庭压力而情绪低落。这些情绪变化,看似无害,其实会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干扰血压调节。

交感神经一旦被激活,肾上腺素飙升,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自然跟着上升。很多人以为自己吃了降压药就“百毒不侵”,但药物控制力是有限的,情绪波动可能让药效“被中和”。

如何应对?节日情绪管理很关键。可以提前安排活动,避免临时聚会带来的情绪刺激;学会察觉自己的情绪变化,找到转移情绪的方式,比如散步、听音乐、写书法等。

别让“节日的感动”变成健康的负担。

第四个隐患:忘记服药或擅自调整剂量,打乱血压节律。节日一忙,作息被打乱,不少人忘记吃药,或吃了也没按时。更有甚者,听说天气凉了,血压可能升高,就自己把剂量加了一点。

这种“自作聪明”,很容易打破血压的平衡,不是高了压不下来,就是低了起不来。降压药不是止痛片,不能想吃就吃,想停就停。它建立的是一个长期稳定的控制机制,任何擅动剂量都可能带来血压反弹或低血压危机。

节日再忙,药不能忘。建议设置闹钟提醒,或让家人帮忙监督。不确定剂量是否需要调整时,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别凭感觉办事。

特别提醒:重阳节前后昼夜温差大,血压更容易波动。早晚要注意保暖,别舍不得穿秋裤,也别贪凉开窗睡觉。很多老人以为“抗冻养生”,其实是给心脑血管制造麻烦。

别让节日起了头,病痛来收场。每一个高血压患者的身体,都像一台平衡仪,任何一个小的外力扰动,都可能打破稳定的秤杆。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很多老年人节日期间“临时换药”,觉得新药“效果好”,或“朋友推荐”。这种习惯极其危险。药物的相互作用复杂,作用时间、代谢方式、适应人群都不同,不是你感觉“血压下来了”就代表它适合你。

真正的健康,从不靠“节日突击”。而是靠日常点滴的积累、稳定的作息、规律的用药、适度的锻炼、合理的饮食。节日只是提醒我们,别在放松的时候放弃对自己身体的掌控。

你或许会觉得这些唠叨平淡无奇,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决定了你是否能安然度过下一次节日。别让重阳节变成“高血压节”。身体这本账,不会因为节日就网开一面。

你今天对它的放纵,未来就得加倍偿还。每一个服降压药的人,都是在跟“时间炸弹”谈判。节日只是给这场谈判添了些干扰项,你是否能稳住局面,靠的不是运气,是你对健康的坚持。别怕麻烦,怕的是麻烦找上门时你毫无准备。

参考文献

1. 朱建华.《中老年高血压饮食与生活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年。

2. 刘彤.《临床降压药物使用指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陈医生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