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7年,一位中国科大的大学生正为他的量子力学期中考试发愁。那些反直觉的量子概念让他“完全搞不明白”,甚至差点不及格。
今日的中国,已在量子科技领域跻身国际前沿
1987年,一位中国科大的大学生正为他的量子力学期中考试发愁。那些反直觉的量子概念让他“完全搞不明白”,甚至差点不及格。
他当时不会想到,几十年后,自己会成为世界量子科技的领军人物,带领团队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他就是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眼中的这40年,是一段中国量子科技从远远落后到跻身国际前沿的跨越之旅,也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与时代共同进步的缩影。
潘建伟与量子力学的初遇并非一见钟情。在中国科大读书期间,量子世界的“诡异”特性曾让他倍感困惑。但正是这种困惑,激发了他探究真相的强烈好奇心。
转折点发生在1996年,潘建伟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留学,师从塞林格教授,深入国际量子研究前沿。一年的努力后,他参与完成的“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入选《自然》杂志“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2001年,潘建伟做出了重要决定——回国组建实验室。(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当时他的研究项目和国外的老师塞林格是冲突的,两人还有点小不愉快,后来杨振宁先生从中调和并说服了塞林格)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他从零开始组建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踏上了一条将中国量子科学研究推向世界前沿的征程。
回国后的潘建伟,带领团队创造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08-2012年,他的团队建成世界首个光量子电话网、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网,标志着城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走向成熟;2016年,“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作为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量子纠缠分发等突破;2017年,“京沪干线”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通过总验收,全长2000余公里,构建了首个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2020年,中国量子计算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九章”和“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引起世界瞩目。潘建伟的成功,不仅源于对科学的热爱,更与他清晰的科研布局和团队建设密不可分。
他很早就规划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与量子精密测量三大研究方向。他主张 “科学研究不仅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致力于让科研成果服务国计民生。
在人才战略上,他深刻认识到“科研需要群体作战,不能单打独斗”。通过有规划地将学生送往国外顶尖团队深造,再吸引他们回国,组建了覆盖量子技术各环节的全面团队。
面对海外优越的研究条件,潘建伟始终坚定地表示:“出国是为了回来”。他将自己与团队取得的成绩,归功于改革开放后国家提供的科研机遇与稳定的支持环境。
在他看来,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发展。他曾深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幸运,就是能把自己的梦想融入改革开放的伟大浪潮,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同盛!”
潘建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初学量子力学时的困惑经历。为了让公众理解反直觉的量子概念,他高度认可并积极支持科普工作。
他创办“墨子沙龙”,亲自参与科普活动,希望培养公众的科学兴趣,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基础。他从一位曾经对量子力学感到困惑的学生,成长为量子科学最有效的传播者。
面向未来,潘建伟描绘了清晰的科研蓝图:
在量子通信方面,希望通过10到20年的努力,构建一个天地一体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
在量子计算领域,期望通过5到10年,研制出50量子位的量子模拟计算机,解决特定问题。
潘建伟的40年,正是中国科技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缩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个人梦想与时代潮流、国家发展相结合,就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在潘建伟眼中,这40年只是中国量子科技崛起的一个开端,更精彩的篇章,还在后面……
来源:院士智慧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