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一片存在争议的牧场上,一个身影正弯腰俯身,手中的卷尺在草场间来回丈量。“别急,咱们既是邻居,又是草原上的兄弟,草场的边界算清了,心里的疙瘩就解开了!”熟悉的声音安抚着双方当事人激动的情绪。说话的这位正是当地牧民口中的“贴
调解现场
宣讲法律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一片存在争议的牧场上,一个身影正弯腰俯身,手中的卷尺在草场间来回丈量。“别急,咱们既是邻居,又是草原上的兄弟,草场的边界算清了,心里的疙瘩就解开了!”熟悉的声音安抚着双方当事人激动的情绪。说话的这位正是当地牧民口中的“贴心所长”——河南县司法局优干宁司法所所长晁学农。
10月23日,“法治护航新征程 共筑平安青海新‘枫’景”黄南行采访组走进河南县。记者了解到,晁学农从市场监管执法者到森林警察,再到司法所长的“跨界”履职,让他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他用脚步走遍辖区每一寸草场与村庄,将法治的严谨与为民的热忱,揉进每一次调解、每一场普法、每一次帮扶,在高原牧区书写着司法为民的生动答卷。
把“纠缠的羊毛”捋顺在草场上
“草原上的纠纷,就像缠在一起的羊毛,越扯只会越乱,得顺着纹理慢慢解。”这是晁学农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化解矛盾纠纷的“诀窍”。
2024年10月,一场因草场边界模糊引发的冲突,在优干宁镇两户牧民之间爆发。“这是我家的草场!”“凭什么说是你的?我的祖辈就在这儿放牧。”双方当事人情绪激动,眼看冲突就要升级。“大家先冷静,我是晁学农,有事咱们坐下来谈!”急促的脚步声中,晁学农带着司法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他快步上前,挡在双方当事人中间:“草场的事有法律依据,也有老辈传下来的规矩,咱们现在就量一量,查一查,一定给大家一个公道!”
接下来的几天,晁学农的身影出现在这片草场上。天刚亮,他就揣着干粮,对照着泛黄的历史凭证,在寒风中弯腰丈量、标记。正午日头稍暖,他又分别钻进两户牧民的帐篷,炉火烧得通红,他顾不上喝一口热茶,耐心做起了调解工作,“我知道你家的牛羊全靠这片草场,着急是应该的。”“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闹僵了以后咋相处?”他既讲草原法里关于权属认定的条款,又拉着双方当事人回忆儿时一起放牧的情谊,把法理说透,把人情讲暖。最终,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按下红手印。“之前是我太冲动了!”“以后咱们还是好邻居!”双方当事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晁学农脸上的疲惫被欣慰取代。
让法治种子随马蹄声播撒草原
“乡亲们,赛马会结束了别急着走,咱们聊聊民法典里的‘草原规矩’,比如牛羊跑丢了该咋找,邻里借钱要注意啥。”那达慕盛会在河南县的草原上开幕,马蹄声阵阵。在喧闹的人群中,一个搭着“流动法律服务站”的蓝色帐篷格外显眼,晁学农正拿着话筒,用草原乡音向围坐的牧民群众宣讲法律知识。
牧区群众居住分散,语言又有差异,如何让法治意识真正走进牧民群众心田?晁学农琢磨出了“双语普法+赶盛会”的办法。每逢赛马会、那达慕这些牧民群众聚集的日子,他就带着司法所的同事提前搭好帐篷,把民法典、草原法等法律法规,编成草原故事、牧民谚语,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讲出来。
“去年有户人家,因为儿子不赡养老人闹到司法所里,最后靠民法典帮老人讨回了公道。”晁学农拿起一本双语普法手册,指着上面的案例,身边的牧民群众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有人举手提问:“晁所长,要是我家草场被别人占了,该找哪个部门?”“我女儿出嫁,彩礼的事法律咋说?”他一一耐心解答,手里的笔在本子上飞快记录,时不时用藏语重复几句,确保每个人都听明白。
不仅是那达慕,学校的课堂、牧委会的院落,都成了晁学农的“普法课堂”。每次去偏远牧委会宣讲,汽车开不到的地方,他就骑着摩托车,翻过山梁、穿过溪流,赶到时裤脚沾满泥水,却依旧笑着拿出普法资料:“来,咱们今天说说反家庭暴力,一家人过日子,拳头解决不了问题,法律才是靠山!”
参加那达慕的人群渐渐散去,晁学农和同事们收拾帐篷时,一位蒙古族老人握着他的手说:“晁所长,你讲的我们都听懂了,以后遇到事,咱不蛮干,找法律!”那一刻,晚风拂过草原,带着法治的种子,悄悄落在了牧民群众的心间。
司法服务有温度
“晁所长,真是谢谢你!没有你,我和老伴真不知道该咋活!”一个清晨,优干宁镇的一间蒙古包内,一蒙古族老人多杰(化名)紧紧握着晁学农的手,浑浊的眼睛里噙满泪水,另一只手攥着刚拿到的低保证明,脸上满是激动。
多杰和老伴长年患病,晁学农在一次入户走访时得知这一情况。他走进老人的蒙古包,看到的是破旧的毡毯,蜷缩在炕角的老人连起身的力气都没有。“您放心,这事我来帮您办!”晁学农当即掏出本子,详细记录下老人的情况。
接下来的日子里,晁学农成了镇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常客”。他帮老人撰写低保申请,一次次拿着材料跑部门、找负责人,耐心说明老人的困境;遇到办理流程卡住时,他就蹲在办公室门口,等工作人员有空就反复沟通。“老人年纪大了,又不懂汉语,我多跑几趟不算啥,不能让他们没人管。”
当低保证明送到老人手中时,多杰和妻子眼含泪水,紧紧握住晁学农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这时,蒙古包里的炉火正旺,映着晁学农额头的汗珠,也映着老人脸上的笑容——法律是严谨的,但在晁学农这里,司法服务永远带着温度。
对社区矫正对象和刑满释放人员,晁学农同样倾注心血。社区矫正对象达娃(化名)刑满释放后找不到工作,整日闭门不出。晁学农每周都去他家走访,一开始达娃不愿开门,他就站在门外喊:“达娃,我知道你心里不好受,但日子还得往前过,有我在,咱们一起想办法!”后来,他帮达娃联系了当地的超市,达娃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草原上最动人的口碑
“有晁所长在,我们心里就踏实!”在优干宁镇,无论是蒙古族牧民,还是汉族乡亲,提到晁学农,都会竖起大拇指。
“上次我和邻居因为牛羊越界吵架,晁所长来调解,不仅把道理说清,还帮我们重新划了边界,现在我们还是好邻居!”牧民扎西笑着说,手指向远处的草场,“你看,那片草场的边界桩,还是晁所长帮我们立的呢!”
“我家之前发生的经济纠纷,是晁所长耐心调解,还帮我们协商赔偿,我们每次见到晁所长,都主动打招呼。”王师傅说,“他不偏不倚,既讲法律,又讲人情,我们都服他!”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地坚守。从清晨的草场调解,到正午的普法宣讲,再到深夜的入户帮扶,晁学农的脚步,丈量着高原牧区的每一寸土地;他的身影,定格在牧民最需要的每一个瞬间。这位高原牧区的“贴心所长”,用真诚融化了草原的寒冷,用行动践行了司法为民的承诺,在河南县的草原上,树起一面温暖的旗帜——这面旗帜映着法治的光,更载着群众沉甸甸的信任。
来源:潇洒蜻蜓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