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李荣伟的镜头第一次对准青白江清泉花园沟青年川剧团的化妆台时,他或许未曾想过,这一按快门,便是跨越13年的坚守与记录。作为四川省企业家摄影协会川剧艺术专委会会长,他用近千幅作品,为一群“为活着而唱”的川剧人,为这项国家级非遗,留下最鲜活的时代印记。
当李荣伟的镜头第一次对准青白江清泉花园沟青年川剧团的化妆台时,他或许未曾想过,这一按快门,便是跨越13年的坚守与记录。作为四川省企业家摄影协会川剧艺术专委会会长,他用近千幅作品,为一群“为活着而唱”的川剧人,为这项国家级非遗,留下最鲜活的时代印记。
缘起一碗面
非遗与温情的双重牵引
李荣伟与川剧的羁绊,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已埋下伏笔。通过电视与收音机,老一辈川剧艺人的服饰脸谱、唱腔身段,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2011年5月22日,这个被他清晰铭记的日子,成为这份羁绊具象化的起点——一个偶然的消息让他得知,家附近的清泉镇“藏”着一家民间川剧团。
2011年5月22日,青白江区清泉花园沟村。
2011年5月26日,青白江区清泉花园沟村。《窦娥冤》一场戏,演员真情演绎。
为了捕捉演员化妆的珍贵瞬间,他饿着肚子赶早乘车前往剧团,这份热忱换来了最质朴的回馈:演员们得知他还没吃早饭,立刻为他煮了一碗鸡蛋面。当面香扑鼻而来,他情不自禁地感叹:“真香啊!”这声感叹里,藏着的不仅是食物的暖意,更是民间艺人不加修饰的善意。这份突如其来的温情,让原本出于对川剧艺术热爱的拍摄,多了一层人与人之间的牵挂。川剧作为我国四大剧种之一、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文化分量,与这份市井温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13年拍摄生涯的最初动力。
共生式记录
13年的陪伴与见证
13年的跟拍生涯,李荣伟早已不是旁观者,而是剧团“编外成员”般的存在。这种深度融入的记录方式,始于剧团最动荡的岁月——拍摄初期一年多里,因拆迁、房租等问题,剧团接连搬迁四次,十几名演员分别挤在木板隔出的三平方米空间里,仅能放下单人床与小桌。
2011年8月9日,青白江区清泉镇花园沟村,简陋的演出场地,一块幕布后就是她们的生活化妆间。
2011年8月9日,青白江区清泉镇花园沟村。杜玲芝和夏光荣的女儿只有在放假的时候才能来剧团和爸妈在一起。
2012年2月21日,新都石板滩。因为附近施工需要剧团又一次面临搬迁,团长赵丽(右)满脸愁容。
2012年4月1日,青白江区清泉镇花园沟村。为了节约开销,演员不仅在台上要扮演多种角色,还要负责起剧务工作。
2012年5月10日,当天是李荣伟(左二)的生日,他与剧团的成员一起合影。
2016年9月22日,成都龙泉驿区一临时演出地,吹拉弹唱于一身的严西湖陶醉于演奏中。
正是这份朝夕相处的信任,让他获得了最核心的拍摄密码:剧团下乡演出、搬家换场都会提前告知,使他从未错过关键瞬间的捕捉。而他始终坚守纪实摄影的底线——“不打扰被摄对象”,在熟稔的自然状态中,捕捉到争吵、欢笑等最真实的情感流露。从除夕之夜与团长的丈夫严老五(严西湖)共睡透风的舞台,在四张方桌拼成的“床”上仰望星空、听新年钟声,到跟着剧团赶庙会演出,他的镜头与生活,早已和这群川剧人的悲欢紧紧相连。
镜头的力量
从生存纪实到文化传播
13年的拍摄历程中,诸多瞬间在李荣伟心中刻下永恒印记,而四川南部县的春节庙会之行尤为难忘。当时剧团为了赚取相当于平日一个月的收入,在此连唱十天大戏。然而抵达时,厨房停工、食材匮乏,演员们从老乡家借来白菜与肉,煮出的一锅肉片汤与盐煎肉,成为他记忆中“最香的年夜饭”。这段经历被镜头定格,成为民间剧团生存状态的生动注脚。
2015年2月18日,四川南部县春节大庙会的年夜饭。
2018年5月18日,新都石板滩,电影《活着唱着》拍摄现场。
更令人动容的是镜头背后的改变。通过李荣伟牵线,省市媒体纷纷聚焦这个草根剧团,当地政府随之给予资金扶持。这份关注最终化作更广阔的回响——以剧团为原型、演员本色出演的电影《活着唱着》,不仅成功入围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团长赵小利更凭借该片斩获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影像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成为推动现实改变的力量。
变迁与怅惘
镜头下的生存困境
李荣伟的镜头忠实地记录下13年间的残酷变迁:剧团从最初的12人团队逐渐缩减,成员所剩无几;随着80岁高龄的演员高大妈因病离世,剩下的人或改行、或串场;演出收入时常抵不上演员工资,观众席上的老人也越来越少。2023年,这个他跟踪拍摄了十余年的剧团,终究因生存困难宣告解散。2025年8月,剧团使用了十多年的老剧场(清泉镇敬老院旧址)因存在安全隐患被拆除,赵小利与丈夫严西湖在空荡荡的舞台上清唱《八郎回营》,与老剧场作别的画面,无疑是镜头中最沉重的一幕。正是这些镜头内外的细节,共同拼凑出民间川剧在时代浪潮中的无奈境遇。
2018年7月25日,新都石板滩。在简陋的生活环境里演绎着他们不凡的人生轨迹。
2019年5月6日成都龙泉驿区临时剧场,演员在四平方米左右的住所化妆。
2021年5月25日,青白江清泉剧场。80高龄的高大妈还在坚持演出。
影像的坚守与未来的期许从单纯的摄影记录到增加视频维度,李荣伟的创作手法随技术而演进,但核心始终未变:“与被摄者融为一体,才能拍到最真实的一面。”这种创作理念,让他的作品超越了普通纪实摄影的范畴,成为承载着情感与记忆的文化档案。
2012年5月4日,新都石板滩,台下逐步减少的忠实观众......
2017年1月10日,青白江清泉剧场,临近开场也没几个观众。
2021年12月11日,青白江区清泉剧场,观众还没有演员多。
面对剧团解散的遗憾,李荣伟并未停止对川剧传承的思考。在他看来,民间川剧的出路在于“政策支持”与“自我革新”协同并举:一方面需要《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这样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更需要演员主动转变思维,借助网络平台将经典折子戏改编为短小精悍的作品,以重建与当代年轻人的情感连接。成都部分民间川剧团“网上订位抢手”的现状,正是创新希望的明证。
13年光阴,李荣伟的镜头从一碗面的温暖开始,既记录了一群川剧人的悲欢离合,更映照出非遗传承的艰难与韧性。尽管花园沟青年川剧团已解散,但那些定格在照片中的脸谱、唱腔与坚守,终将成为唤醒文化记忆、照亮传承之路的力量。正如他所期许的,川剧的生命力,或许正在于那些在变迁中从未放弃的“活着唱着”。
策划:白桂斌
文字:《人民摄影》报记者盛璐婷
图片提供:李荣伟
美编:汪艳梅、方雅雯
编委:赵望
监制:陈军德
总监制:刘文芳
主管: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
主办:青白江区委网信办、青白江区委外宣办、青白江区融媒体中心
青白江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运营热线
点留言
来源:成都青白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