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0家芯片公司说没就没?这波消失潮到底是塌房还是洗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09:54 1

摘要: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从2022年开始,中国芯片相关企业就经历了大规模的倒闭潮。到了2024年,这股浪潮更加汹涌澎湃,单单去年一年就有14648家芯片企业倒闭或被注销。这些数字一出来,外媒立马炸锅,《华尔街日报》标题直接写"中国芯片行业大崩盘",《金融时报》更夸

最近刷科技新闻,一条消息直接冲上热搜。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从2022年开始,中国芯片相关企业就经历了大规模的倒闭潮。到了2024年,这股浪潮更加汹涌澎湃,单单去年一年就有14648家芯片企业倒闭或被注销。这些数字一出来,外媒立马炸锅,《华尔街日报》标题直接写"中国芯片行业大崩盘",《金融时报》更夸张地宣称"中国芯片产业进入死亡螺旋"。

可咱国内网友看完却直挠头,因为同样是这段时间,国产芯片的好消息不断刷屏。去年国产14纳米量产、今年28纳米光刻机突破的消息还热乎着呢。

到了2025年10月,更打脸的事儿发生了。

上海微电子在工业博览会上首次公开展示了极紫外光刻机参数图,中芯国际开始测试国产深紫外光刻机,效果还不错。华为也没闲着,计划在2025年出货70万颗昇腾AI芯片,这些芯片正在中芯国际流水线上源源不断生产。

这哪是"造不出芯片"?根本是"悄悄支棱起来了"啊!

那问题来了:14648家企业到底为啥"消失"?是中国芯片产业真垮了,还是真的被打脸了,是一场必要的行业洗牌?

第一部分:5700家芯片公司说没就没?这波"消失潮"到底是塌房还是洗牌?

先给大伙儿划重点:这些消失的企业,可不是最近一年突然倒闭的。

从2022年开始,整个中国芯片行业就启动了一场堪称"地震"的大调整。当时根据企查查的数据,2022年全国就有5746家芯片企业被注销或倒闭。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飙升到10900家。进入2024年,情况更加严峻,14648家芯片企业在这一年里消失。

为什么会这样?咱得翻一翻历史账簿。

回到2021年和2022年,全球芯片荒让国内企业嗨翻天。一颗普通的汽车控制芯片,从1块钱美金涨到50块钱,这种暴利简直让人眼红。当时深圳华强北的老板们开玩笑说,以前卖手机配件,现在改行卖芯片设计图纸,利润翻十倍!

这刺激得什么企业都往里冲。

不少是真想干芯片的,但更多是来"凑热闹"的。有些老板以前是开餐馆的,听说芯片这行赚钱,立马改行来搞"芯片设计"。还有的老板根本没看懂芯片到底是啥,就注册了公司,拿着政府补贴铺摊子。当时国内注册芯片公司的速度,就像开奶茶店一样——有个PPT就能拿投资,甚至都不用正版芯片设计软件,直接抄开源代码改改就敢卖。

这样的事儿能持续多久呢?

自然坚持不了多久。


2022年下半年,国家审计署开始动真格了。一波又一波的"芯片骗补"案例被曝光出来。某地方政府砸20亿扶持的"高端芯片项目",结果厂房盖到一半老板卷款跑路。某号称"自主研发14纳米"的企业,实际上买的是国外二手设备贴牌,就敢向政府报补贴。深圳某科技园里,10栋楼里有7栋挂着"芯片设计"的牌子,一查才发现全是做电路板的企业改行来"蹭热点"。

这波操作直接把监管层惹毛了。

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芯片行业补贴收紧,重点扶持"真技术",严厉打击"假项目"。那些投机取巧的企业,顶不了多久就开始垮台。想拿政府补贴?行啊,先拿出28纳米以下制程的流片数据出来,或者证明你的技术能用在新能源汽车、航天这些关键领域。

这一下子,至少七八成的"皮包公司"直接现原形——没技术、没资金、没客户,最后只能破产清算。

但这真的是坏事吗?

咱看看2024年底和2025年还活跃着的企业是啥水平。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在3451家的基础上还有增长,这1.2万多家芯片企业里,聚焦14纳米以下先进制程的企业在增加,做汽车芯片、工业芯片的"专精特新"企业超过2000家。反观那些消失的一万多家?绝大多数是2021到2022年"芯片荒"时跟风成立的——手里没有核心技术,库存积压成山,最后走投无路只能倒闭。

这不就是淘汰"拖后腿的",留下"能打仗的"吗?

从2024年的数据看,中国芯片总产量并没有因为企业数量减少而下滑。相反,成熟制程芯片产能在稳步提升,28纳米及以上工艺的芯片自给率在不断攀升。家电芯片、通信基站芯片这些曾经依赖进口的东西,现在基本自己能造。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企业少了,产业反而更健康了。

当然,这种"大浪淘沙"的过程必然充满了阵痛。大批企业倒闭意味着成千上万的人失业,许多投资打了水漂,地方政府的芯片梦也梦碎了。但从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痛苦是必要的。你不能指望一个产业既要数量多,又要质量好,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第二部分:消失的5700家里,到底藏着哪些"行业潜规则"?

为什么之前会有那么多"凑热闹"的芯片公司涌现?这可不是什么突然爱国热情,而是实打实的利益驱动。咱得从技术、市场和资本这三个维度把它拆开来看。

先说技术层面的"卡脖子"困局。

芯片制造到底有多难?简单来说,就是在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刻几十亿个晶体管,差零点一纳米就可能导致芯片报废。这对制造精度的要求,简直逆天。

但在2021到2022年那段时间,国内出现了一大批的"PPT造芯"现象。不少企业号称自己在研发7纳米、5纳米芯片,实际上根本没有实打实地流片,也就是说没有把设计变成真实的物理芯片。他们做的就是用从美国购买的EDA软件——也就是芯片设计软件——在电脑上画个设计图,然后吹牛说自己技术突破了。更离谱的是,有的企业买了台二手光刻机,改改参数就敢宣称自己突破了某某工艺。

结果呢?一查就全露馅。

设计用的是美国Cadence的EDA软件,流片靠台积电代工,自己根本没摸过光刻机,纯粹就是"纸上谈兵"。这样的企业能活多久?根本活不了。一旦补贴没了,融资没了,这些空中楼阁立刻就塌了。

再说市场层面的"赚快钱"心态。

2021年全球芯片荒的时候,市场价格那叫一个疯狂。一颗普通的汽车MCU芯片从一美元疯涨到五十美元,涨了五十倍啊!这种暴利谁看了不眼红?

当时国内企业一看这个行情,立马一窝蜂地涌进芯片赛道。投资人也开玩笑说,你们对标的是英伟达还是英特尔?言下之意就是你们得有多大的目标,我们就给多大的支持。

可问题在哪呢?

这种"赚快钱"的模式根本不长久。到了2023年芯片荒缓解,市场价格开始暴跌。那些没有任何技术积累的企业,库存一下子变成了烫手山芋。买都买不出去,到最后只能破产清算。

更离谱的是,有些企业干脆就专门奔着"骗补贴"去的。先拿到政府的专项资金,然后买几台低端设备摆拍,拍拍照发发新闻稿宣传一下,等到热度过了,员工工资发完就跑路,留下一地鸡毛给当地政府。

这种骗补现象在2021年到2022年期间特别猖獗。武汉弘芯、济南泉芯这些项目,砸进去的资金动辄就是百亿级别,最后全打了水漂。这给地方政府造成的损失简直难以估量。

最后再说资本层面的"热钱退烧"。

2021年芯片行业融资最火的时候,气氛那叫一个乐观。一家初创公司融个天使轮就能拿几个亿,投资人甚至都不太关心这家公司能不能赚钱,就看未来的想象空间有多大。只要号称自己是做芯片的,融资就不成问题。

这样疯狂的日子能维持多久呢?

2023年资本寒冬来了。投资人们开始清醒了,一算账发现自己投的芯片公司三年烧了十亿块钱,连28纳米制程都没突破,还怎么继续烧钱?于是投资人立马捂紧钱包,芯片融资从火爆直接降到冰点。

没有了融资支撑,没有了政府补贴,这些企业自然就活不下去了。再加上库存积压、技术无突破、市场前景不明,企业倒闭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了。

这三个层面加在一起,就造成了2022年以后芯片行业企业大规模倒闭的现象。那些靠"讲故事"续命的企业,一旦"热钱"退烧,故事就讲不下去了。那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一旦政策调整,补贴收紧,马上就现形了。这其实是市场的一种自我纠正机制。

第三部分:企业少了,芯片反而更强了?这背后藏着啥逻辑?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企业数量在大幅下降,但中国芯片产业的实力反而在上升。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简单来说,这就是"质量大于数量"这个永恒真理在芯片行业的具体表现。

以前,国内芯片企业的战略就是"铺摊子"。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手机芯片、汽车芯片、家电芯片、甚至玩具芯片,反正都想做。结果呢?样样都做,样样都做不精,哪个领域都没有竞争力。

现在剩下的企业,战略调整了。他们不再追求全能,而是聚焦在"卡脖子"环节,也就是那些被卡喉咙的关键领域。

中微公司就是个典型。他们专攻刻蚀机,也就是芯片制造中的一个关键设备。这家公司的5纳米刻蚀设备已经拿到了TSMC和三星的批量订单。虽然现在还不能说完全独立自主,但这已经证明了国产刻蚀机的竞争力。

长江存储死磕存储芯片不松手。他们今年量产的232层3D NAND闪存,性能和容量都在全球领先地位。这个成就对标的是三星、美光和SK海力士这样的国际巨头,而长江存储硬是从他们的夹缝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华为海思专注麒麟芯片的迭代。最新的Mate70搭载的麒麟9100芯片,采用6纳米工艺制造,性能指标接近高通最新的骁龙旗舰芯片。这说明华为在芯片设计上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种"集中火力"的打法,让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实现了突破。28纳米及以上的成熟工艺芯片,现在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这不只是个数字,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全球70多亿人用的家电、手机、汽车上的芯片,有很大一部分现在都是中国造。

再说设备层面的突破。

以前造芯片,光刻机、EDA软件、离子注入机全都要靠进口。一旦国际形势风吹草动,人家一卡供应,国内产线就得停工。这种日子多憋屈啊。

现在呢?局面在慢慢改变。

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从实验室走向试产,这是多大的进步啊。华大九天的EDA设计工具已经能够支持中芯国际的14纳米工艺设计,这证明了国产EDA的可用性在增强。国产离子注入机在国内晶圆厂的28纳米工艺上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这些都不是实验室的样品,这都是真正在产线上跑的"干活机器"。中芯国际用国产28纳米光刻机流片的芯片良率达到了95以上,和用ASML设备没啥差别。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程度在大幅提升。你不再是被人家的脖子卡住,而是慢慢地握住了自己的命运。

从产业结构来看,现在国内最活跃的企业,都是真正在"硬刚"技术的。中芯国际的研发投入占到了营收的四分之一,这不是吹牛,是真金白银砸进去。华为海思投入更大,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和国际芯片巨头来个"正面交手"。

那些靠讲故事、靠融资、靠补贴苟延残喘的企业,全部出局了。留下来的都是真正能打的选手。

从2024年的数据看,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营收达到了5867亿元,相比前一年增长了13.9亿元。虽然这个数字离美国还有差距,但增速是很快的。更关键的是,这个增长是建立在企业数量减少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用更少的企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这充分说明了"少而精"的策略是正确的。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芯片企业大规模倒闭的消息一出,评论区直接成了"大型辩论现场"。网友们提出的问题,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真实疑虑。咱挑几个最有代表性的来聊聊。

问题一:企业少了,会不会导致芯片供应不足?这是很多人最担心的。

说实话,这个忧虑完全多余。消失的都是"凑数的",留下的都是"能打的"。你想啊,那些倒闭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大多是没有订单、没有客户、没有产品的皮包公司。他们倒闭了,市场上根本不会少一颗芯片。

反倒是,那些有真本事的企业活下来了,他们的产能在提升。中芯国际在扩产,长江存储在扩产,华为海思在扩产。中国每天生产的芯片颗粒数在往上走,而不是往下走。

从2024年到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看,中国芯片出口量一直在增长,出口金额也在增加。虽然还是有很多芯片靠进口,但国内能造的已经越来越多了。汽车芯片、家电芯片这些民用领域的芯片,已经基本实现了自给。高端芯片虽然还在追赶,但不存在"供应不足"的问题。

问题二:外媒说中国造不出高端芯片,这话对不对?

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在7纳米及以下的尖端制程上,中国和欧美还有差距。像苹果A18芯片、英伟达最新的GPU芯片这些,用的都是台积电和三星的尖端工艺,国内还暂时跟不上。

但这就得出"中国造不出高端芯片"的结论,就太武断了。

首先,高端芯片有不同的定义。你非要说7纳米以下才算高端,那好吧,我们承认我们还没赶上。但如果你说的是"能做高性能的芯片",那中国已经有了。麒麟9100的性能,已经接近国际一流水平。昇腾AI芯片的计算能力,在数据中心领域已经有了一席之地。

其次,高端芯片不是唯一的标准。全球芯片市场70以上的份额,是成熟制程的芯片。这些28纳米、14纳米、甚至45纳米的芯片,才是市场的主要需求。在这个领域,中国已经可以自给自足,甚至还在出口。这些芯片虽然不是"高端"的,但完全是"高质量"的。

第三,技术追赶是一个过程。你不能指望中国芯片一夜之间就和英特尔、英伟达平起平坐。但现在的发展速度,已经快到让国外厂商感到了压力。最好的证明就是美国的一系列芯片管制措施。如果中国芯片真的那么弱,美国何必下这么多功夫去打压?

问题三:未来中国芯片产业会怎么样?会不会继续有企业倒闭?

答案是肯定会继续有企业倒闭的。但这不是坏事,这是行业优化的表现。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弱企业倒闭,强企业集聚资源发展,这是健康的生态。

从2025年10月的现状看,芯片产业的趋势很清晰: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突破"。政府的支持政策也在调整,重点扶持14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光刻机这样的关键设备、以及AI芯片这样的战略芯片。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虽然芯片企业的总数可能继续减少,但像中芯国际、华为海思、长江存储这样的"头部玩家"会越来越强。他们会聚集更多的人才、获得更多的资源、进行更高水平的研发。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标的就不是国内的竞争对手,而是ASML、英特尔、台积电这样的国际巨头。

行业从"内卷"到"冲刺",这是质的飞跃。

结语:5700家企业的"退场",恰恰是中国芯片崛起的开始!

回头看这5700多家芯片公司的消失,你说这是什么?是"行业崩盘"吗?根本不是。这就是一场标准的"大浪淘沙"。

淘汰掉的是什么?是那些投机取巧、没有核心竞争力、靠讲故事和骗补贴活着的"骗子"。留下来的是什么?是那些真正有技术、有产品、有客户的"工匠"。

从长江存储的232层3D NAND全球领先,到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试产,再到中芯国际的14纳米工艺稳定量产,再到华为昇腾AI芯片的70万颗出货计划,中国芯片产业正在用实实在在的成就来"打脸"所有唱衰的声音。

外媒说"中国造不出芯片",但现实是什么?现在全球生产的芯片中,有越来越多的是中国造。汽车芯片领域,中国已经全球领先。存储芯片领域,中国已经和国际巨头掰手腕。设备领域,国产刻蚀机、光刻机、EDA工具已经逐步替代进口。

下一个五年,你会看到什么?中国芯片产业会在14纳米、10纳米、7纳米这些制程上不断突破。会有更多的企业活下来,但他们都是精锐。会有更多的原创技术,而不是靠山寨和代工吃饭。会有更多的国产芯片走向全球市场,而不是被美国卡脖子。

这,就是芯片产业"大洗牌"的真正意义。不是摧毁,而是重生。不是衰退,而是蜕变。

下次再有人跟你说"中国造不出芯片",你就把这个数据砸过去:5700家企业走了,留下的全是"真狠人"。他们正在用行动证明,中国芯片的春天,已经悄悄来临。

来源:金融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