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阳节 记住四不:不晒 不送 不登 不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05:22 1

摘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农历九月初九,当秋意渐浓,这份思念便如醇厚的菊花酒,在心底悄然发酵。今日重阳,它早已超越了一个节日的名称,成为我们文化血脉中一个承载着感恩、祈福与孝道的独特符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农历九月初九,当秋意渐浓,这份思念便如醇厚的菊花酒,在心底悄然发酵。今日重阳,它早已超越了一个节日的名称,成为我们文化血脉中一个承载着感恩、祈福与孝道的独特符号。

这个节日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丰收后的祭坛。当金色的稻谷堆满仓廪,当越冬的麦种播入土地,古人会用最虔诚的仪式,感谢天地的馈赠,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这便是重阳节最古老的雏形——一场对自然的感恩礼。到了汉代,一个关于桓景避灾的故事,为这个节日注入了“祛病纳福”的内涵。据说,为躲避九月九日的灾祸,桓景带领家人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果然安然无恙。从此,这三项活动便成了重阳节的核心习俗,流传千年。魏晋的文人墨客,则将这份仪式感化作了诗酒风流,在登高赏菊间,吟咏出无数千古名篇。直至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官方节日,其庆祝活动也达到了顶峰。

时至今日,重阳节又被赋予了“老年节”的新身份,尊老、敬老成了它最温暖的时代底色。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老规矩,依然是老一辈人心中不变的牵挂。每逢九月初九,家里的长辈总会念叨几句,提醒我们:这一天,有四件事需要多加留意。

一、晒秋要看天,莫让辛劳化云烟

重阳节正值秋收尾声,民间素有“晒秋”的习俗,将收获的谷物铺展开来,接受阳光的最后洗礼。这不仅是感恩丰收的仪式,更是保存粮食的智慧。要知道,刚收获的稻谷、小麦,含水量高达20%以上,若不及时晾晒,很快就会发霉生虫。然而,晒秋也得看老天爷的脸色。若是遇上阴雨连绵,潮湿的空气只会让粮食变质,一年的辛劳可能付诸东流。因此,老人们常说:“重阳晒秋,要选晴天。”这并非迷信,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经验。

二、赠礼避菊花,好意莫要惹尴尬

重阳节与菊花缘分深厚,它凌霜绽放,被誉为“延寿客”,赏菊、饮菊花酒都是为了祈求健康。但一个有趣的禁忌是,这天不宜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长辈。原因在于,在传统文化语境里,菊花常与祭祀和悼念联系在一起,其淡雅的色彩承载着对逝者的哀思。在这样一个敬老团圆的喜庆日子里,送上一束菊花,难免会让老人联想到不吉利的场景,好心反而办了坏事。若想表达心意,一件温暖的毛衣、一条舒适的围巾,或许更能传递那份贴心的关怀。

三、登高择晴日,心旷神怡方为乐

“登高”是重阳节最具标志性的活动,寓意“步步高升”和“健康长寿”。古人相信,登上高处,便能摆脱厄运,迎来顺遂的人生。然而,登高也要讲究时机。深秋时节,阴雨天的山间往往寒气逼人,温差变化剧烈,对于免疫力较弱的老年人来说,极易引发感冒或关节疼痛。更重要的是,重阳登高,图的是一份“心旷神怡”的舒畅。若天空灰暗,山色朦胧,又怎能领略到“层林尽染”的壮美秋景呢?所以,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去郊野公园走走,呼吸新鲜空气,才是重阳登高的正确打开方式。

四、食糕需有度,甜蜜莫要贪过嘴

“糕”与“高”谐音,吃重阳糕,便成了“登高”习俗在平原地区的美好替代。那以粳米、糯米为底,辅以核桃、豆沙等馅料的糕点,象征着生活节节高。然而,这份甜蜜却不宜贪多。重阳糕黏性大、糖分高,过量食用容易引起腹胀、消化不良,甚至加重秋燥带来的不适。古人吃糕时,常配以菊花茶,正是为了用菊花的清苦来中和糕点的甜腻,达到一种味觉的平衡。这小小的饮食智慧,恰恰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生活哲学。

总而言之,重阳节就像一位饱经沧桑却依旧温厚的长者,它将古老的祭祀、自然的敬畏、文人的风雅与家庭的孝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些“不晒、不送、不登、不吃”的讲究,看似琐碎,实则是先辈们在与自然和生活的长期磨合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它们不是束缚我们的条条框框,而是一份充满温情的提醒,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别忘了放慢脚步,感受时节的变换,关心家人的健康,传承那份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温情。这,或许才是重阳节在今天最值得我们珍视的意义。

来源:宁静致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