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主流媒体对莫言的评价呈现出鲜明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09:30 1

摘要:日本主流媒体对莫言的评价呈现出鲜明的"文学性优先"与"历史叙事调和"的双重特征。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中被塑造为"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与"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言人",其文学成就得到了普遍认可。然而,这种评价并非完全独立于政治与历史背

原创 写作杂谈

转自创意阅读写作杂谈

日本主流媒体对莫言的评价呈现出鲜明的"文学性优先"与"历史叙事调和"的双重特征。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中被塑造为"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与"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言人",其文学成就得到了普遍认可。然而,这种评价并非完全独立于政治与历史背景,日本媒体在报道莫言作品时,往往选择性地强调其中对日军形象的"非极端化"描写,通过文学"安全阀"缓解日本社会对侵华历史的负罪感,同时借助其国际影响力平衡中日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这种评价背后既有日本文学界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传统,也有中日关系复杂历史的深层影响。

一、文学价值的推崇:魔幻现实主义与东方叙事

1."中国马尔克斯"的定位

日本主流媒体对莫言的评价首先体现在对其文学价值的普遍认可。早在1989年,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便在《朝日新闻》发表文章《中国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将莫言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马尔克斯并列。藤井省三指出:"高密平原的男女老幼的体内奔腾着如红高粱果实一般鲜红的热血,这腔热血不时喷涌而出。莫言描绘了他们不屈服、果敢的生活方式。这个异想天开、拍案惊奇的世界比起马尔克斯的杰作《百年孤独》中描写的马孔多小镇和布恩迪亚一族的兴亡故事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评价为莫言在日本的接受奠定了基调,将其定位为"中国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2.诺贝尔奖获奖报道的客观性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日本三大主流报纸《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均以头版或专题报道这一事件。《朝日新闻》的报道标题为"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并配以莫言的照片;《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在第一时间更新了莫言获奖的消息,虽然内容简短,但客观性较强;《每日新闻》则称莫言"几乎每年都能入选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名单",但相较于在中国年轻人中人气更高的村上春树,其"存在感似乎稍微弱些"。这些报道虽提及村上春树的落选,但整体上对莫言的文学成就持肯定态度。

3.作品译介与学术研究的深度互动

日本媒体对莫言的评价与学术界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自1986年4月汉语学习杂志《中国语》首次介绍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以来,日本媒体长期引用学者(如藤井省三、吉田富夫)的评论,强调其作品的文学价值。例如,吉田富夫在《莫言神髓》一书中提到:"莫言的每一部作品无论结构还是语言风格,都有显著的变化,创作手法相当巧妙。"这种学术与媒体的协同效应,使莫言在日本的知名度远超其他中国当代作家。

4.文学定位的演变

日本媒体对莫言的文学定位经历了从"寻根文学"到"魔幻现实主义"再到"东方文学代表"的演变。1980年代后期,日本媒体将莫言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随着其创作风格的发展,逐渐强调其魔幻现实主义特色。2012年诺奖后,日本媒体则将其视为"东方文学的代表",认为其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技巧,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二、历史叙事的调和:日军形象的"非极端化"解读

1.茅野裕诚子评价的广泛引用

日本媒体对莫言作品的评价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其历史叙事的"调和"倾向。日本著名作家茅野裕诚子在《丰乳肥臀》日译本出版时与莫言进行的对谈中表示:"在宏大的故事中,由于天灾人祸等重大事件的接连发生,极恶的日军形象很淡。作为日本人,读着描写日本军队的文学作品,第一次有放松、舒服的感觉。"这一评价被《产经新闻》《每日新闻》等多家日本媒体广泛引用,成为解读莫言作品中历史叙事的重要视角。

2.《蛙》中的杉谷义人形象分析

在《蛙》这部作品中,日本媒体特别关注了杉谷义人这一角色。杉谷义人是日军驻平度司令杉谷的后裔,他"不顾年迈体弱,跨海越国"来到中国,为招降"我"的大爷爷而将奶奶、大奶奶和姑姑绑走作为人质。小说中描写杉谷义人"文质彬彬且有礼貌"地招待人质,"给我们吃喝,不给罪受"。日本评论家加藤修在《朝日新闻》发表文章《挑战独生子女政策的禁忌——莫言的〈蛙〉》,指出:"莫言通过一位女妇产科医生的形象展现了独生子女政策所带来的混乱。莫言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敢于触碰中国独生子女政策这一忌讳题材。"这一评论虽未直接涉及日军形象,但隐含了对莫言历史叙事风格的认可。

3.历史反思的集体心理需求

日本媒体对莫言作品中历史叙事的"调和"解读,反映了日本社会对侵华战争集体记忆的复杂心态。日本评论界普遍认为,莫言作品中日军形象的"非极端化"描写,为日本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历史的新视角。《产经新闻》在报道莫言获奖时甚至提到:"莫言获奖可能会滋长中国社会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一评价暗示了日本媒体对莫言作品政治影响的微妙考量。

4.与日本文学传统的共鸣

莫言作品中的历史叙事之所以在日本媒体获得特殊评价,部分原因在于其与日本文学传统的共鸣。日本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中上健次(1946-1992)同样关注社会边缘群体和乡土文化,其作品《千年的愉悦》被誉为"日本的《百年孤独》"。日本媒体将莫言与中上健次等本土作家并列,认为其作品"重新接通了我们民族伟大叙事传统之间的活生生的血肉联系",这种比较强化了莫言在日本文学场域中的特殊地位。

三、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博弈:诺奖背后的软性博弈

1.大江健三郎的推荐与媒体联动

日本媒体对莫言的推崇与日本文学界的支持密不可分。1994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仪式上发表的演讲中特别提到了莫言。大江健三郎当时还没有见过莫言,但他却在那个重要舞台向全世界介绍了莫言,甚至放话说:"如果让我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就选莫言。"这一评价让莫言成为日本媒体的焦点,提升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2."亚洲平衡"的诺奖解读

日本文艺评论家川村凑在莫言获奖后接受共同社采访时表示:"因为日本已经有两位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却还没有,此次评奖或许多少会考虑到其中的平衡。""今年是亚洲阵营"的说法在结果公布之前已悄悄传开。这种解读将莫言获奖与中日文化软实力竞争关联,认为其可能平衡日本诺奖得主数量,缓解中国民族主义情绪。

3.日本媒体与政治立场的关联

日本媒体对莫言的评价也存在明显的政治倾向差异。左翼媒体《朝日新闻》更关注其文学价值,而保守媒体《产经新闻》则更强调其作品可能带来的政治影响。例如,《产经新闻》在莫言获奖报道中暗示其获奖可能"滋长中国社会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朝日新闻》则引用大江健三郎的评价,称莫言为"亚洲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作家"。这种差异反映了日本媒体场域内对中日关系的不同立场。

4.文化亲近感与政治意图的交织

日本媒体对莫言的评价中,文化亲近感与政治意图常常交织在一起。一方面,莫言作品中融入的民间故事、方言及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与日本文学传统(如夏目漱石、川端康成)存在共鸣;另一方面,日本文化界通过推崇莫言,试图在文化领域平衡中日影响力,缓解历史议题的紧张。这种双重博弈使莫言在日本媒体的评价中呈现出复杂的面貌。

四、销量与大众接受度:文化亲近感的市场表现

1.超高的作品销量

日本媒体普遍关注莫言作品在日本的高销量。据吉田富夫介绍,莫言作品的日文版在日本基本可以卖到五六千部,远超其他中国作家(通常只能卖出1000部左右)。前日本驻华公使井出敬二曾表示:"在日本书店,很少有机会看到中国作家的作品,但莫言是个例外。"这一评价凸显了莫言在日本大众读者中的特殊地位。

2.文化亲近感的市场基础

莫言作品在日本的高销量与其文化亲近感密切相关。吉田富夫曾提到:"莫言小说里高密东北乡的气氛跟我广岛的老家是很相似的,不过我去过高密东北乡,和我老家根本不一样。"他强调,莫言的作品追求的是"人的内心的东西",这种普世性使日本城市读者能够跨越地理和文化差异,产生共鸣。

3.译介策略的适应性

莫言作品在日本的高接受度也与其译介策略密切相关。据研究者指出,莫言的日译本与国内版本存在差异,许多内容与细节经过"复原本"处理。在这些"重写本"中,特定的时代背景因素被强化,如《怀抱鲜花的女人》《酒国》等作品的日译本都进行了应合性的改写。译者藤井省三甚至在译本中添加了大量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评价,虽然有助于异国读者理解文本,但也明显有投日本国民趣味所好的目的。

4.与欧美市场的对比

与欧美市场相比,莫言作品在日本的接受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美国《纽约时报》评价莫言的《红高粱》"将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版图上",但未直接涉及日军形象;英国《卫报》则强调其作品"超越了政治二元对立",关注其文学技巧而非政治立场。相比之下,日本媒体更关注莫言作品中历史叙事的调和功能,这种差异反映了日本社会对历史问题的特殊关注。

五、日本媒体评价与其他国家媒体的差异

1.与美国媒体的差异

美国媒体对莫言的评价更侧重于文学技巧与全球影响力。《纽约时报》强调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与乡土叙事的结合,而《出版者周刊》则称《丰乳肥臀》为"感官盛宴"。这些评价虽然肯定了莫言的文学成就,但未涉及历史叙事的政治解读,更关注其作为世界文学代表的价值。

2.与欧洲媒体的差异

欧洲媒体对莫言的评价则更加复杂。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指出《蛙》"不仅改变了他的自我画像,也改变了人民对中国社会内部情况的认识",同时质疑"西方读者会不理解作家何以被认为是位'体制内作家'"。英国《卫报》则强调其作品"超越了政治二元对立",关注其文学技巧而非政治立场。这些评价既肯定了莫言的文学价值,又对其政治立场提出了疑问,与日本媒体的评价形成鲜明对比。

3.与中国媒体的差异

中国媒体对莫言的评价则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官方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肯定其文学成就,称其为"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另一方面,民间舆论(如"说真话的毛星火")则质疑其"丑化革命先烈,美化日军"。这种争议性在中国媒体场域中尤为突出,与日本媒体相对中立的评价形成鲜明对比。

4.日本媒体评价的特殊性

日本媒体对莫言的评价呈现出明显的特殊性。一方面,它们肯定其文学价值,将其与马尔克斯、福克纳等西方作家并列;另一方面,它们又通过强调其作品中日军的"人性面",服务于日本社会对历史问题的集体心理需求。这种评价既反映了日本文学界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传统,也体现了日本社会对侵华历史的复杂态度。

六、结论与启示

1.日本主流媒体评价的总体特征

日本主流媒体对莫言的评价总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文学性优先:普遍认可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乡土叙事与国际影响力

历史叙事的"调和"倾向:通过强调日军的"人性面",缓解日本读者对侵华历史的负罪感

学术与媒体的协同效应:大江健三郎、藤井省三等学者的推荐与媒体宣传形成合力

文化亲近感的塑造:将莫言与日本文学传统关联,强化文化认同

2.日本媒体评价的政治文化意义

日本媒体对莫言的评价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意义。一方面,它们通过推崇莫言,试图在文化领域平衡中日影响力,缓解历史议题的紧张;另一方面,它们又通过强调莫言作品的普世价值,淡化其作品中的政治敏感内容。这种评价背后既有日本文学界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传统,也有中日关系复杂历史的深层影响。

3.跨文化文学接受的启示

日本媒体对莫言的评价为我们理解跨文化文学接受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文学价值的评价往往与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紧密相连;其次,媒体评价既是文学传播的渠道,也是文化博弈的场域;最后,译介策略的适应性对于跨文化文学接受至关重要。莫言在日本的接受历程表明,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意义的重构。

4.未来展望

随着中日关系的复杂演变,日本媒体对莫言的评价可能面临新的调整。一方面,莫言作品中历史叙事的调和功能可能继续发挥作用,为日本读者提供理解中国历史的新视角;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增强,日本媒体对莫言的评价可能更加谨慎,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无论如何,莫言在日本的接受历程已经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宝贵经验。

莫言在日本媒体的评价,既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特殊见证。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评价背后的复杂政治文化因素,以及跨文化文学接受的多元维度。

来源:玉宇清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