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材料赋能可穿戴生物设备:从基础传感到智能医疗新范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09:31 1

摘要:可穿戴生物设备正加速重构健康监测与医疗诊断的技术框架,而二维材料凭借原子级结构带来的独特性能,成为突破传统设备 “僵硬、低敏、功能单一” 瓶颈的核心力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景、北京理工大学刘建丽等人的综述,系统剖析了二维材料在该领域的技术逻辑与应用落地路径,其

可穿戴生物设备正加速重构健康监测与医疗诊断的技术框架,而二维材料凭借原子级结构带来的独特性能,成为突破传统设备 “僵硬、低敏、功能单一” 瓶颈的核心力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景、北京理工大学刘建丽等人的综述,系统剖析了二维材料在该领域的技术逻辑与应用落地路径,其核心价值可从以下维度深入展开:

二维材料的结构特性与物理化学属性,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硬质电子材料与生物组织的 “适配性矛盾”,具体优势体现在三方面:

机械适配性:实现 “类皮肤” 贴合原子级厚度(如石墨烯单原子层、MXene 纳米片)使材料具备超高柔韧性,可随皮肤褶皱、关节活动自由变形,避免传统设备因 “僵硬” 导致的脱落或信号失真。例如 TPU-BNNS 应变传感器在 0-100% 应变下循环 30 次以上,饱和温度波动仅 ±0.5℃,即使在关节反复屈伸场景中,仍能保持稳定的机械响应。范德华相互作用支持材料与生物组织形成 “弱结合”,既保证紧密贴合(如石墨烯电子纹身可直接贴附皮肤表面),又避免对皮肤产生刺激,长期佩戴舒适度显著提升。传感性能:突破 “高敏 + 低限” 双指标高比表面积(如 MoS₂的比表面积可达 600-800 m²/g)使材料能快速捕捉微量生理信号,例如 SnS₂基 NO 传感器对呼气中 NO 的检测限低至 25 ppb,可精准识别哮喘发作前的炎症信号;MXene 基表皮传感器采集的心电信号(ECG)波形清晰,噪声干扰比商用 Ag/AgCl 电极降低 30% 以上。量子限域效应赋予材料对外部刺激的高响应度,如 In₂O₃/g-C₃N₄异质结气体传感器,在可见光照射下对 100 ppb NO₂的响应时间仅 20 秒,且重复性测试 300 次后信号衰减不足 5%。功能扩展性:搭建 “多模块集成” 基础丰富的化学组成(涵盖金属碳化物、硫化物、氮化物等)支持按需定制功能,例如 MXene 的高导电性适合做电极,g-C₃N₄的光响应特性可用于光控传感,MoS₂的半导体属性可构建有源矩阵。可通过异质结构建 “传感 - 转换 - 传输” 一体化单元,如 Ru/V-MXene 异质结温度传感器,既具备高灵敏度(温度系数 - 0.03%/℃),又能通过原子层沉积实现与柔性基底的稳定结合,同时支持非接触式温度检测

基于二维材料的传感器已实现对人体生理信号的 “全场景捕捉”,从体表机械动作到体内代谢产物,构建起多维度健康监测网络:

物理信号监测:精准捕捉 “运动 + 温度” 动态机械信号方面,三维电容式触摸传感器通过石墨烯电极的电容变化,可识别手指靠近(距离 5 mm 内)的细微动作,映射图分辨率达 1 cm×1 cm;MXene/PVDF 复合织物压电势传感器则能监测步态,区分行走、跑步、跳跃等不同运动状态,步态识别准确率超 95%。温度信号方面,PU / 石墨烯封装 PEDOT:PSS 纤维织物在 36.1-37.8℃体温区间,电流响应误差小于 0.1℃,且在 240 秒内电阻稳定性保持在 98% 以上;MoS₂温度传感器即使在 10000 次弯曲循环后,灵敏度衰减仍低于 10%,适合长期体温监测。电生理信号监测:突破 “无创 + 高精度” 瓶颈针对心电(ECG)、肌电(EMG)等强干扰信号,MXene 水凝胶电极通过氢键与皮肤紧密结合,阻抗仅为传统 Ag/AgCl 电极的 1/5,采集的 ECG 信号可清晰识别 P 波、QRS 波群;石墨烯电子皮肤则能捕捉手指运动的表面肌电信号,区分拇指、食指等不同手指的动作,为假肢控制提供精准信号源。针对眼电(EOG)、视网膜电(ERG)等微弱信号,石墨烯角膜接触镜通过透明柔性设计,在不影响视物的前提下,实现 EOG 信号的连续采集,光学透过率达 87.8%;其 ERG 监测性能与商用 Tritec 电极相比,信号信噪比提升 20%。化学信号监测:实现 “体液 + 气体” 实时分析体液检测方面,石墨烯基汗液传感器通过 Nafion 涂层选择性识别离子,可同时检测 Na⁺、K⁺、葡萄糖等指标,其中葡萄糖检测限低至 10 μM,餐前餐后血糖变化响应时间小于 10 秒;MXene 基乳酸传感器在运动后 30 分钟内,可实时追踪乳酸浓度变化,为运动强度调控提供依据。气体检测方面,PtSe₂基 NH₃传感器在弯曲状态(曲率 1/4 mm⁻¹)下,检测限仍保持 1 ppb,优于 MoTe₂、WSe₂等其他过渡金属硫化物传感器;SnS₂基 NO 传感器通过呼气 NO 浓度变化,可区分健康状态(NO 浓度 50 ppb),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提供早期预警。

二维材料推动可穿戴设备从 “被动数据采集” 向 “主动健康干预” 升级,核心实现三大功能集成:

自供电技术:摆脱外部电源依赖摩擦发电模式:MXene/PVA 水凝胶器件通过手部书写动作的机械挤压,产生的开路电压最高达 32 V,短路电流约 15 μA,可直接为小型传感器供电;GO/SF/LiBr 复合器件则能通过呼吸时的气流振动发电,监测呼吸频率的同时实现能源自给。生物燃料发电模式:无电池生物燃料电池利用汗液中的葡萄糖与氧气反应,产生的功率密度可达 4.0 μW/cm²,满足心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低功耗设备的持续供电需求,且发电过程无有害物质产生,生物相容性良好。人机交互:构建 “信号 - 指令” 闭环语音交互方面,MXene 人工耳蜗通过两阶信号放大机制,可识别 280 种语音信息,经 t-SNE 降维技术处理后,语音识别准确率超 92%,且能区分 “Hello”“Happy” 等不同语义;其柔性设计可贴合耳道,避免传统人工耳蜗的异物感。动作交互方面,GO 基压力传感器通过氢离子梯度扩散产生电位差,可捕捉手语动作的细微压力变化,将 “你好”“谢谢” 等 8 种常见手语转化为文字指令,响应时间小于 0.5 秒,为听障人群沟通提供新路径。诊断 - 治疗一体化:突破医疗场景边界炎症诊疗方面,慢性眼表炎症智能贴片集成石墨烯 FET 传感器与热敷模块,传感器可检测炎症标志物 MMP-9(检测限 100 ng/ml),当 MMP-9 浓度超标时,热敷模块自动升温至 40℃,通过温度调控减轻炎症,10 天内炎症缓解率达 60%。糖尿病管理方面,智能微针贴片包含汗液调节、葡萄糖传感、药物释放三大模块:汗液传感器实时监测葡萄糖浓度,当浓度超阈值时,微针自动释放胰岛素,10 天内糖尿病小鼠血糖浓度较对照组降低 40%;且微针采用可降解材料,使用后无需手术取出。

当前二维材料可穿戴设备仍需跨越三大核心障碍,针对性解决方案已逐步落地:

长期稳定性:应对生物环境腐蚀封装技术优化:通过 SU-8 光刻胶、PDMS 等材料构建保护层,隔绝汗液、皮脂等腐蚀性物质,如石墨烯 - Nafion 复合传感器经 SU-8 封装后,可循环再生 80 次,检测精度仍保持初始状态的 90% 以上。表面改性:在二维材料表面沉积 AgNP、PtNP 等纳米颗粒,提升抗腐蚀能力,如 MXene 电极经 AgNP 改性后,在汗液中浸泡 72 小时,阻抗变化小于 10%,远低于未改性电极(阻抗变化超 50%)。规模化制造:降低成本与工艺复杂度卷对卷(roll-to-roll)印刷技术:实现二维材料薄膜的连续制备,如石墨烯电极通过卷对卷印刷,生产效率较传统光刻技术提升 10 倍,成本降低 60%;目前该技术已用于批量生产柔性温度传感器,月产能达 10 万片。原子层沉积(ALD)技术:精确控制二维材料异质结的厚度与成分,如 In₂O₃/g-C₃N₄异质结通过 ALD 制备,层间结合力提升 30%,传感器重复性与稳定性显著改善。深层信号获取:突破皮肤屏蔽限制植入式设备开发:石墨烯多阵列柔性微电极可植入大鼠皮质,记录 16 kHz 刺激下的神经活动,信号分辨率达 10 μV;石墨烯心脏贴片则能直接贴合心肌表面,监测心室、心房电信号,为心律失常诊断提供精准数据。超声辅助传感:通过二维材料与超声技术结合,穿透皮肤与肌肉骨骼系统,如 MXene 超声传感器可检测深层组织的血流速度,误差小于 5 cm/s,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手段。

二维材料可穿戴设备的下一阶段发展将聚焦两大核心方向,进一步拓展医疗应用边界:

“微型化 + 无线化”:实现 “隐形监测”微型化方面,NFC 无线供电的柔性接触镜直径仅 12 mm,厚度不足 0.1 mm,通过石墨烯电极监测眼表炎症标志物,数据可实时传输至手机 APP,适合长期隐形佩戴;其生物相容性通过 ISO 10993 认证,对角膜无刺激。无线化方面,蓝牙低功耗(BLE)模块与二维材料传感器集成,如石墨烯汗液传感器通过 BLE 5.0 协议,可实现 10 米内数据传输,功耗仅为传统无线模块的 1/3,一次充电可连续使用 7 天。“生物相容性升级”:推动 “可降解医疗”可降解二维材料开发:Mg 基 MXene、ZnO/g-C₃N₄等材料在体内可逐步降解为无害物质,如可降解微针贴片在释放药物后,14 天内可完全降解,避免二次手术取出;目前该技术已在小鼠皮肤创面治疗中验证,创面愈合速度较传统贴片提升 50%。细胞相容性优化:通过表面接枝聚乙二醇(PEG)、胶原蛋白等生物分子,降低二维材料对细胞的毒性,如石墨烯电极接枝 PEG 后,细胞存活率从 75% 提升至 95%,为长期植入设备提供安全保障。

二维材料正以 “性能重构 - 功能集成 - 场景渗透” 的逻辑,推动可穿戴生物设备从健康监测工具升级为智能医疗系统。其不仅能实现 “实时化、个性化” 的健康管理,更有望打破 “诊断 - 治疗” 的时空壁垒,为慢性病管理、微创手术、康复治疗等领域提供全新技术范式,最终推动医疗模式从 “被动治疗” 向 “主动预防” 转型。

来源:这是个很拽的名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