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要讲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两弹一星”工程。这是一场在封锁、饥饿、动荡中进行的科技突围。没有超级计算机,没有现代实验室,有的只是手摇计算器、算盘、稿纸和热血。但他们用一万次人工计算,换来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精准引爆;用一根粉笔加一块黑板,推导出导弹飞行
两弹一星: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他们如何算出原子弹的当量?
今天,我们要讲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两弹一星”工程。这是一场在封锁、饥饿、动荡中进行的科技突围。没有超级计算机,没有现代实验室,有的只是手摇计算器、算盘、稿纸和热血。但他们用一万次人工计算,换来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精准引爆;用一根粉笔加一块黑板,推导出导弹飞行轨迹;用自行车打气筒给火箭加压……这不是神话,是真实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奇迹。
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留下一句话时间回到1959年6月。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一夜之间,撤走全部在华核工业专家,并带走了图纸、资料,甚至实验室的草稿纸。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冷冷地说: “你们再过二十年也造不出原子弹。”这句话,像刀子一样扎进中国人心里。那时的新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短缺,经济凋敝,而西方全面封锁,不卖设备、不供技术、不准交流。但中央的决心毫不动摇。毛泽东说:“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于是,一场代号为“596工程”的秘密计划启动——“59”代表1959年,“6”代表6月,意思是:记住这个屈辱的时刻,誓要自力更生!从此,数万名科学家、工程师、军人悄然消失,奔赴青海金银滩、新疆罗布泊、四川深山……他们的名字不再见诸报端,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在哪。他们只有一个共同身份:共和国最沉默的守护者。
没有计算机?那就用人脑“堆”出来!最大的难题来了——怎么算原子弹的爆炸当量?现代人可能难以想象:1960年代的中国,一台电子计算机都没有。全国仅有几台进口的模拟机,还被锁在保密单位,使用时间以“分钟”计费。可原子弹设计需要解成千上万个微分方程,涉及中子扩散、冲击波传播、材料压缩等复杂物理过程,每一步都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怎么办?答案令人震撼:靠人,靠笔,靠纸,靠算盘!在北京中关村的一栋灰楼里(代号“九所”),一群顶尖物理学家组成了“计算大队”。他们分成三班倒,24小时轮岗,每人每天演算十几个小时。工具是什么?手摇计算机(俗称“飞马牌”)、 算盘、铅笔和草稿纸一个人算一遍,另两个人独立复核,只有三个结果完全一致,才算通过。著名数学家周光召回忆: “我们常常连续工作三十多个小时,困了就趴在桌上睡五分钟,醒来继续算。”“一张纸写满就翻面再写,最后叠起来比人还高。”有一次,为了验证一个关键参数,他们用不同方法算了整整一个月,最终发现苏联专家留下的数据有误——中国人第一次靠自己,确认了原子弹临界质量的正确值!后来有人问:“你们是不是用了什么神秘算法?”他们笑了:“哪有什么秘诀?就是一遍遍算,直到算对为止。”这种“土办法加硬功夫”的背后,是对科学极致的严谨,更是对国家命运的责任。
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归来已是癌症晚期在这群人中,有一个名字必须铭记——邓稼先。他是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26岁拿到学位,仅用23个月完成博士论文,被称为“娃娃博士”。1950年,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接到研制原子弹任务那天,妻子许鹿希问他: “你要去哪儿?要做多久?”他沉默良久,只说了一句:“我这辈子,就交给这个事业了。”从此,他再也没有公开露面。他在罗布泊戈壁滩一待就是几十年,吃沙尘、喝碱水、住帐篷,白天跑试验场,晚上查数据,经常通宵达旦修改设计方案。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消息传来,他终于露出笑容。但更大的危险还在后面。1979年一次空投试验失败,核弹坠地未爆。为了查明原因,他坚持亲自去现场勘察。同事劝他:“你别去,太危险!”他说:“我是总设计师,最了解情况。”他在辐射区停留了几十分钟,捡回弹片,带回分析。不久后,他被确诊为直肠癌,手术时发现体内器官已严重受损。临终前,他对妻子说: “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他还叮嘱年轻人: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位“两弹元勋”,一生获奖无数,但他去世时,家徒四壁,存款不足万元。他用生命诠释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忠诚——不是为自己活,而是为民族立命。
钱学森归国: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如果说邓稼先是“原子弹之父”,那么钱学森就是“导弹与航天之父”。他曾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参与美军绝密项目,被誉为“能抵五个师”的科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执意回国。美国当局百般阻挠,将他软禁五年,甚至扬言:“宁可枪毙他,也不能放走。”但他始终不屈。最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交涉下,1955年,他终于踏上归途。回国后,他立即投身导弹研发。没有风洞?自己建!没有燃料?自己配!没有测试设备?自己造!1960年,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年,“东风二号”自主设计导弹试射命中目标;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从此,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钱学森晚年说: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我的成就,属于人民,属于祖国。”
“两弹一星”到底有多重要?也许有人会问:当年那么穷,为什么要花巨资搞原子弹?我们可以用三句话回答:
1.没有核盾牌,就没有话语权1964年原子弹爆炸后,法国总统戴高乐感叹: “中国不再是任人宰割的中国了。”日本媒体称: “东方巨人真正站起来了。”从此,中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中拥有了战略发言权。
2 .打破封锁,赢得发展空间“两弹一星”带动了中国整个高科技体系的发展——材料、电子、自动化、精密制造、气象预报……一大批尖端技术由此起步。今天的北斗导航、神舟飞船、歼-20战机,都能追溯到那个年代的技术积累。
3.凝聚民族精神,挺起脊梁在一个积贫积弱百余年的国家,突然有一群人,用最原始的工具,做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这对全民信心的提振,是无法估量的。它告诉世界:中国人,不怕封锁,不信邪,敢登高峰!
那一声巨响,响彻百年1964年10月16日15时,新疆罗布泊。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冲天而起,大地颤抖,天空变色。广播里传出庄严宣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一刻,无数人流泪,无数人欢呼。而在远方的医院里,病床上的王淦昌听到消息,默默摘下眼镜,擦拭泪水,轻声说: “我这一生,值得。”是啊。他们用青春、健康乃至生命,换来了一声足以震醒世界的巨响。
这声巨响,不只是核裂变的能量释放,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在现代文明中的觉醒。
来源:安安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