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不仅第一次看到电灯时闹个大笑话,她还用过这些洋玩意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08:10 1

摘要:1903年深秋,颐和园乐寿堂内,慈禧太后盯着梁柱间悬挂的新奇物件问太监们:“谁让你们在殿里挂这么多茄子啊?”当李莲英打开开关,满殿光华大作,太后惊讶不已。这个看似滑稽的场景,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古老帝国的衰败景象。

1903年深秋,颐和园乐寿堂内,慈禧太后盯着梁柱间悬挂的新奇物件问太监们:“谁让你们在殿里挂这么多茄子啊?”当李莲英打开开关,满殿光华大作,太后惊讶不已。这个看似滑稽的场景,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古老帝国的衰败景象。

1888年,直隶总督李鸿章花费6000两白银从西方引进了发电设备和电灯。这位洋务派大臣希望通过让慈禧太后亲身体验电灯的魅力,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慈禧初见这些亮晶晶的玻璃泡时,脱口而出的那句话竟成了流传百年的笑谈“这些五颜六色的茄子怎么全亮起来了?”

电灯对慈禧来说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一场思想观念的革新。在接触电灯之前,清朝的宫廷照明全靠蜡烛和油灯支撑。单是慈禧寝宫每晚就要消耗20根“洋蜡”,而这项年度开支抵得上普通百姓家庭十年的用度了。

慈禧对电灯的态度,折射出晚清面对西方科技时的矛盾心理。清朝自1644年入关后,逐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流。

康熙至嘉庆年间,清廷对民用船只的限制愈发严苛。他们甚至规定渔船只能是单桅船,商船只允许双桅,连船上用来压舱的石头也被视为武器禁止携带。这些措施严重阻碍了沿海渔业和商业发展。

但与此同时,西方世界正经历着工业革命的洗礼。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实用型白炽灯,到1882年,西方国家的电灯已开始普及。而中国直到1881年才在上海外滩点亮了第一盏电灯。

当西方的城市已被电灯照亮,清朝的统治者却仍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只留广州一口通商。

这种严格的海禁政策使得中国与世隔绝,对国外科技发展近乎无知。慈禧作为最高统治者,直到1888年才第一次见到电灯,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就是这一支小小的灯泡想进入紫禁城也是困难时,李鸿章最初向慈禧提议安装电灯时,遭到了保守派大臣的强烈反对。他们联名上奏,称“电线穿宫恐惊龙脉”,慈禧只好将第一套设备闲置。

但精明的李鸿章没有放弃。他转而贿赂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莲英,采取“先斩后奏”的策略。趁太后外出之际,他们在仪鸾殿悄悄安装了电灯设备。当慈禧回宫看到满殿“茄子”时,先是大怒,后在灯光亮起后转为惊喜。

慈禧态度的转变颇具戏剧性。她从最初认为电灯“有伤风化”,到后来主动下令在颐和园各主要宫殿安装电灯,还专门成立“电灯处”进行管理。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颐和园内的电灯设施被毁坏殆尽。慈禧避难回京后,于1901年命盛宣怀花费5万两白银重修电灯公所,从德国荣华洋行购置新设备。直到 1903年,电灯在颐和园才重新亮起。这一次,连德国技师也受邀常驻园内指导安装。为兼顾宫廷风水,电线特意沿墙角暗处铺设,用雕花木板遮盖。

其实电灯并非慈禧接触的唯一西洋新奇事物。她对汽车、火车、照相机等都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往往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袁世凯曾献给慈禧一辆奔驰汽车。这是中国的第一辆进口轿车。然而太后乘坐时,却因司机坐在她前面而大怒,最终命令司机跪着开车。

火车的命运同样曲折。李鸿章要修铁路时,慈禧担心会“损坏大清龙脉”。勉强同意修建后,她又因火车头噪音太大,竟然下令去掉火车头,改用马拉车厢。

照相机也经历了从排斥到接受的过程。慈禧起初认为照相机会“摄人魂魄”,直到女官裕德龄向她解释并展示照片后,她才逐渐喜爱上摄影。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在拍照时学会说“cheese”以展现自然表情,她将其念作“茄子”。这也解释了为何她第一次见到电灯发光时,会误以为是照相机闪光而喊出“茄子”。

这些趣事背后,是一个传统统治者对现代文明的既好奇又抗拒的矛盾心态。她欣赏西方科技带来的便利,却又竭力将其纳入封建礼教的框架中。

慈禧对西方科技产品的态度变化,代表着晚清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的无奈选择。1900年庚子国变后,慈禧携光绪西逃,亲眼目睹了民间的落后与西方的强大。

回京后,看到八国联军毁坏的颐和园,她深刻意识到拒绝洋物无法自保。这种认识促使她更加积极地接受电灯等西方科技产品。

然而,清政府的觉悟为时已晚。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而慈禧太后在位期间,尽管个人开始接受某些西方科技,但整个国家已深陷落后挨打的泥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电灯在紫禁城内大放光明时,北京全城的发电容量还不足50千瓦,普通百姓要到民国时期才能用上电灯。清宫内外仿佛两个世界:宫内灯火通明,宫外却依然黑暗。

从慈禧第一次见到电灯喊出“茄子”,到今天电灯成为家家户户的日常用品,这一百多年的变迁,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缩影。

如今,故宫乐寿堂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吊灯。联合国专家曾来考察,惊叹这盏百年前的电灯通电后依然能亮。而“茄子”这个因误解产生的词,却穿越时空,成了连接古今的文化符号。

那些悬挂在宫殿里的电灯,既照亮了雕梁画栋,也映出一个王朝在现代文明面前的尴尬与适应。从黑暗到光明,从封闭到开放,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滚动,而那些阻碍进步的力量,终将被照进时代的光亮里。

来源:小胖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