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数字化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各行各业。在数字时代,如何以数字赋能金融安全并最终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10月28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来自金融监管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的嘉宾以及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数字化浪潮下的金融风险治理等话题展开讨论。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胡杨
当前,数字化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各行各业。在数字时代,如何以数字赋能金融安全并最终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10月28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来自金融监管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的嘉宾以及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数字化浪潮下的金融风险治理等话题展开讨论。
新技术为风控带来新挑战
人工智能在推动银行业经营模式变革、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的同时,也给风险防控带来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农业银行法律总顾问、法律事务部总经理,中国银行业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主任赵廷军介绍,一是风险来源更加多元。与银行面临的传统信息技术风险不同,人工智能以大数据模型和算法为核心要素,风险内嵌于技术构架当中,数据的质量、模型的合理性、算法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了应用的可靠性。数据模型、算法自身所存在的缺陷,都有可能产生错误的文化效应、错误的行为突破,成为银行风险新的发展源头。
二是风险形态更加复杂。赵廷军指出,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一些风险凸显,例如,数据跨境流动带来的法律风险增加,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权益保护难度加大,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系统安全问题也需要高度关注,金融机构业务系统被黑客入侵勒索事件的教训十分深刻,一些业务创新缺乏明确的法律和监管的规则,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法律风险。
三是风险传导更加迅速。赵廷军表示,数字技术使信息传播、资金流动的速度加快,相关信息可能快速扩散,资金也可能在短时间内转移,导致风险快速蔓延。银行与云服务商、数据服务商、金融科技公司等第三方合作机构的跨界融合不断加深,第三方合作机构的风险溢出效应也显著增强。
数字化完善金融风险治理
金融的本质是经营风险。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风险挑战,金融机构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不断提升风险防控的能力。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发挥引领规范作用,推动数字时代金融风险治理走深走实。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司长谢丹认为,应推动金融稳定法律制度建设,健全风险防范预警处置体系,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要健全与数字技术搭载相适配的监管机制和政治体系,有效平衡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探索“人工智能+监管”,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和穿透式监管效率,守住安全与稳定的底线;试行监管沙盒等柔性监管工具,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数智化应用采取精细化差异化监管策略,增强监管的敏捷性和适应性。此外,还应加强风险协同治理,通过多方协同,构筑数字化时代金融的有效治理方向。具体来看,金融机构应发挥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辅助驾驶功能,遵循场景与技术匹配原则,在关键业务流程设置人工干预机制,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做好敏感信息和个人隐私保护,强化全流程风险管控,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金融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完善跨行业协同,推动金融数据算法、算力等基础要素,强化数字技术标准的构建和评估机制,发挥自律组织作用,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永恒的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强调,金融业需要“好监管”,而“好监管”的含义是既管住了风险,同时也为金融创新留下充足的空间。监管只是手段,目的是让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让国民经济更好地发展,最终取得创新友好的结果。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