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携300家眷告老还乡,路上遇山贼打劫,他:你可知我是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00:06 1

摘要:唐贞观年间,长安城外飘起漫天黄沙。皇城内,白发苍苍的魏徵缓步走出朝堂,手中紧握着一道金丝镶边的圣旨。三十载风雨兼程,他终于可以告老还乡。

军事与历史·古代·战争

唐贞观年间,长安城外飘起漫天黄沙。皇城内,白发苍苍的魏徵缓步走出朝堂,手中紧握着一道金丝镶边的圣旨。三十载风雨兼程,他终于可以告老还乡。

李世民赐他黄金千两,绸缎百匹,更破例准许他带上三百家眷返回故里。队伍行至崤山深处时,月黑风高,树影婆娑。突然,山林中窜出数百持刀山贼,将车队团团围住。

刀光剑影中,这位曾让帝王落泪的宰相不慌不忙踱步而出,只轻声问道:"你可知我是谁?"山贼首领眯起眼睛,一时间,命运的齿轮开始无声转动,而这句看似普通的问话,竟在日后掀起惊天波澜。

贞观二十三年春,长安城东门外,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正缓缓向远方行进,队伍最前方是一辆由四匹白马拉着的华贵马车,车帘微微掀起,露出一张棱角分明却又饱经沧桑的面容。这正是刚刚辞官的魏徵,唐太宗李世民最为倚重的宰相。

魏徵今年六十有八,鬓发已全白,但那双眼睛依然如鹰隼般锐利。侍奉太宗已有二十余载,他早已成为朝堂上一座无人能越的高山。这些年来,他直言敢谏,曾七次冒死规谏皇上,被太宗誉为"镜子",太宗常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魏徵,正是他最明亮的那面镜子。

如今,魏徵年事已高,加之多年操劳,身体每况愈下。去年冬天的一场重病后,他终于向太宗请求致仕还乡,太宗虽不舍,却也明白良臣需要安享晚年,便恩准了他的请求,还破例慷慨地赐予了丰厚的礼物和允许他带三百家眷同行的特殊恩典。

这三百家眷中,有魏徵的子孙、亲戚,还有这些年来跟随他的老仆人和他们的家人。队伍中有五十多辆大小不一的马车,装载着他们的行李和太宗赐予的财物。除此之外,还有一百二十名骑马的护卫,都是太宗特意派遣的精锐士兵,负责一路上的安全。

魏徵坐在马车里,透过车窗望着渐渐远去的长安城,心中百感交集。这座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城市,承载了太多的记忆。他想起当年与太宗的无数次争辩,想起那些深夜灯下的奏章,想起朝堂上的风云变幻,尤其是那一年,他七次上书劝谏太宗废除大肆修建宫殿的计划,险些引来杀身之祸,却最终赢得太宗的敬重。

"老爷,您要不要休息一会儿?"贴身侍从刘全轻声问道,打断了魏徵的思绪。

魏徵微微摇头:"不必了,待离开长安地界,我再休息吧。"

刘全是魏徵的老仆人,跟随他已有三十年。他深知自家老爷的性格,便不再多言,只是默默地递上一杯温热的茶水。魏徵接过茶杯,轻抿一口,目光再次投向窗外。

车队继续前行,穿过长安东门,沿着大道向东。路上行人见到这支队伍,都自觉让到一旁,投来敬仰的目光,有些认出魏徵的百姓甚至跪地行礼。魏徵在民间的声望极高,百姓们都知道这位宰相为民请命的事迹。

"大人,前面有个村子,村民们听说您要经过,都出来迎接了,"前方骑马的护卫队长回头禀报。

魏徵闻言,不由得心中一暖,他吩咐车队稍作停留,亲自下车向那些前来迎接的村民致意。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农抓住魏徵的手,激动得泪流满面:"魏大人啊,您可是我们的恩人哪!当年要不是您据理力争,我们这些农户的田地早就被那些权贵夺走了!"

魏徵扶起老农,温和地说:"老丈言重了,那只是我应尽的职责,如今太宗圣明,民生安定,你们好好生活便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与村民们短暂交流后,魏徵继续启程。他的目的地是东边的洛阳,那里是他的家乡,也是他计划安度晚年的地方。

行至傍晚,队伍在一处官驿停下。这是太宗特意安排的,一路上官驿都接到了旨意,要妥善安置魏徵一行。

当晚,驿站准备了丰盛的晚宴,魏徵却只简单用了些饭菜,便回到房间休息了。这一路上的奔波,对于他这把老骨头来说着实不易。

躺在床上,魏徵却久久无法入睡。他想起早上临行前,太宗亲自送他出宫,握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魏爱卿,朕与你相识三十载,共事二十年,无论是当年玄武门之变,还是贞观之治,你都是朕最信任的人。如今你归隐,朕虽不舍,却也明白人各有志。朕只盼你在家乡安享晚年,若有闲暇,也望你能为朕写下一些治国理政的心得,以供后人参考。"

想到这里,魏徵不禁叹了口气,他知道,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大唐,给了太宗。如今告老还乡,心中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

第二天清晨,队伍再次启程。一路上,他们经过了许多城镇村庄,每到一处,当地官员都会出来迎接,表达对魏徵的敬意。魏徵每次都婉拒过多的礼遇,只要求简单安排住宿和饮食即可。

五天后,队伍到达了华州,这里的刺史是魏徵的旧识,名叫李道宗,当年在太宗麾下共事过。李道宗亲自到城外十里迎接,并在府中设宴款待。

席间,李道宗感慨道:"魏公离开朝堂,实乃朝廷之损失啊!"

魏徵笑了笑:"老夫已经尽力了,如今年迈体衰,该让年轻人出力了。太宗身边还有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朝廷不会缺我一个老头子。"

李道宗叹息道:"话虽如此,但魏公的直谏之风,后人难以企及啊!尤其是那一次,您甚至说出'臣死之后,陛下忆臣,思臣言,则霜露降,否则当有异事'这样的话,真是让我等后辈汗颜!"

魏徵抿了一口酒,缓缓道:"做臣子的,当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念。若只顾忠言,而不思进退,反而会害了国家。老夫这些年来,也是摸索着前行,有时也会犯错。"

李道宗听罢,肃然起敬:"魏公此言,更显大德。"

当晚,魏徵在华州休整一日。李道宗特意派人加强了护卫队伍,因为接下来的路程要穿越崤山,那里地势险要,时有山贼出没。

"魏公,这崤山之中有一伙山贼,名为'黑风寨',首领黑虎据说曾是西域武士,身手不凡,手下有数百亡命之徒,这些年来,官府多次围剿都未能成功。您此行路过崤山,务必小心。"李道宗郑重叮嘱道。

魏徵微微颔首:"多谢道宗提醒,我会谨慎行事。"

李道宗又道:"我已经派了五十名精锐士卒随您同行,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保障。"

魏徵感谢他的关心,但心中却有些疑虑,这崤山黑风寨如此猖獗,为何朝廷不派大军剿灭?难道其中另有隐情?

次日清晨,魏徵向李道宗告别,继续东行。李道宗送了一程,再三叮嘱路上要小心,魏徵再次表示会谨慎行事。

队伍离开华州后,地势渐渐变得崎岖,崤山逐渐在眼前展开,巍峨的山峰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其间,颇为壮观,但这美景之下,却暗藏危机。

魏徵的长子魏叔玉骑马来到父亲的马车旁:"父亲,前方就是崤山了,山路崎岖,我已经安排了精壮的人手在前后护卫。"

魏徵点点头:"辛苦你了。让大家小心些,保持队形,不要散开。"

魏叔玉应了一声,便去安排了,作为魏徵的长子,他一直以来都是父亲的得力助手,处事稳重,很有魏徵年轻时的风范。

队伍进入山区后,道路越发狭窄崎岖。马车行进得很慢,有时甚至需要人力推拉才能通过一些险要的路段。护卫们时刻保持警惕,手按佩刀,目光警觉地扫视着周围的山林。

中午时分,队伍在一处较为平坦的山坳停下休息。魏徵下了马车,在随从的搀扶下,在一块大石上坐下。他望着远处的群山,不由得想起了年轻时读过的《诗经·小雅·崤山》,不禁低声吟诵:"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魏叔玉走到父亲身边:"父亲在想什么?"

魏徵微笑道:"想起这崤山的历史。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室东迁;春秋时晋文公在此大败秦军,奠定霸业。这山见证了多少兴衰成败啊!"

魏叔玉点头道:"父亲一生辅佐太宗,成就贞观之治,比之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魏徵摇头笑道:"莫要如此说,为臣者,做好本分即可,何须与古人比较?况且,贞观之治乃是太宗与群臣共同努力的结果,岂是老夫一人之功?"

正说话间,一名护卫匆匆跑来:"大人,前方山路有塌方,需要绕道而行。"

魏叔玉皱眉:"可有其他道路?"

护卫回答:"有一条小路可以绕过去,但要多行两个时辰,且路窄难行。"

魏徵思考片刻,忽然问道:"这崤山中有山贼出没,名为'黑风寨',你可知道他们的活动范围?"

护卫一惊:"大人怎知这事?"

魏徵淡淡道:"华州刺史李道宗提醒过我。"

护卫低声道:"据说黑风寨就盘踞在崤山最深处,正是我们要经过的路段。但多年来,他们从未在大白天出手,应该不会对我们这样的大队人马动手。"

魏徵沉吟片刻,心中却有一丝不安,他总觉得这次山路塌方,来得太过蹊跷。但眼下别无选择,只能绕道而行。

"我们走小路吧,但要加倍警惕。"魏徵最终决定道。

于是,队伍改道而行,这条小路确实如护卫所说,狭窄难行,两侧是陡峭的山壁和深谷,稍有不慎就可能坠落,队伍行进得更加缓慢。护卫们不得不时刻警惕,防止意外发生。

渐渐地,天色开始暗下来。云层越来越厚,遮住了本就西斜的太阳,山谷中暗得仿佛已是黄昏。

"父亲,看样子要下雨了,我们恐怕无法在天黑前走出崤山了。"魏叔玉担忧地说。

魏徵点点头:"找个平坦些的地方扎营吧。"

经过一番搜寻,他们在一处山坳处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空地,勉强可以容纳整个队伍。魏叔玉命人搭起帐篷,安排护卫轮流值守。魏徵的帐篷搭在最中央,周围是家眷们的帐篷,外围则是护卫们值守的位置。

夜幕降临,山中越发寒冷,一场大雨突然而至,豆大的雨点敲打在帐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雷声轰鸣,闪电划破夜空,照亮了整个山谷。

魏徵躺在简易的床榻上,听着外面的雨声和风声,心中不安更甚。这样的夜晚,正是山贼最容易得手的时候。

果然,没过多久,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魏徵立刻起身,刚想出去查看,魏叔玉已经掀开帐篷走了进来,全身湿透,神色凝重。

"父亲,山上有异动,护卫们发现有火把在远处移动。"

魏徵皱眉:"有多少人?"

魏叔玉摇头:"雨太大,看不清楚,但似乎不少,他们的行动诡秘,像是有意避开我们的岗哨。我已经命人做好防御准备了。"

魏徵沉吟片刻,说道:"让大家保持警惕,但不要轻举妄动。或许只是附近村民。"

魏叔玉领命而去,魏徵则披上外袍,站在帐篷门口,望着远处山林中隐约可见的火光,心中的不安越发强烈。

夜更深了,雨却丝毫没有停的迹象,营地里的大部分人都已入睡,只有值守的护卫还保持着警觉,魏徵也回到帐篷,但他没有躺下,而是坐在桌前,点燃一盏油灯,取出随身携带的《论语》,静静阅读,试图平复心绪。

突然,外面传来一声凄厉的惨叫,紧接着是一阵喊杀声。魏徵大惊,立刻起身,刚要出去,帐篷被人从外面掀开,几名面带凶色的大汉冲了进来。

"不许动!"为首的大汉厉声喝道,手中长刀直指魏徵。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魏叔玉从外面猛冲进来,一剑刺向那大汉。大汉侧身避过,与魏叔玉战在一处。其他几名大汉也加入战斗,魏叔玉虽武艺不凡,但寡不敌众,很快就落入下风。

魏徵见状,急忙抓起桌上的铜灯,向一名大汉砸去。那大汉吃痛,转身便要杀向魏徵。魏叔玉见父亲危险,奋力一剑,刺中那大汉的后背,但自己也被另一人砍中了肩膀,顿时鲜血直流。

"父亲,快走!"魏叔玉大喊道,同时拼尽全力挡住了几名大汉。

魏徵哪肯独自逃生,正要上前帮儿子,帐篷外又冲进来几名护卫,将他团团围住。

"大人,我们带您突围!"一名护卫说道,同时其他人拼命抵挡着不断涌入的山贼。

魏叔玉也喊道:"父亲,您快走!我随后就来!"

眼看情况危急,魏徵不得不随护卫们冲出帐篷。外面的情况更加混乱,火光、刀光、雨水交织在一起,营地已经被数百名山贼包围,护卫们正在奋力抵抗,但伤亡惨重。家眷们有的被抓,有的四散逃命,哭喊声、呼救声不绝于耳。

"保护大人!"护卫们组成一个小方阵,护送魏徵向山下方向突围。但山贼实在太多,他们才走出不远,就被一群山贼拦住了去路。

"哈哈哈!想跑?没那么容易!"一个粗犷的声音响起。人群中走出一名身材魁梧、脸上有一道长疤的男子。他身穿皮甲,手持一柄大刀,周围的山贼都对他十分恭敬。显然,这就是黑风寨的首领黑虎。

"拿下这个老头!"黑虎一声令下,数十名山贼蜂拥而上。

护卫们奋力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眼看就要被山贼突破防线,一声长啸从山下传来,紧接着,一队骑兵冲上山来,为首的正是华州刺史李道宗。

"魏公!我来救你了!"李道宗大喊道,率领骑兵冲向山贼。

山贼见状,阵脚大乱,黑虎怒吼一声:"不要慌!他们人少,跟我冲!"

双方激战正酣,魏徵被护卫们护在中央,但形势依然危急。就在这时,又一支人马从山上冲下来,直奔李道宗而去。

"不好!有埋伏!"护卫长大喊。

果然,那支人马直接攻向李道宗,李道宗猝不及防,险些被拉下马来。更让人震惊的是,那支人马的首领竟然对黑虎喊道:"兄长,我来助你!"

魏徵见状,顿时明白了一切。这哪里是什么山贼打劫,分明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而华州刺史李道宗,竟然与黑风寨有勾结!

李道宗见计谋败露,也不再伪装,厉声喝道:"魏徵!你识破了又如何?今日你必死无疑!"

魏徵冷冷地看着李道宗:"李道宗,你为何要如此?"

李道宗狞笑道:"为何?因为你魏徵一直以来都是太宗最信任的人,我等无论如何努力,都比不上你!你知道这些年来,我是如何被你的阴影笼罩的吗?现在,你终于要死在这崤山之中了!"

黑虎也大笑道:"而且,你身上还有太宗赐予的千两黄金和百匹绸缎,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啊!"

魏徵听罢,不由得长叹一声:"为了区区财物和嫉妒,你们竟然要害死这么多无辜之人,真是可悲!"

李道宗冷笑:"少在那里装模作样!你死后,我会向太宗禀报,就说你在崤山遭遇山贼,我率兵前来救援,可惜来晚一步,太宗会悲痛欲绝,而我,则会因为'奋不顾身救援'而得到赏赐和提拔!"

魏徵摇摇头:"太宗圣明,岂会被你这样的小人蒙蔽?即使我死了,总有一天,你的恶行会被揭露!"

李道宗大怒:"死到临头还敢狂妄!给我杀了他!"

山贼们蜂拥而上,护卫们拼死抵抗,但已经力不从心。眼看魏徵就要陷入危险,突然,山下传来一阵号角声,紧接着,一支人马如风般冲上山来。

"保护魏公!"为首的将领大喊道。

山贼和李道宗的人马顿时大乱。那支新来的人马训练有素,很快就杀开一条血路,直奔魏徵而来。

"魏公,皇上派我们来保护您!"为首的将领跪地行礼。

原来,太宗早就预感到李道宗可能会对魏徵不利,便秘密派了一支精锐部队跟随保护。这支部队一直隐藏在暗处,直到确认李道宗的真实意图后才出手。

李道宗见大势已去,慌忙调转马头欲逃,却被一箭射中了后背,从马上跌落下来。黑虎也意识到今日难以得手,带着残余的山贼向山深处逃去。

魏徵被救援部队护送到一处安全地带。他第一时间询问儿子和家眷的安全,得知魏叔玉虽然受伤,但性命无碍,大部分家眷也都安然无恙,这才稍稍放心。

"魏公,皇上有口谕。"救援部队的将领恭敬地说。

魏徵点点头:"请讲。"

将领道:"皇上说,他早就怀疑李道宗心怀不轨,但苦无证据。这次借您告老还乡之机,故意放出您携带重金的消息,就是要引蛇出洞。如今李道宗勾结山贼的罪证确凿,皇上已经下令缉拿其同党。皇上还说,您若无恙,请尽快返回长安,有要事相商。"

魏徵听罢,不由得感慨万千。太宗的深谋远虑,再次让他折服。但他也不禁为那些因这场阴谋而伤亡的无辜护卫和家眷感到悲痛。

雨渐渐停了,天也微微亮了起来。魏徵站在山坡上,望着远处的晨曦,心中思绪万千。他原本以为可以就此告老还乡,安度晚年,却没想到又卷入了这样一场政治风波。

"父亲,您没事吧?"魏叔玉手臂包扎着,走到魏徵身边关切地问道。

魏徵摇摇头:"我没事。你的伤如何?"

魏叔玉笑道:"皮外伤而已,不碍事。父亲,我们现在怎么办?是继续东行,还是回长安?"

魏徵沉吟片刻,缓缓道:"回长安吧。太宗既然有召,必有要事。而且,这次事件恐怕没那么简单,李道宗背后,或许还有其他人。"

魏叔玉点点头:"我也这么想。这次的伏击太有组织了,绝非一个地方官员和山贼首领能够策划的。"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匆匆跑来:"报告大人,我们抓到了几名山贼,其中一人自称是黑风寨的二当家,说有重要情报要告诉您。"

魏徵和魏叔玉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疑惑。

"带他来见我。"魏徵说道。

很快,士兵们押着一名身材魁梧的汉子来到魏徵面前。那汉子虽然被捆着,但神色从容,丝毫不见惧色。

"你就是黑风寨的二当家?"魏徵问道。

那汉子点点头:"正是。在下黑虎之弟,黑豹。"

魏徵挑眉:"你有什么重要情报要告诉我?"

黑豹环顾四周,压低声音道:"大人,此事关系重大,可否借一步说话?"

魏徵示意士兵们退下,只留下魏叔玉在身边。

黑豹这才开口:"大人,这次伏击并非我兄长黑虎的主意,而是有人指使。那人给了我们重金,要我们在崤山设伏,杀死您和您的家眷,然后嫁祸给李道宗。"

魏徵和魏叔玉都大吃一惊。

"那人是谁?"魏徵急切地问道。

黑豹摇摇头:"我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只说自己是长安来的大人物,有重要的政治目的。但我能确定的是,他绝不是李道宗的人,相反,他似乎很恨李道宗,想要借此机会除掉他。"

魏徵皱眉思索:"此人可有什么特征?"

黑豹回忆道:"他约莫四十多岁,身材瘦高,说话时总是习惯摸自己的胡子。最特别的是,他的左手少了一根小指。"

魏徵闻言,脸色大变:"陆明德!"

魏叔玉也吃惊地看着父亲:"父亲,陆明德不是兵部尚书吗?他为何要加害您?"

魏徵深吸一口气:"这就是我必须回长安的原因。看来,朝中有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黑豹又道:"大人,还有一事。那陆明德交给我兄长一封密信,说是如果事成,就将此信交给太宗皇帝。信中的内容我不知道,但我兄长看过后,神色大变,似乎很是震惊。"

魏徵点点头:"谢谢你告诉我这些。你为何要背叛你的兄长,告诉我这些?"

黑豹苦笑道:"我兄长向来行事光明磊落,虽为山贼,却有侠义之心,从不滥杀无辜。这次他被陆明德利用,已经后悔不迭。他让我投降,将真相告诉您,希望能挽回一些过错。"

魏徵沉思片刻,对魏叔玉道:"松开他的绑绳。"

魏叔玉惊讶道:"父亲,这......"

魏徵摆摆手:"他若要害我,不必编这样的谎言。而且,我相信他的眼神。"

绑绳被解开后,黑豹没有逃跑,而是恭敬地向魏徵行了一礼:"多谢大人信任。不知大人接下来有何打算?"

魏徵断然道:"立刻返回长安,见太宗皇帝,揭露陆明德的阴谋。"

黑豹犹豫了一下,说道:"大人,恕我直言,陆明德背后必有靠山,否则他不敢如此大胆。您直接回长安,恐怕会有危险。"

魏叔玉点头道:"父亲,黑豹说得有理。我们应该先收集更多证据,然后再回长安。"

魏徵思索片刻,点点头:"那我们先去洛阳,那里有我的老友,可以帮助我们调查此事。"

就在他们准备启程时,远处的山林中突然传来一阵喊杀声,紧接着,一支人马冲了出来,为首的正是黑虎。

"放了我弟弟!"黑虎大喊道,手中大刀直指魏徵。

魏徵身边的士兵们立刻排成阵势,严阵以待。黑豹却主动走上前,大声喊道:"兄长,住手!魏大人已经知道真相了,他不会为难我们的!"

黑虎听了,勒住马缰,但仍警惕地看着魏徵一行人。

魏徵上前一步,朗声道:"黑虎寨主,我已经从你弟弟口中得知了事情的真相。陆明德利用了你,也利用了李道宗。我不会追究你的责任,但希望你能帮我一个忙。"

黑虎狐疑地问:"什么忙?"

魏徵道:"我需要那封陆明德给你的密信,那是重要的证据。另外,我希望你能派些人手,保护我们安全到达洛阳。作为回报,我可以向太宗皇帝为你求情,让你的黑风寨合法化,成为朝廷在崤山的一支护卫力量。"

黑虎闻言,大为心动。他思索片刻,翻身下马,走到魏徵面前,单膝跪地:"魏大人,若您真能做到这一点,我黑虎愿意肝脑涂地,报答大恩!"

就这样,一个奇怪的联盟形成了:前朝廷宰相魏徵,和山贼首领黑虎,共同对抗来自长安的神秘阴谋。

在黑虎的护送下,魏徵一行人安全地穿过了崤山,向洛阳进发。途中,魏徵仔细研读了那封陆明德的密信。信中,陆明德详细记录了一个惊人的阴谋:有人计划在太宗病重时发动政变,拥立另一位皇子登基,而非太子李治。而魏徵,作为太宗最信任的臣子,必须在政变前除掉。

"父亲,这太可怕了!"魏叔玉读完信后,脸色煞白,"这分明是要谋反啊!"

魏徵沉重地点点头:"而且,这个阴谋已经进行得相当深入了。我必须尽快回到长安,向太宗禀报此事。"

黑虎在一旁插嘴道:"大人,陆明德不是说太宗已经病重了吗?他会不会已经......"魏徵摇摇头:"太宗身体一向强健,陆明德所言恐怕是为了迷惑你们。不过,我们确实应该加快行程,以防夜长梦多。"

就在他们行至洛阳城外时,一队骑兵从城中奔出,为首的是一名穿着华丽的将领。

"魏公!"那将领远远地喊道,"太宗皇帝有旨,命您立刻回长安!"

魏徵迎上前去,询问缘由。那将领低声道:"陆明德已经在朝中发动了政变,声称太宗病重,太子李治不堪大任,要拥立魏王李泰为帝。太宗虽然压制了政变,但局势依然危急。太宗命我秘密寻找您,请您火速回京!"

魏徵听罢,立刻决定星夜兼程返回长安。黑虎自告奋勇,要带领山寨兄弟护送魏徵安全回京。

一路上,魏徵心急如焚。他知道,这场政变不仅关系到太宗的江山,更关系到大唐的未来走向。如果李泰登基,那么贞观之治的成果恐怕将付之东流。

终于,在经历了数天的疾驰后,长安城的轮廓出现在眼前。然而,就在他们即将抵达城门时,一支人马拦住了去路。

"魏徵!"为首的将领高喊道,"太子有令,不许你入城!"

魏徵大惊:"这是何意?太子为何不许我入城?"

那将领冷笑道:"太子说了,你与陆明德等人勾结,意图谋反,已经被太宗革去官职,永远流放边疆!"

魏徵顿时明白,这是有人在离间他与太子的关系。他正要辩解,黑虎已经带人冲上前去,与那队人马厮杀起来。

"魏大人,快走!我来挡住他们!"黑虎大喊道。

魏徵不愿看到无谓的伤亡,急忙喊道:"且慢动手!我有太宗亲赐的玉印,可以证明我的身份!"

他取出那枚玉印,高高举起。那将领见状,犹豫了一下,命令手下停止攻击。

就在这时,城门大开,一队御林军奔出,为首的竟是太子李治本人。

"父亲!"魏叔玉惊呼道,"是太子殿下亲自来了!"

李治快步上前,对魏徵深深一揖:"魏公,请恕治失礼。这些日子,朝中风波迭起,治不得不亲自出城迎接您。"

魏徵连忙回礼:"太子殿下言重了。不知陛下如何?"

李治叹息道:"父皇龙体欠安,但已无大碍。陆明德等人的政变已被平息,但余党尚在,朝中局势依然复杂。父皇命我亲自迎接您,说只有您能帮他稳定局面。"

魏徵点点头:"微臣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

在太子的护送下,魏徵终于回到了长安城。皇宫中,太宗已经在等候他。见到魏徵,太宗激动地握住他的手:"爱卿,朕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魏徵跪下行礼:"臣有负陛下重托,差点被奸人所害。"

太宗扶起他,沉重地说:"这次政变,朕差点就中了奸人的计。若非你及时回京,后果不堪设想。"

魏徵将黑风寨的事情和陆明德的密信一一告知太宗。太宗听罢,震怒不已,立刻下令彻查陆明德的同党。

接下来的日子里,魏徵协助太宗和太子稳定局势,肃清余党,重建朝廷威信。而黑虎则按照承诺,被封为"崤山护卫使",负责保障崤山一带的安全。

几个月后,局势终于稳定下来。太宗的身体也逐渐恢复。一天,太宗召见魏徵,说道:"爱卿,这次风波,让朕意识到,你对朝廷的重要性。朕原本答应让你告老还乡,但现在看来,朝廷还需要你。你可愿意重新出山,辅佐朕和太子?"

魏徵深思片刻,缓缓道:"陛下,臣已年迈,精力不济。但为了大唐的未来,臣愿意尽最后一份力。不过,臣不愿再担任宰相之职,只愿作为太子的顾问,为他传授治国之道。"

太宗欣然应允,封魏徵为"太子太师",专门负责指导太子李治学习治国理政。

就这样,魏徵开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他将自己毕生的智慧和经验倾囊相授给太子,希望能为大唐培养一位明君。

一年后,太宗病重。临终前,他拉着魏徵的手,低声说道:"爱卿,朕这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有你这样的良臣。朕走后,大唐就托付给你和太子了。"

魏徵含泪应允:"陛下放心,臣必定竭尽全力,辅佐太子,让大唐的国运绵延不绝。"

太宗安详地闭上了眼睛,魏徵悲痛欲绝,但他知道,自己的责任还未结束。

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高宗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尊魏徵为"太傅",位在百官之首。在魏徵的辅佐下,高宗继续推行太宗的政策,巩固贞观之治的成果。

直到魏徵去世的那一天,他仍然在为国家和百姓操劳。临终前,他对高宗说:"陛下当以民为本,以德治国。若能如此,大唐必将繁荣千秋万代。"

高宗含泪应允,并下诏为魏徵举行国葬,赐谥号"文贞",表彰他一生忠贞不渝,文章济世的功绩。

魏徵的葬礼,万人空巷。从皇亲国戚到黎民百姓,从文武百官到商贾平民,无不为这位忠臣良相的离去而痛哭流涕。

而在崤山中,黑虎得知魏徵去世的消息,也带领整个黑风寨的兄弟们为魏徵守灵三日。黑虎对手下们说:"若没有魏大人的宽恕和指点,我们或许早已命丧黄泉。魏大人教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我们要永远记住他的教诲。"

而那晚在崤山中,面对刀剑相逼时,魏徵问出的那句"你可知我是谁",也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人们常说,真正的勇气,不是无畏强敌,而是在生死存亡之际,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尊严。魏徵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何为忠臣,何为良相,更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勇气和智慧。

从那以后,崤山的传说又多了一个。有人说,那夜星光璀璨,老宰相一席话,让桀骜不驯的山贼俯首称臣;也有人说,那夜血染青山,宰相巧施妙计,绝处逢生。

还有人说,那句"你可知我是谁"背后,藏着一个足以改变大唐命运的惊天秘密。无论真相如何,这一句简单的问话,已然成为千古谜团,等待有缘人揭晓。

来源:温故知新带你看历史

相关推荐